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精粹,在浩如烟海的成语宝库中,有许多反映人才成长规律的内容,简洁精辟,蕴含哲理,对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大国人才公众号设立“成语人才故事”栏目,从选人、用人、育人等角度,陆续推出相关成语及背后的典故,以飨读者。
从“各得其所”走向“人尽其才”
薛永武
成语“各得其所”出自《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载蔡泽曰:“宣贵显荣,成理万物,万物各得其所。”《周易》、孔子和蔡泽所说的“各得其所”原意是指事物能够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后人逐渐引申为人才适才适所和人尽其才的场域。
“各得其所”的本质在于人们根据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恰当的安排在相应的位置,使事物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从“各得其所”对人才开发的启迪来看,人才资源的配置只有做到各得其所,即适才适所,才能做到人尽其才和才尽其用,这对于我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从个人层面看,一个人只有处于适合自己的位置时,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优势,实现自身的价值。比如,一个具有艺术天赋的人从事艺术创作工作,能够在这个领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相反,如果让他去从事自己不喜欢也不擅长的管理工作,就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职责。
从组织层面看,“各得其所”可以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和团队凝聚力。管理者只有把不同性格、不同能力和不同专业背景的员工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才能使他们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
从社会层面看,“各得其所”体现了人才开发和人才管理的一种理想秩序状态,让不同的个体能够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岗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有利于形成组织或团队的人才高地,进而产生人才集聚效应和共生效应。
对于社会来说,“人尽其才”则能带来巨大的发展动力。各个领域都有无数怀揣着不同才能的人,当他们都能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干时,各个领域才能取得创新和突破,提高综合竞争力。
“人尽其才”的前提就是“各得其所”,也是适才适所,既不能大材小用,也不能小材大用,更不能庸才重用;既不能通才专用和专才通用,也不能张冠李戴、错位用才。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很大的秘诀就是他成功实施了各得其所和人尽其才的人才战略,让张良、萧何和韩信在各得其所的领导岗位上发挥关键作用。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包括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比如科研人员开展项目需要的设备、资金;也包括打造包容的文化氛围,让不同的观点、创新的想法都能得到尊重和鼓励,使得人才在这样的环境中敢于尝试、勇于突破,进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再次,要有持续的教育与培训机制。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人才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和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人才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更好地适应从“各得其所”到“人尽其才”的发展要求。
(作者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高校干部与人才研究基地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