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董竹君出生于上海一个贫苦家庭,父亲董同庆平日里靠给人家拉黄包车糊口度日。母亲给有钱人家当保姆补贴家用。董竹君降生以后,为终日为了糊口而拼搏的两口子带来了一丝慰藉,他们起不出“董竹君”这样的好名字,就一直称呼她为“阿媛”,这个名字在后来成为了她的小名。
董竹君十三岁时,父亲得了伤寒病,家里欠下了很多外债。
为了还债,父母忍痛将她送进青楼,换回了300块大洋,并许诺三年后接她回家。
从此,13岁的董竹君开始以“杨兰春”的名号卖唱,成了“长三堂子”里卖唱不卖身的清倌人。
14岁的董竹君 这也是她人生的第一张照片
生于乱世,混迹于烟花之地,美貌是贫穷中唯一的资本,人称“小西施”的董竹君,一直有着自己玫瑰色的梦想,她在漫长的岁月中苦熬着,期盼能有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时机。
在这里,她认识了日后影响自己一生的人——夏之时。
夏之时
夏之时,一个革命党人,一个靠卖艺为生的青楼女子,就这样相爱了。
董竹君借机逃离了虎口,同夏之时一起东渡日本,喜结连理。
在日本的董竹君,眼前展现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她一边在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学习新知识,一边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在保持独立人格的同时,也赢得了“当代娜拉”的句号。
四年后,她随夏之时回到成都,夏之时就任四川都督后,她一跃成为都督夫人。
然而,随着熊克武任川军总司令后,回国后的夏之时因为被排挤,仕途一再受挫,壮志难酬,最后竟然被罢免了军职,不得志的夏之时精神萎靡不振,早已失去了以前那种革命的热忱,后来更是依赖鸦片来麻痹自己,终日沉湎于麻将,而原来隐藏于心底的人性之恶,也渐渐地显现了出来。
当时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董竹君在夏家接连生下4个女儿,婆婆公公都不待见她,后来夏之时对她也爱搭不理了。
董竹君在接触了一些新思想后,也不愿意一辈子被家庭所束缚。
1929年,董竹君带着四个子女,返回老家上海,和夏之时开始了分居。5年之后,两人签订了离婚协议,双方都恢复了单身。
1930年,董竹君创办群益纱管厂,正式进军实业界。彼时,上海女子创办工厂独此一家,社会上对女子办工厂也很不信任。尽管有戴季陶(夏之时好友,时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长)的帮忙介绍,但董竹君接洽业务时仍屡屡碰壁,开局出师不利。
第二年,在几位南洋华侨朋友的帮助下,董竹君前往菲律宾募集了近万元资金,将群益纱管厂扩建为中型工厂,职工增至近300人。然而,正当业务有所起色时,“—·二八”事件突然爆发,位于上海闸北的群益厂被日军炮轰,毁于一旦。
她本想继续创业但身上没有什么积蓄了,最终还是友人李崇高借了她两千元创业金。
董竹君拿到这笔珍贵的钱款,决定创办一家川菜馆,把川菜发扬光大,她给饭店取名“锦江小餐”,于1935年3月15日正式开业。
依靠夏之时的人脉资源,小餐馆还得到了上海名流的助力,包括黄金荣、杜月笙等人,都去捧过场。
锦江川菜汲取了川菜官场酒宴和民间的精华,讲究刀法和菜品的美化,减弱了辣味,更符合上海人的口味需求。
一日杜月笙又来用餐,因为食客太多, 左等右等,菜一时上不来。他忍不住对侍者说:“生意这么好,人这么拥挤,怎么不扩充?老板娘如果需要房子,我叫房东孙梅堂设法弄。”
杜月笙一发话,小饭店很快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好几倍,大小雅室增至十几间、散座二十多桌,能容纳三百余人就餐。由此,店名也改为了“锦江川菜馆”。
锦江川菜馆一炮走红后,董竹君为之信心大增。1936年1月28日,董竹君华在龙路80号新开了一家“锦江茶室”。开业当天,又是顾客盈门,生意火爆。而这一天,也正是董竹君的36岁生日。
在这个茶室,她多次掩护和资助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而且做到了天衣无缝,一直没有暴露。
积累了一些资金后,还开办富祥女子织袜厂和出租黄包车的飞鹰公司。
群益纱厂
在上海滩打拼谈何容易,董竹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经历了一个个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她终于度过了创业最艰困的时期,后来又创办了群益纱厂。
抗战爆发后,董竹君仍留在上海租界维持两家店的运营。由于锦江名气在外,董竹君在日伪时期也不断被日本人和各路汉奸拉拢或刁难,一度甚至遭受死亡威胁。为了躲避危险,董竹君不得不于1940年冬前往菲律宾,并打算在马尼拉开设分店。
离沪时,董竹君将锦江两店店务托付给张进之(锦江茶室二股东)管理。
一年后,正当董竹君打算返回上海时,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横扫东南亚,马尼拉也落入了日军的魔爪。在异国战火中历经九死一生后,董竹君与女儿夏国琼、夏国琇直到1945年初才得以回到上海。在这四年中,代理人张进之以为董竹君早已死在海外,两店经营十分混乱。之后,董竹君迅速接手、全力整顿,两店才逐渐恢复元气。
正是董竹君的卓越见识和过人的魄力,为后来锦江饭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董竹君多次帮助过革命人士和进步人士,如写有《五月的鲜花》和《黄河大合唱》的光未然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上海解放后前来同她相认的兵团司令宋时伦,并且,她还在上海解放前夕,受中共之托策反杨虎,为解救张澜、罗隆基立下大功。
1945年,董竹君接到新四军城工部的指示,让她协助一批年轻人到延安去。
事业上风生水起的同时,在子女的教育方面也没有落下。在董竹君的严格要求下,几个女儿成绩都很优秀,都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1946年,大女儿国琼到美国深造音乐、
二女儿国琇、三女儿国瑛赴美学习电影,
1947年,小女儿国璋赴美学习西洋文学和图书馆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迁至茂名南路路口、长乐路189号华懋公寓,后于1951年合并为锦江饭店,董竹君作为首任董事长主持揭幕典礼,新上海的第一家国宾馆就此诞生。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后,董竹君逐渐退出锦江饭店。如今,锦江饭店已驶入新时代发展的快车道,和往日的锦江已不可同日而语。
董竹君的义举让人感动,周总理更是亲自设宴招待了这位传奇女商人,他对董竹君说:“身为都督夫人,甘心抛弃荣华富贵,单枪匹马地追求真理,参加革命,实在难得。”并且感叹地说,“多年来,你为党在各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一个人革命不容易,一个女人革命就更不容易,一个女人想做成一件事就更难了。”
周总理接风董竹君
十年的国内动乱,60多岁的董竹君被扣上“特务嫌疑分子”的帽子含冤入狱,子女也因她受到了牵连,直到1972年,董竹君方才走出了监狱,而她在里面已经过去了5年的时光。
1997年,董竹君出版了她40多万字的回忆录《我的一个世纪》,记录了她近百年的世纪传奇,宛如一部私人视角的晚清史,民国史和中国近现代史。
在书中,她写到:“我对人生坎坷没有怨言,我从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可惜的是,在年底时,她接受《读书时间》栏目的专访一小时后,突发疾病而离世,终年97岁。
董竹君的一生,开始于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1900年,结束于香港回归祖国的1997年,经历了政权更迭、战争饥荒、牢狱之灾、创业兴衰、人事沉浮。她的一个世纪,是中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的缩影,更是一个女人不可多得的传奇。
“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这就是董竹君,一个自带香气的灵魂,现在,虽然她早已离我们远去,被淹没在大上海的历史碎片中;但是,如果你看见那高耸的锦江饭店,依然能从路边树上飘落的几片发黄的叶子中,看见她的身影,在纷杂零乱的脚印中,还有几枚是属于这位女强人的!
高耸的锦江饭店
-感谢阅读-
资料参考:
1、《董竹君的世纪传奇》
2、公众号:纪人物
3、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