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与量:五年自媒体工作经验,我悟到了什么?

文摘   2024-09-28 08:00   重庆  

昨晚读吴军老师的《富足》感触颇深,他提到了人必须叠加式的进步,给人生做乘法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做事的质比量更加重要

我深有感触,所以想藉由此机,回溯一下我的毕业后在新媒体领域的工作过程,大量失败中侥幸夹杂着一缕成功,纯属一家之言,希望对读到这篇文章的诸位有帮助。

2019年我大学毕业,大四晃荡几个月,跟风考了次公务员后,就和许多迷茫的毕业生一样,涌入了就业市场。

我本科学的是会计专业,大学成绩还不错,该有的证书和英语等级考试成绩都有,但奈何,我这天坑专业就业非常惨。

2019年许多事还和今天一样,比如考公热,当时重庆纪委的一个岗位,报名人数我没记错应该冲上了2000,哪怕是偏远乡镇的所谓公务员,三五个人的招聘,缴费通过的报名人数也冲上了500.

彼时和现在一样卷。

唯一的不同,可能是在经济上,那会许多人极度乐观,负债买房的买房,买车的买车,因为毕业后和前女友分手了,我也就没一上来买房买车的打算,而且买也是家里掏首付,自此感觉人生非常失败。

但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时候的“失败”好像挽救了我,当时杠杆上车的同学,好多人的房跌完首付,甚至阴跌一半。虽然现在改为了浮动杠杆利率,但一个月的还款金额,至少也需要一个当地工作五年事业编人员的全额月工资。

当时王兴的一个段子传得很广:

说2019年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当时的我还很幼稚,性格也有缺陷,所以根本没办法理解经济和就业具体的关系,只有一种模模糊糊的印象。

再说了,中国崩溃论不说了十几年了吗,现在不也好好的。

虽然学了会计,但其实我并不喜欢做会计,因为很多低端会计的岗位大量消失了,那些活我也不愿意干。

所以投了一圈简历后,我发现有个岗位,叫人文历史编导。

我大学那会也比较喜欢读书,当然读的都是什么《明朝那些事儿》,然后就忐忑不安的投了。

为什么忐忑不安,因为当时了除了我的绩点,好像是3.87/4,年级前10%,还有个英语四六级证书,我什么都没有。

人家HR很快给我回了消息,很干脆问了我一句话,你有作品吗?

我有点懵,什么是作品。

但还是硬着头皮发了一篇我知乎写的人物传记的文章,原以为没下文了,结果没想到人家觉得我写得挺好,当天下午就叫我去面试。

面试完成后第二天就叫我去上班了。

当时我第一次用钉钉,怎么打卡都不知道,穿着我毕业买的廉价的T恤和短裤,直接去公司了。

和一堆人挤电梯的时候,我还在暗自思忖,我现在是不是就是白领了。

工作嘛,就是写东西,也就是给个题目或者思路,你自己按着来,虽然收入不太高,但当时我很珍惜我第一份工作,每天都写得精疲力竭,晚上回家在被窝里都在构思怎么把句子写得更漂亮。

或许是运气好,也是行情好,我做的那个基于人物传记的账号,第三篇就开始爆了,在西瓜视频的月度新人榜单中,我排第二,排第一的是一个砸钱体量又很大的MCN机构。

事后我了解了一下,当时的月度新人用户,应该有50到100万这个量级,很荣幸名列第二。

在继续深耕娱乐人物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写东西有一个核心关键,就是你的素材好不好,总不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吧?所以当时我就有意识学信息检索了,但理解还不全面,算是埋下了一个种子。

我写的人物传记也有挺多爆款,至今西瓜视频上也能查到,播放量都上了千万。

由此,我蹚过了入行的第一个关卡,我也是有作品,有结果的人啦!

随着公司业务拓展,同事做历史内容火了,然后我就被调去做历史,这次主战平台是抖音,我其实兴致非常高,因为我在学校那会就非常喜欢历史。

虽然一开始有点波折,但总体情况还不错,第一个月就冲上了抖音三十万粉丝,单条内容播放量破了三千万,后续粉丝不断增长。这段时间,我还认识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同事,宅男也有社交啦!

从这里开始,我已经从零起过两个账号了,全平台累计,都有几十万乃至百万粉丝,算是老兵了。

后面公司出现了一点波折,写另外一个历史大号的同事由于种种原因离职了,而能写历史的人又比较少,于是我就被拉去写那个历史大号。

那是我第一次写上百万粉丝的精品大号,整个人非常紧张,但也努力输出了一些好的作品,挨过了账号200万粉丝的大关,我也算是操盘数百万粉丝大号的人啦!

在这里我才了解了抖音变现是怎么回事,西瓜又是怎么回事,巨量星图是什么,如何做广告和甲方爸爸谈判,能力也更全面一些了。

后面由于种种原因,公司这块业务干不下去,团队就被解散了。我也喜提裁员,不过在我据理力争的情况下拿到了n+1,我差不多干了两年,对于当时月薪不足五千的我来说,这笔钱相当多了,当时刚好赶上618大促,我去买了一堆配件,自己组装了一台童年梦想的超高配置的电脑!

能玩Steam上所有三A大作的游戏!

其实当时有个插曲,某个部门领导问我愿不愿意跟他干策划,就是薪资不高要经常加班。我当时拒绝了,后面还难过了一会,现在想来还是好事。

因为他做的这个品类在未来市场越发下行,而且公司体量比较小,休息时间不够,反而会抑制我进一步发展。

回家玩了一个月,思考了一个月人生之后,又开始迷茫了,感觉我只会写长篇历史,市场上合适的工作岗位好少。我又比不上百家讲坛的专家,也放不下身段去做营销号,我咋办呢?

这时候同事给我介绍了一个工作,也是干类似的活,人文历史。由于履历得当又有成绩,喜提30%的涨薪。

因为有过起大号的经验,同时也写过百万粉丝的大号,那时候公司的两个核心百万粉丝级的账号,内容基本都让我执笔,当然,我也给老板提供了满意的答卷。

我出了若干个爆款,原本他账号的数据萎靡不振,我帮他提高权重,从原来的5000~3万的播放,拉到了百万级。

这段时间我从蒙昧的状态里慢慢走出来了,因为我之前写文章都是靠感觉,靠凑,然后在这里要写5000字的长篇,我渐渐意识到了结构对于文章的重要性,因为你没结构,内容是凑不出来的。

这时候我就意识到了,写文章是结构先行结构比文笔重要多了

当时为了拓展业务,老板还找了几个名校硕士在读的人一起策划内容,那时我还有点惴惴不安,觉得硕士好牛怎么样。

结果我发现他们也只是懂一点最基本的东西,这行学历没那么重要。

后面因为观念不合,我主动跑路了,因为老板后续决定堆量做类似于营销号的内容,这不是我想要的,同时我感觉也自己也没成长。

其实在跑路之前,我就有意识学习信息检索和文章结构,这也为我后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跑路之后又开始思考人生了,觉得给人家写文章很累,结果也不是自己的,帮人家沉淀数字资产,自己啥都没有,抖音账号自己不也能注册吗?为什么我自己不能注册不能写呢?

说干就干,我就注册了一个抖音、西瓜和B站的账号,自己写自己剪,不会剪就学啊,自己给自己积累数字资产。

由于运气比较好吧,撞上了,一篇原创内容上了抖音热搜。

这个热搜,让我自己尬吹了好久,不管是找工作还是做新媒体。客观地说,给我带来的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比前几年那些乱七糟八的事,至少多了一个数量级。这就让我更加认可吴军老师的观点,做事的质量比数量重要太多,既然决定要做,那就一次性打爆。

这篇文章让我小挣了一笔钱,也让我开始运营起来自己的账号,但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原创的效率太低,自己剪效率太低。

所以到这里,我就开始思考,是不是有一种快速写作的方式,提供优质的内容。这就是我后面顿悟出来的文章通用结构

有时候流量不稳定,有时候抄袭流量好,我思考了很久,意识到目标用户群体应该天生存在一些关心的话题,这些话题就是他们的痛点,我们只要找出高频痛点,不就能锁定话题区间,从而稳定流量了吗?

从这个角度讲,抄不抄就无所谓,你需要借鉴话题,然后匹配通用文本结构。

然后基于此,我顿悟出了基本的策划通用方案,但这一切只是雏形。

在上热搜后,我意识到一点,就是流量给你其实是没有用的,因为流量钱非常少,你必须给流量匹配产品,同时需要有一个高人设的人出镜做内容才行。

有了这个想法作为基础,我下一份工作一定要找实拍、有身份的IP、有流量对接产品的公司,后面顺利地入职了一家国际教育公司。

完美符合我的要求,实拍、IP很厉害、同时后端有明确的产品。

果然如我预料的一样,能做好前端流量,匹配好后端产品,那么利润就非常高。

我这人情商不高,读书人,如果我算的话,多少有点孤傲吧。恰好陷入了办公室政治的内斗。我其实很难受,第二周我就想跑了,但这套模式符合我的预期,我又咬牙坚持了下来。

虽然逐渐被边缘化,但好的地方是,因为公司比较大,没人一直盯着我,有时候看材料可以多读一些相关的信息,也算是为公司的业绩和内容做贡献。

这两年我就积累了很大的阅读量,同时不断地用书上的理论实践。我大概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比如这话题我写过一千万流量,你说方法的不对。

而且办公室政治也有好处,它让我学会修补我的性格,把那些清高、孤傲、偏激的地方慢慢去掉,至少在某些人眼前隐藏起来,同时深度介入业务,了解整体的运行模式和关键卡点。

总的来说,水平更加精进,业务能力更加完善,视野也更加宽广了

在这个过程里,我发现公司哪都好,管的也不严,最大的问题就是,有点过度注重文本写作了,选题方面参考同行和抖音太多,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基于数据分析的用户画像和痛点频谱。

导致流量不稳定,无法有效匹配前端流量和后端产品。

从这里我又领悟到了一层,文本内容没那么重要,内容是为策划服务的,做自媒体,就是应该策划先行

然后建立一套反馈系统即时反馈信息,用贝叶斯定律的原理修正策划方案,围绕市场进行动态的调整,同时用关键指标检测市场波动,找到当下最大的情绪流量点

接着基于这个动态调整和情绪点,锚定一个范围,匹配通用文本结构进行内容输出,根据《概率论》,试验次数到一定量后,一定会有个爆款出现,而这个爆款就是你的起号爆款因为有前期的一整套策划,那么你收获的流量就是能变现的精准流量

这个模式一旦建立,就是良性循环,剩下的无非就是给各个环节注入额外资源,比如花更多的钱雇更好的剪辑,布置更美的拍摄场景而已。

所以做到最后,基于我这五年经验,自媒体本质上就是两端,一端是策划,决定了你的选题有没有流量,另一端就是内容,决定了你的选题能否输出高质量的文本让人点赞关注。

只要解决策划端和内容端,那么整个模式就搭建起来了。当然这两个端口里有无数的细节,但我们可以用诸如《传播学》、《信息论》的学科理论来指导解决每一个细节问题并放到实践中检验。

那能不能写个课之类的东西把这一整套归拢起来,梳理出一个清晰的流程,然后用学科理论给每一个步骤提供理论基础?

这就是我当下想做的事情,写完了,我要先在我的自媒体账号上验证我的想法。总不能搞一套理论忽悠人吧?

我本身学的是文科,但误打误撞选了会计,这让我感性之余,有了一些理性的思维。

我坚信世界是物理的,是科学的,所以自媒体这个基于新媒体媒介的平台,也无法逃脱自然的规律,那么它一定不是玄学,一定有迹可循

有那么一瞬间,我仿佛打开了瑞士钟表的表盖,看到了里面无比复杂的机械机构。

就像在皇家赌场的牌桌上,我窥见了命运的底牌。

付兄的心事
短视频内容行业编导/文案/策划。曾打造亿级流量,单月变现销量破百万。孵化多个百万级IP,执笔多个百万级账号内容策划写作。单篇原创内容上过抖音热搜。未来愿为各行各业专业人士,有志于打造个人IP的创业者赋能。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再赢一次的机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