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桅村位于对江镇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总面积4.62平方公里,耕地1700亩,辖十个村民组,共1340户4530人,主要以汉族、蔡族、苗族、彝族为主。
石桅村一瞥
石桅村因此地有一巨石如桅杆状而得名。在新中国成立前取名石桅杆,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为马场基层人民公社白布河管理区大兴大队,1984年撤社建乡时为马场区白布乡石桅村,1991年建镇并乡撤区时为高店乡石桅村,2013年4月撤销高店乡组建对江镇,为对江镇石桅村,一直沿用至今。
石桅村地形西部地势较高,北部以平缓山地和深切河谷地为主,海拔在1140—1450米之间。石桅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7—18.1℃,年降雨量109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1540小时,无霜期332天。农作物以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红薯、大豆等为主,蔬菜类以白菜、白萝卜、红萝卜、茄子、南瓜、莴笋等为主,养殖业以牛、猪、鸡、鸭、鹅等为主,经果林以枇杷、蜂糖李、桃子、草莓、樱桃、柑橘等四季果林为主。
可口的豆棒
石桅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历来就有“乌蒙上的小江南”之称。为加快乡村旅游建设步伐,石桅村以千岁衢古驿道历史文化、白布河峡谷风光、山地农业、四季果林及传统手工豆干、豆棒等现有资源为主要抓手,致力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胜地。2023年7月,石桅村被列入第五批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可口的豆花
以史为鉴,重解千岁衢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在美丽的白布河畔,千岁衢古驿道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所存的遗迹,也是世人争相瞻仰的所在。千岁衢古驿道距大方县城20余公里,彝名阿东钜,又名洛起坡,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由贵州宣慰使安万铨捐银300两修建,全长2000余米。
白布河风光
未修凿千岁衢之前,洛起坡中之险道,“曲折如羊肠,陡险如悬梯,虽剑阁栈道,不过如此,行者甚苦”。千岁衢修成之后,险道变通途,天梯沿岩上。据当地老百姓介绍,当时以牛场周家为代表的马帮,浩浩荡荡上百人,人背马驮,从四川驮盐巴等生活物资到大定府境内,经小屯过河到达洛起坡,为大定府西片区民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历史久远的千岁衢
为此,过往老百姓对凿路人的感激之情非常诚挚:“喜今日往来之便,免昔日攀岩之苦。”“过者,相与仰天祈公寿,愿公千岁!”故名千岁衢。原大定文人饶家勋在《千岁衢碑歌》中写道:“是时域西有峻坂,万夫莫敌一荷戈。曲若羊肠陡若梯,行人登顿苦奔波。不惜白金三百金,险隘欲平裸济坡。六百余丈阿东钜,人言慈善召天和。事蒇锡名千岁衢,勒石镌功永不磨。”
千岁衢碑刻
弹指一挥间,几百年过去,在一年又一年的汗水和马铃声的浸润下,千岁衢不知演绎了多少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直到20世纪80年代,千岁衢上每天都还有驮煤驮物的马帮路过,后来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人们趋于使用更加便捷的汽车和摩托,这条路逐渐寥落起来。
与之相生相伴的,是千岁衢摩崖石刻。这个石刻为半圆首,长方腰,平线底状,所以人们称之为“搬不动的碑”。它由彝、汉两种文字合写而成,是“一崖两文、彝汉双馨”的彝汉合璧的摩崖石刻。碑上有汉字14行,可辨283字,彝文6行,可辨241字。碑刻汉文部分记录了千岁衢修造过程、得名原因,彝文部分除记载筑路这件事外,还记录了彝族先民勿阿纳等的历史功绩。
千岁衢最初为外界所知,是在著名学者丁文江先生所编的《爨文丛刻》一书中。现在,千岁衢碑记成为研究古彝文化乃至人类学的资料中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不仅被国内广大学者收藏引用,其拓片还被美国波士顿的博物馆收藏,是著名的彝文古籍。1982年,千岁衢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民为本,打通白布桥
“白布河大桥开始修建了!”时下,在白布河大桥项目的T梁预制场,工人们正在进行T梁钢筋制作以及T梁养护作业。
白布河大桥施工中
据了解,该项目系法启至石桅公路工程项目的重点控制性工程,投资2265.22万元,于2023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截至10月底,桩基已完成19根,0号台至5号墩下部构造已全部完成,T梁预制浇筑6片,第1跨T梁已吊装完成,其余工程项目有序推进,预计2024年年底实现通车。
在建中的白布河大桥
石桅村这一带原是一个小乡,状如等腰三角形,边长都在10里以上,这里稻粟拥金,鱼蟹泛银,是出了名的鱼米之乡,同时还有绮丽的河湖风光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人称“乌蒙上的小江南”。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丰饶之地,却因无桥而阻断了发展的步伐。两岸人民的交通,只靠搞些小打小闹的“权宜之计”,比如架便桥、度游轮之类。
其实,在清朝光绪年间,乡绅糜百万心存善举,曾捐资在白布河上游银厂沟修建一座跨河石桥,名为永安桥。但是由于监工不力,包工头偷工减料,几场暴雨过后,基虚石裂,最后坍塌,永安桥变成“怨桥”。
后来到20世纪60年代末,时任大方县粮食局局长的石崇高,奉命率工作组来白布公社开展工作,为方便行人往来,他带领当地村民在白布河上修建了一座便桥。为感此恩,老百姓自发在桥边勒石叙事,以彰显党的关怀和石局长的功德,并把这座桥称为石公桥,也叫练子桥。
但是新的发展形势又对桥的使用提出新的要求,当年的那座桥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于是重修白布河大桥的事项被纳入县委政府议事日程。如今,白布河大桥的修建,可乐坏了当地村民。“期待大桥早日通车,不仅方便咱们当地两岸的群众通行,以后来这里旅游休闲的人也会更多了,真没想到这个梦想终于成真了。”长期在白布河畔经营豆干产业的李忠艳开心地说。
农家乐吃烙锅
白布河大桥,是众望所期的民生桥、民心桥,而今千呼万盼终于登台,天堑变通途的日子越来越近。
彰显优势,吃上旅游饭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石桅村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逐步趋于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衣食住行发生巨大变化,但石桅村的经济发展依旧落后,农业生产水平滞后,村民可支配收入较低,公共设施不完善。
辣椒基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石桅村村支两委结合实际,调整结构,发挥优势,大力引导村民学科学、用科学,发展多种经营,实现了村级经济的较快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显著提高。石桅村调整产业结构,结合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根据镇党委政府统一规划部署,村支两委认真组织实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步入村级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
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全村通过自筹和部门扶持等形式,多方筹集资金,巩固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为民办实事,完成了农田灌溉、生产生活用电等多项工程,路灯覆盖所有通组路和进寨路,有效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道路水泥硬化12千米,广电网络实现全覆盖。
如今,石桅村的特色产业又为村民带来新的增收途径。每年四五月,在石桅村的露天草莓种植基地里,个大饱满味甜的草莓成熟待摘。基地里人流如织,不少市民带上家人或朋友,着实体验了一把田园采摘的乐趣。此外,石桅村除了结合海拔低、气候温和等地理优势,发展草莓、樱桃、枇杷等水果种植外,还大力发展豆干、农家乐等产业,伴随着时令水果的陆续上市,这里成了不少市民出行旅游的打卡地。
草莓种植
每年随着气温的逐步回升,除了县内各大旅游景点外,大方县各乡村旅游点踏青赏景游玩的游客也明显增多,近郊乡村体验式旅游备受市民热捧,而处于白布河畔的石桅村,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去处。村民充分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吃上了“旅游饭”。
白布河的草莓
作 者:许再晶 收集整理
编 辑:杜培先 亢清华
编 审:杨 娟
欢迎
投稿
①小编 邮箱:dfxrmt08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