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回顾比亚迪30年创业史:从手搓电池生产线,到销售、技术大爆发

文摘   汽车   2024-11-19 08:39   重庆  

在比亚迪成立30周年的重要时刻,创始人王传福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深情回顾了比亚迪从初创至今的艰辛历程。从1994年深圳的一间简陋厂房,到如今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比亚迪的每一步都凝聚着王传福和他的团队对技术的信仰和对梦想的执着。


初创时期:手搓电池生产线

1993年,王传福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南下深圳,担任一家电池公司的总经理。那时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创业氛围浓厚。王传福敏锐地意识到,随着大哥大的普及,镍电池的需求将大幅增长。然而,当时国内电池市场几乎被日本企业垄断,王传福决定放手一搏,创立比亚迪。

1994年11月18日,王传福在深圳拉起了一支20人的小团队,开始了创业之旅。由于资金有限,他们买不起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只能依靠人工和夹具,手工打造电池生产线。王传福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将自动化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用人工完成的工序,最终成功造出了镍电池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的投入只有日本企业的1/15,但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与日本企业相当,比亚迪用小米加步枪打赢了飞机大炮,迅速占领了市场。

技术突破:锂离子电池的量产

随着手机时代的到来,锂离子电池因其重量轻、寿命长、体验好而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然而,当时锂离子电池技术门槛高,中国尚未实现产业化。比亚迪的工程师们迎难而上,在三个月内研发出了第一块有电压的锂离子电池,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为了实现锂离子电池的量产,比亚迪再次发挥了自主创新的优势。他们自行设计并制造了拉浆机、卷绕机、注液机、激光焊接机等整条生产线上的关键设备,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条手工锂离子电池生产线。比亚迪成为中国首个量产锂离子电池的企业,产品质量稳定,获得了摩托罗拉等国际大厂的认可,迅速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前列。

进军汽车行业: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

2002年,比亚迪收购北京吉普吉驰模具厂,为进入汽车领域铺路。2003年,比亚迪正式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开启了造车之路。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巨大争议,许多投资人表示不解,甚至有人威胁要抛售比亚迪的股票。然而,王传福坚信新能源汽车大有前途,决定放手一搏。

比亚迪选择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他们通过制造燃油车来积累造车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同步着手电动汽车的开发,提前储备技术。首款车F3的推出,虽然起初遇到了不少困难,但通过不断学习和改进,最终在2009年拿下了中国轿车市场销量冠军。

新能源转型:十年磨一剑

2008年,比亚迪规划了三大绿色梦想:光伏发电、储能电站和新能源汽车。然而,新能源市场在当时并未真正被激活,比亚迪面临着市场的回落,销量大多维持在40-50万辆左右。这十年间,比亚迪经历了种种难关,包括利润大幅滑坡、经销商退网、投资人不解等。但王传福坚信,这是比亚迪成长的十年,他们在这期间储备了插混技术,推广纯电动公交车,改进外观设计,为未来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技术爆发:从第500万辆到第1000万辆

2019年后,全球新能源转型加速,比亚迪终于迎来了技术和产品的双向爆发。从第一台新能源车到第500万辆,比亚迪用了15年;而从第500万辆到第1000万辆,比亚迪只用了15个月。这背后,是比亚迪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

比亚迪在研发上的投入堪称豪赌。2023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的研发费用高达333亿元,在A股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截至目前,比亚迪累计研发投入已超1600亿元,技术研发人员近11万人,是全球研发人员最多的车企。

比亚迪的技术创新不仅体现在电池领域,还涵盖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多个方面。他们与华为、OPPO等企业达成智能生态合作,探索全面丰富的智能化场景。同时,比亚迪还推出了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易四方等黑科技,使比亚迪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者。

国际化布局:全球市场的拓展

在国内市场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比亚迪也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他们进入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并在欧洲、东南亚、南美洲建设多个生产基地。比亚迪的海外销量持续增长,成为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小见说车
说车,看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