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加点”写作法,哪怕是天才,也一定要“刻意训练”

文化   2024-11-22 06:16   江苏  



“文不加点”写作法

作者:莫眲Mone


    文不加点,意思是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是褒义词。文不加点,并非是不假思索的鲁莽行文,而是在深厚积累与熟练技巧之上的一气呵成,是思维与笔触的精妙创作和一挥成章。古今中外,这样的作家,一定有

    同时,无论是在寂静的深夜,还是在喧嚣的白昼,能沉浸于写作的如此境界,以文字为舟,乘风破浪,绝对是心向往之。

    文不加点,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汉语成语,其反义词有“三纸无驴”,意思是写了三张纸,还没有见到一个“驴”字,讽刺废话连篇,不着边际,文辞繁冗,连篇累牍而不得要领。该成语最早出自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辍,文不加点。”具体故事,摘录如下:汉末文学家祢衡,应黄射之请,于江夏黄祖公堂上即席作《鹦鹉赋》一篇,拿起笔一挥而就,文不加点。其文辞藻华丽,情怀慷慨。但由于祢衡在宴会上顶撞了黄祖,黄祖一怒之下杀了他……这是后话。

    文不加点,这一令人向往、“拿起笔一挥而就”、一气呵成的境界,从何得来?你我虽未必能至,但可心向往之,磨练技艺。因而今日,以此为题,浅显为之,哪怕你是天才,也一定要“刻意训练”,仅供参考。

    一、灵感捕捉:瞬间的火花与永恒的珍藏

    灵感,稍纵即逝。它可能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闪现,也可能在午夜的沉思里乍现。例如,漫步于古老街巷,斑驳的墙壁,吱呀作响的木门,或许会瞬间触发对岁月沧桑变迁的感慨。此时,若不及时捕捉,这珍贵的灵感便会悄然消逝。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灵感是一种突然出现的创造力,它像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必须在它消逝之前紧紧抓住。”

    捕捉灵感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随身携带一本小巧的笔记本,随时记录下脑海中闪现的只言片语、奇思妙想。也可以利用手机的便签功能,快速地将灵感存储下来。比如,作家村上春树常常在跑步时灵感突发,他会在回家后立刻将这些灵感整理成文字,这便是他创作的源泉之一。在写作过程中,要养成回顾灵感笔记的习惯,将那些零散的灵感碎片,如同拼图一般,组合成完整而精彩的篇章。

    二、深度阅读:厚积薄发的基石

    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能够为写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读经典名著,如《红楼梦》,能领略到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错综复杂的家族兴衰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从曹雪芹笔下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中,学习到如何塑造性格鲜明、跃然纸上的角色。“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的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阅读对个人气质与写作素养的滋养作用。

    不仅要读文学作品,历史、哲学、科学等各类书籍都应涉猎。阅读历史,以史为鉴,从过往的事件中汲取叙事的智慧与教训。例如,司马迁的《史记》,其中众多英雄豪杰与传奇故事,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叙事范例。阅读哲学书籍,能提升思想深度,使作品具有思辨性。像尼采的哲学著作,其对人性、生命意义的深刻剖析,能启发在写作中对主题进行深入挖掘与探讨。

    在阅读时,不能走马观花,而要精读、研读。对于精彩的段落、语句,要反复品味,分析其结构、用词、修辞手法等。同时,要做好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感悟、思考以及书中可借鉴之处,以便在写作时能够信手拈来。

    三、主题聚焦:明确靶心,有的放矢

    在确定主题时,可以从生活中的点滴感悟、社会热点现象或者个人兴趣爱好入手。比如,看到社会上一些志愿者无私奉献的事迹,将主题聚焦于“志愿者精神:点亮人性之光”。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论述,搜集相关的素材,如志愿者的感人故事、他们的付出对社会的积极影响等。正如托尔斯泰所说:“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写作亦如此,明确的主题便是目标,引导前行。

    四、情感真挚:以心为笔,绘就真情画卷

    真挚的情感是文章打动读者的关键。无论是喜悦、悲伤、愤怒还是热爱,只要情感真实,就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文中通过对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描写,蕴含着父子之间深沉而内敛的爱。“情动而辞发”,这种真挚的情感从字里行间自然流淌,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

    如果你不知道写什么或怎么写,那就真诚地写。在写作中,不要刻意堆砌华丽的辞藻来伪装情感,而是要挖掘内心深处真实的感受。可以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回忆那些让自己刻骨铭心的瞬间。例如,写一篇关于思念故乡的文章,回忆故乡的山水、田野、亲人和儿时的伙伴,将思念之情融入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描写之中。同时,要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增强情感的感染力。比如描写母亲的手,粗糙却温暖,那一道道裂痕诉说着岁月的艰辛与母爱的伟大。

    五、逻辑严谨:编织思维的经纬

    逻辑严谨的文章,能够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思路,跟上文章的节奏。例如,在议论文写作中,通常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

    在叙述文或散文中,也要有一定的逻辑线索。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者情感发展的顺序来组织文章。比如,按照时间顺序讲述自己的成长历程,从童年的无忧无虑到少年的懵懂叛逆,再到青年的逐梦奋斗,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逻辑是一切思考的基础,没有逻辑,思考就会陷入混乱。”在写作时,要对文章的整体逻辑进行精心设计,确保各个段落之间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六、开头引人:开启精彩之旅的金钥匙

    文章的开头,如同戏剧的序幕,要能够吸引注意力,激发继续阅读的兴趣。比如,一种常见的开头方法是设置悬念:“在那个寂静的夜晚,一声尖叫打破了黑暗的宁静,而这声尖叫背后,隐藏着一个足以颠覆整个小镇的秘密。”

    引用名言警句,也是一种很好的开头方式。如“‘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这句名言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并善用了知识的力量呢?”借助名言的权威性和思想性,引发读者的思考。此外,还可以从描写一个生动的场景、讲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者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入手。比如,“你是否曾想过,当你每天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时,你正在失去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发自我反思与阅读兴趣。

    七、结尾有力: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结尾是文章的收官之笔,要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一种有力的结尾方式是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文章的核心观点。

    而采用抒情或议论的方式结尾,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与思想深度。此外,还可以留下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展望,使人在读完文章后仍能回味无穷。比如,“未来的科技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是走向更加美好的乌托邦,还是陷入未知的深渊?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八、语言锤炼:字斟句酌,妙笔生花

    语言是写作的工具,精准、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总能使文章熠熠生辉。在词汇运用方面,要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尽量丰富词汇量。例如,形容“笑”,可以有微笑、大笑、狂笑、傻笑、嫣然一笑、眉开眼笑等多种表达,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人物性格选择合适的词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对诗歌语言的锤炼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而且,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比喻能够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具体,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拟人可以赋予事物人的情感与行为,“风儿轻拂着柳枝,柳枝在风中翩翩起舞。”排比能够增强文章的气势与节奏感,“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此外,还要注意语句的长短结合、整散结合。长句表意严谨、丰富,短句简洁明快、有力。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片广袤无垠的草原,草原上蓝天白云相映成趣,骏马奔腾,羊群如云,那是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长句)“草原美。蓝天,白云。骏马,羊群。”(短句)通过长短句的交替使用,使文章富有韵律美。

    九、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

    细节描写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真实,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描写人物时,注重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例如,“他的眼睛深邃而明亮,仿佛藏着无尽的故事。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那笑容里有自信,也有一丝狡黠。他双手插在口袋里,迈着悠闲的步伐,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掌控之中。”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在描写环境时,对景物的形状、颜色、声音、气味等细节进行刻画。比如,“清晨的森林,雾气弥漫。翠绿的树叶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阳光的映照下,宛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清脆的歌声在林间回荡。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花草的清香,让人陶醉其中。”不仅能够烘托气氛,还能为故事的发展奠定基调。

    十、视角独特:跳出常规,别出心裁

    独特的视角能够使文章脱颖而出,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可以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例如,在一些自传体小说或散文中,作者通过“我”的经历与感悟,与读者建立起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系。

    也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身份、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视角去写作。比如,以一个小动物的视角来观察人类世界,“我是一只小蚂蚁,每天在这庞大的人类世界里穿梭。我看到人们匆匆忙忙地走过,脚下的大地都在颤抖。他们丢弃的食物残渣,对我来说却是丰盛的大餐。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总是那么忙碌,却忽略了身边这些微小而美好的事物。”这种独特的视角,引发好奇心与思考。

    十一、情节跌宕: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在叙事性文章中,情节的跌宕起伏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沉浸其中。可以设置一些意外与转折,打破读者的预期。例如,在一个爱情故事中,男女主角原本相爱甚深,然而在即将步入婚姻殿堂时,却突然发现彼此之间存在着一个无法逾越的秘密,这一转折使故事的发展充满了悬念与张力。

    制造冲突也是使情节跌宕的有效方法。冲突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环境的对抗或者人物内心的挣扎。比如,在一部冒险小说中,主人公在荒野中求生,既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与凶猛的野兽搏斗,同时还要克服内心的恐惧与绝望,这样的情节设置,读者的心始终悬着,急切地想要知道主人公的命运如何。

    十二、知识融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到文章中,能够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元,展现作者的博学多才。例如,在一篇关于文化传承的文章中,可以融合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等多方面的知识。讲述某个传统节日时,不仅介绍其历史渊源、传说故事(历史与文学),还可以描述节日期间的特色艺术表演(艺术)、独特的民俗活动(民俗),如“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中,‘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到除夕就会出来伤人。为了驱赶‘年’兽,人们贴春联、放鞭炮、挂红灯笼,这些习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春节期间,各地还有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舞龙舞狮、杂技表演等精彩纷呈,民间艺人的剪纸、年画等艺术作品更是将节日的喜庆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

    在科普文章中,也可以融合科学知识与人文元素。比如,在介绍宇宙探索时,不仅讲述科学原理、航天技术等,还可以提及人类对宇宙的好奇与向往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如古代神话中的飞天传说、现代科幻电影中的宇宙奇观等。

    十三、节奏把控:张弛有度,奏响文字乐章

    文章的节奏,如同音乐的旋律,要有快有慢,张弛有度。在紧张的情节叙述之后,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舒缓的描写或抒情段落,读者的情绪得到缓解。例如,在一部悬疑小说中,经过一系列紧张刺激的破案情节后,插入一段主人公在海边漫步、思考人生的描写,“他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海风轻拂着脸庞,海浪拍打着岸边,发出悦耳的声响。他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心中的疲惫与紧张渐渐消散,思绪开始飘向远方,思考着这一系列案件背后更深层次的人性与社会问题。”

    在抒情散文中,也可以通过节奏的变化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比如,先以舒缓的节奏描写故乡的宁静与美好,然后突然加快节奏,讲述故乡面临的现代化冲击与变迁,形成情感上的强烈反差,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十四、对话鲜活:闻声知人,如临其境

    生动鲜活的对话,使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更立体,推动情节的发展。对话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文化背景等。例如,一个豪爽的北方大汉可能会说:“兄弟,啥都别说了,这事儿包在我身上!”而一个文雅的南方书生则可能会说:“兄台,此事且容小弟细细思量,再做定夺。”

    在对话中,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繁琐。同时,要通过对话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与情感。比如,恋人之间的对话可能充满了甜蜜与温柔,“亲爱的,你看那片星空,好美。就像你在我心中一样。”“宝贝,有你在身边,每一刻都是最美的。”而仇人之间的对话则可能充满了火药味,“哼,别以为你能逃脱我的制裁!”“等着瞧吧,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十五、意象运用:借物表意,含蓄蕴藉

    意象,是作者情感与思想的寄托,通过特定的意象,传达深刻而含蓄的内涵。例如,“月亮”这一意象常常被用来表达思念、团圆、孤独等情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通过明月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如“梅花”,它象征着高洁、坚韧、不屈。在写一篇关于文人品格的文章时,可以以梅花为意象,“在寒冬腊月,万物凋零之际,唯有梅花傲然挺立在冰天雪地之中。它那洁白如雪的花瓣,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如同那些在困境中坚守操守、不随波逐流的文人雅士,无论遭遇多少艰难困苦,都能保持内心的纯净与高洁。”

    在运用意象时,要选择具有代表性、文化内涵丰富的意象,并根据文章的主题与情感需要进行巧妙的组合与运用,使意象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

    十六、留白艺术:言有尽而意无穷

    留白是一种艺术手法,在写作中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参与到文章的创作中来。例如,在一篇短篇小说结尾处,“他望着她远去的背影,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那背影渐渐消失在夕阳的余晖中,只留下他一个人站在原地,久久不语。”结尾没有明确交代人物的最终结局与情感走向,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在诗歌创作中,留白更是常见。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仅仅描绘了沙漠中的景象,却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雄浑、壮阔、孤寂的意境,以及背后可能蕴含的人生感慨、边塞风情等丰富内涵。在运用留白艺术时,要把握好度,不能过于晦涩难懂,要在有限的文字中,展开合理的想象与思考。

    十七、修改完善:精雕细琢,璞玉成器

    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在完成初稿后,要对文章进行反复修改。首先检查文章的主题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围绕主题展开。如果发现有偏离主题的段落或语句,要进行删减或调整。

    检查文章的逻辑结构是否严谨,段落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对于逻辑不连贯的地方,要添加过渡性的语句或段落。然后,对语言进行润色,检查词汇运用是否准确、生动,有无错别字、语病等。可以大声朗读文章,通过语感来发现问题。例如,“他的演讲非常精彩,使我深受感动。”这句话较为平淡,可修改为“他的演讲精彩纷呈,令我深深动容,如同一曲激昂的乐章,在我心间久久回荡。”此外,还可以请他人阅读自己的文章,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文章。

    十八、克服拖延:今日事,今日毕

    拖延是写作的大敌,许多灵感和创作热情就在拖延中渐渐消逝。要克服拖延,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写作态度,认识到写作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和努力的过程。可以制定详细的写作计划,将写作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规定每天或每周需要完成的字数或章节。例如,计划在一个月内完成一篇中篇小说,那么可以将其分为构思、初稿、修改等阶段,每周完成一定的篇幅,并设定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如果按时完成任务,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如看一场电影、吃一顿美食;如果拖延,就给自己一个小惩罚,如减少娱乐时间、多做一些家务。

    同时,要营造良好的写作环境,减少干扰因素。选择一个安静、舒适、光线充足的空间作为写作场所,关闭手机、电视等可能分散注意力的设备。当坐在书桌前开始写作时,就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要被其他琐事所困扰。正如富兰克林所说:“今日能做之事,勿延至明日。”克服拖延,才能让写作之路更加顺畅。

    十九、持续创作:笔耕不辍,方能精进

    写作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持续创作,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每天坚持写日记、随笔,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思考和经历,锻炼文笔,还能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还可以积极参与各种写作活动,如征文比赛、写作社团等,与其他写作者交流互动,分享经验和心得,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从而不断拓宽自己的写作视野,激发创作灵感。同时,不要害怕失败,每一次的写作尝试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即使作品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也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下次创作中加以改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持续创作的磨砺中,使自己的写作之剑更加锋利,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少儿写作课】

(适合8-16岁中小学生,可以永久回放)

6位全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

10+年一线少儿写作教学经验

30节PPT视频录播课,共计790+分钟

1100+页PPT讲义及思维导图

从文学创作素养到实用写作技巧

涵盖素材、语言、结构、思维4大板块

系统帮助孩子提升写作能力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立即订阅👇


像作家一样写作
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拥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