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免费关注!
看到一个关注度很高的问题:你家孩子“啃老”吗,你如何看待“啃老”现象?
对于这个问题,有的人很直接,一针见血地指出:“啃老的本质就是子女不负责、不孝敬。”
有人却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啃老是一个时代的必然产物。现在年轻人多难啊,不啃老怎么活?”
还有人罗列了很多条,当下年轻人偷摸啃老的套路和形式,让人看了不禁觉得可笑又心酸。
很多孩子都毕业几年了,不去找工作,整天赖在家里,手心向上跟父母讨要生活费。
当下年轻人既要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又要承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期望。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型啃老”现象悄然兴起,许多家长却浑然不知,甚至误以为孩子是在追求更高的目标,表现出色。
“啃老”一词,传统上指的是成年子女在经济上依赖父母,不愿或不能独立生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现象呈现出新的特征。
“新型啃老”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即年轻人在面对就业困境时,选择通过考研、考公、考编等途径,以追求更高学历或更稳定职业为借口,实际上是在逃避直接步入社会、承担工作责任的现实。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源于多重因素。
首先,就业市场的严峻挑战是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激增,而优质就业岗位的增长却远远跟不上这一速度。
加之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许多行业面临裁员或缩减招聘规模的压力,使得年轻人在求职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
他们担心自己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更害怕在职场中遭受挫折和失败。因此,选择继续深造,以期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其次,社会期望的压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学历至上”、“稳定为王”的社会观念影响下,家长和社会对年轻人的期望愈发高涨。
许多家庭对子女的期望极高,希望他们能通过高考、考研等方式进入名校,进而获得高薪稳定的工作。
这种强大的社会压力和期望,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许多年轻人喘不过气来。
他们不敢轻易放弃学业,即使面临就业难题,也往往选择继续深造,以满足家人的期待和社会的认可。
再者,个人职业规划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部分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
面对纷繁复杂的职业选择,他们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因此选择通过考研、考公等方式来“拖延”决定,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而这种逃避心理往往使他们错失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的时机。
“新型啃老”对家庭、个人、社会都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家庭而言,虽然“新型啃老”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但长期以来,年轻人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进行深造或备考,无疑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
尤其是在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这种负担可能更加沉重。
对个人而言,过度依赖考研、考公等方式来逃避就业挑战,容易使年轻人陷入一种“舒适区”,失去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能力。
他们可能因此错过宝贵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成长的机会,导致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对社会而言,大量年轻人选择继续深造而非直接就业,不仅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还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对于那些真正热爱学术、有志于科研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会因为竞争激烈而错失深造的机会。
面对“新型啃老”现象,我们不能一味的批判,而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改变这种局面。
首先,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年轻人了解兴趣和目标,提前接触职场,理性选择职业。
其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面对挑战,追求个人和社会价值。
再者,提升年轻人的就业竞争力,学习新技能,积累实践经验。
最后,加强心理疏导,帮助年轻人建立积极心态,勇敢面对职业挑战。
正如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所说:“虽然世界充满了苦难,但是苦难总是能够战胜的。”
我们需要理解年轻人的困境,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实现自我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有爱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