林培玠与《废铎呓》山东威海

文摘   2024-11-11 00:02   浙江  

点击选购《九牧林家》



林培玠,字焕玖,又字用觐,号石堂。文登县蔡官屯村(今属荣成市上庄镇)。南宋时,林姓自福建莆田航海而来胶东,居住于文登。林培玠的先祖林起泰携长子林沣,于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2)再从文登城东关迁居蔡官村定居。
林氏一脉为望族书香门第。林培玠的七世祖林洙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堂高祖林起元,为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伯高祖林起宗,为清顺治三年(1646)进士;其父林光弼为清顺治太学士;堂兄林培选,乾隆二十五年恩科举人;堂侄林忠岱是乾隆乙卯年举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曾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江南道监察御史、湖广道监察御史,诰授朝仪大夫);侄孙林汝谟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胶东蔡官屯林氏一脉,可谓科甲连绵,人才辈出。
出身这样的名门望族,深受良好家世、家风影响,林培玠4岁入私塾,少年就发奋读书,以将来博取功名。乾隆五十六年(1791),林培玠考取了文登县学生员,此时他不过20岁,可文章风节已闻名宁海州和蓬莱、黄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文登一州七县的登州府,足见林培玠文章辞笔之超群不凡。

林培玠从小伶俐聪慧记忆超群,“忆幼时,待先君及诸伯父杖履,谈及邑中故事,历历在志之”,显出人才潜质。但长大后的林培玠,科考坎坷曲折屡屡不能如愿。在济南的乡试中,尽管少年才俊洋洋洒洒,落笔成文,但文章格调不入主考官法眼,榜上总是无名。一心想博取功名的林培玠,虽屡受打击,但理想之梦并未因此自折,他继续夜分灯火,寒窗苦读,参加每三年一度的乡试。
嘉庆十二年(1807),37岁的林培玠改赴顺天府乡试,考中顺天副贡。虽未参加朝廷会试亦非头甲,但终是遂了自己一点经年心愿。在清朝,乡试取人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称为副贡,即为副举人,是为正途出身资格,可回乡虚职候任。多年的跋涉拼搏,饱尝科举个中滋味,让博取功名后的林培玠心力交瘁,对科举制度下的仕途产生了厌倦。况且此时的林培玠年岁三十有七,家中有妻有子,因自己一心读书博取功名而不务农事操持家务,致使居家生活甚是艰难,加上自己“辗转病乡十载”,让其“旧业舍抛,名心尽赖”,决意退隐,在家乡办起私塾,做教书匠。
清道光初年,礼部行文规定“许满、蒙正途贡生就职,与满员通较年分先后选用”。也不知道是朝廷把这位地处东海边陲的副贡给忘记了,还是有人冒名顶替或从中作梗。自清嘉庆十二年起,30多年过去,属副贡“候任”官员身份的林培玠,从未接到过任何一份来自朝廷或是省里乃至州府一级的“赴任”牒文。
年届七旬的林培玠,在岁月荏苒中已头发花白,老态渐显。古人重视立功、立德、立言三件人生大事,林培玠自然不能例外。但年近古稀的他,对“立功”一事已看得淡了、轻了,转而注重立德、立言。在务农、教书闲暇之余,他一心一意著书立说,这中间一笔一笔写下了威海《节烈传》《稗乘》《览古随笔》等著作,并精心做着《街谈纪闻》(《废铎呓》前身)的收集、记录、整理工作。
不想,就在林培玠对仕途彻底失去希望转而潜心著书立说的时候,命运之神对他露出了一次难得的微笑。
1840年初冬,年届70的林培玠得到一份司铎阳谷县教谕的八品小官之授,虽说是本省藩司任命而非来自朝廷,但这足以让他激动不已。这迟来的喜报,这意料之外的事情,怎能不令对功名失去希望的他悲喜交集、五味杂陈而嗟叹呢?
县教谕一职,在清朝属文职外官,正八品,属有职无权小吏。但就是这样的小吏,林培玠也做得有声有色。他上任阳谷县教谕之前,因无人主事,阳谷县学一片混乱。上任之初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并非学风混乱的急需整顿,令他棘手头疼的是另一个难题:一张姓训导,因病卒于学署且贫不能归葬——费用从哪里出?谁来出?县学的几个训导、教员,都在冷眼旁观这位新来的外乡教谕如何处理这个突发事件。清水一样的县学连一文银子也没有,万般无奈,林培玠只好硬着头皮求见阳谷知县,不想,知县以种种理由推脱之。
林培玠四处奔走,各方借贷,为张某筹措丧葬费用,料理丧事。最终,张某灵柩得以回归故里。然而,因张某丧事欠下的银子是要还的,不等债主讨要,林培玠倾其做教谕的微薄供奉一一还清,而他则以粗茶淡饭度日。
实际上,像林培玠这样忠厚书生并不适于官场,让他与社会上形形色色三教九流千机百巧的人打交道,实在不是他的专长且也力不从心,因而,得罪人就属正常了。同僚的抵触排挤、小人的谗言使坏以及上峰的掣肘刁难,这些官场的痼疾,林培玠在短短的几个月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尽管他尽心履职履责,但“为谗言所中,莅任八月,遽干计典,士轮冤之”,最终被罢官去职。
官场失意的林培玠,本想回归故里会得到来自家庭、亲朋、乡亲的理解并温暖、慰藉。而事实上“入则室人交谪,出则债主盈门”,这真如雪上加霜,林培玠精神备受打击。孤独寂闷,七十岁一老人,独饮生活苦酒。
节高而生不逢时的林培玠,本是性德宽厚性情通达之人,尽管也有“含冤旋里……无以排解”和“秋士迟暮”的感慨,但他不哀怨、不沉沦,他不会让自己长久沉寂荒芜。经过一段痛苦的自我疗伤,他振作起来了。他有自己更好的精神寄托——著书立说,他要用这种形式记录这个封闭的社会,传达一种声音,散布一种良知,说出自己的体会。尽管依旧孤灯只影,寒砚冷笔,但他心中的希冀自此多了一分,他期盼着自己的“立言”早日面世且能流传。
林培玠青少年时,就开始大量阅读稗官野史,从中汲取古文化精髓,借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这在无形中强化了对乡土文化的兴趣爱好。
林培玠20岁考上文登县学生员后,常到外地参加科举乡试,与天南地北的学子聚拢扎堆。艰难且枯燥的考试之余,他们不免放松心性“各述所闻”,谈古论今聊斋山海,涉猎各地惊奇、荒谬与无稽。林培玠自幼喜欢民间故事,对乡邑掌故传奇兴趣尤为浓厚,学子们的“聊斋”正合他的心思与兴趣,“听之,通宵不倦,积之胸中,盈千累百,而记载之”。
林培玠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记忆中有许多朝野正史野说,对家乡地理风貌、历史掌故、民俗风情、奇闻轶事等,都有非常多的了解。1841年被罢官回到乡的林培玠虽已已过古稀,但岁月的磨砺让他现加练达与深沉,人生感悟愈加深刻,因而对《废铎呓》的收集、整理工作,在占有实际材料的基础上,要求更加严谨、扎实。

《废铎呓》是林培玠倾其一生精力撰写的一部心血之作。为了让这部著作更臻完善、完美,体力已明显不济的林培玠,不顾家人劝阻,每年夏秋时节坚持在村前的官道边拼搭草棚摆桌煮茶,供人落脚饮用。他与朋友邻人、与牧童樵竖、与行旅商贾等的闲话笑语和无稽之谈,更多的是想从中获取《废铎呓》书稿所需要的资讯材料。
地净冬闲时,林培玠常一个人到外地采风,中间吃尽苦头。一次他外出寻故,途中大雪,无法行走,想投宿人家,却糟闭门之拒,直至鸡鸣时分才连滚带爬回到家中,因此大病一场,险些丧命。蒲松龄说:“独是子夜萤萤,萧斋瑟瑟,案冷凝冰……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呼!”这也恰是林培玠的经历写照。
有人将林培玠比作蒲松龄,这毫不夸张。可以这样讲,林培玠与蒲松龄属于同类著作家。林培玠创作《废铎呓》和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几乎有着同样的经历,吃过同样的苦,做过同样的事。
在没有出任阳谷县教谕之前,对著述写作奉以虔诚之心的林培玠将以往数十年间所记故事已分类整理写成《街谈纪闻》8卷在友人间传阅,做日后修改的意见征求。这次自阳谷归乡后,他不分昼夜地整理书稿,“复阅旧编,删其繁冗无味者,共成六卷”,改书名为《废铎呓》。
成书的《废铎呓》总计6卷197篇,约13万字,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在重要文章之后以“呓曰”,点明宗旨,借以抒怀。
道光二十二年(1842),《废铎呓》序言写成,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作跋时,林培玠已75岁。也许因为对“立言胜于立功”的古训之认识坚定,人生暮年的林培玠,对于正式出版一本倾注自己一生心血的书稿痴心到梦寐以求地步。但他的家庭生活本已艰难,哪有钱出一本闲书?尽管境况窘迫,一生持守“君子固穷”不食“嗟来之食”信念的林培玠,自然不会向人伸手。朋友为他四处筹措资金也均告无果。可怜一生痴迷于文字的一个老人,直到临了也未能看到自己书稿的刻印刊行,最终于寒凉中抱憾而去。
对于《废铎呓》,林培玠说:“废铎呓兼以明我平生之学,无非袭取阅者,但作痴人说梦观可也。”作者将倾其毕生精力的长卷书写,自题书名《废铎呓》,解为“废铎呓”。今天细读文本,我们感觉。《废铎呓》既不是什么“废铎”“呓语”,也不是什么无稽之谈,更非痴人梦话。这说法其实是这位君子作者的一种态度、一种自谦。
1917年,时过60多载,几近散失的《废铎呓》由林培玠的侄曾孙林懋琮主持、乡人原文山襄助,整理铅印成书,得以流传后世。此事,九泉之下的林培玠如果得知,想来定会欣然微笑。

《废铎呓》大多记述的是明清康熙至道光年间的民间故事或史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胶东地方特色。整部作品,以简练的词笔、通俗的语言、写实的手法和某种近乎于超验的形象结构,细致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历史原貌。地域涉及今天的云南、四川、福建、江苏、辽东以及山东的济南、章丘、蓬莱、栖霞、海阳、牟平等地,大部分篇幅围绕文登、荣成两地书写。人和事,主要为文登、荣成区域以及两地在外为官人士的逸闻旧事。所写内容包括官场吏治、科场士子、异象灾祲、名胜古迹、乡野俚俗、冤狱奇案、鬼狐传说、河灵海怪、贤女悍妇、恩怒之报、忠义节孝等,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社会形态、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和林林总总的乡土地理。《废铎呓》尽管没有书剑恩仇,亦无刀客侠气,但书稿完成后,林培玠还是有种大泻块垒、如释重负的轻松感。书中寄托了作者许多梦想和追求。那些为民请命的清官,是他匡正时弊的殷殷希冀;那些冤狱、孝子、孝女,是他同情底层社会的人道主义思想流露;那些寓教于乐的神话故事,是他别开生面的超验再现;那些达官贵族、市井人物、乡野小民的旧闻逸事也绝非博人一笑的无稽之谈……书中所有地理、民俗、经济、政治和官场、民间等的翔实记录、细致描绘,堪称珍贵史料。《废铎呓》章章篇篇、字字句句,凝聚的都是这位贤士的心血,表现的都是志趣甚而心灵。
《废铎呓》被后人称为胶东地区的《聊斋志异》。的确,综观作者人生经历,理解著作内涵、欣赏写作手法,关注文本对后世的积极贡献和影响。《废铎呓》与六朝志怪、唐宋传奇、宋明话本,与《聊斋志异》等在某种程度上具一定可比性,只因《废铎呓》迟迟未能面世,才造成了时间遗憾、传世遗憾。
正像《文登县志》所云:因《废铎呓》,“东海文献正赖以不坠”。《废铎呓》真实记述民间故事和土族潜德懿行,生动地描绘了真实社会人文和自然画卷,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它保存的诸多可贵史料,成为研究胶东乃至山东地方文化、风土民情和文史等方面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殷汝金)


林氏源流网
林氏{文化宣传、学术研究、古籍整理、谱牒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