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追踪】|| 中国教育报:提高人才供需适配性 护航大学生就业创业

职场   2024-11-27 08:31   北京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部署实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和服务体系建设行动”,强调“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适配”。
据统计,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当前,人口和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国际产业链深入调整,传统行业中的一些就业岗位减少,我国就业面临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在高等教育领域,存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性错配、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同社会需求匹配度不高等问题。例如,人工智能、电子半导体、工业自动化等行业人才需求强劲,但高校人才培养数量缺口较大;部分高校内涵建设未能很好地适应科技与产业发展形势变化,导致毕业生职业能力不足,在就业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需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主动适应并引领产业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矫正毕业生供给端与企业用人需求端的结构性错位,持续增强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从高校来看,要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高校要结合本区域发展实际,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主动布局新兴学科专业。高校要坚持需求导向,精准把握宏观战略方向和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包括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地方重点产业集群布局等,深入企业一线,捕捉岗位人才需求变化,力求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节奏相协调,实现同频共振。建立和完善专业动态调整与优化机制,顺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强化对重点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重点布局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绿色低碳、涉外法治等关键领域的新专业,加快社会紧缺人才培养,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同时,在招生录取、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产教融合、实习实训等各环节各领域,加强与行业企业联合教学、联合育人、联合就业,形成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格局,提高学科专业对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度,更好促进供需适配。
从政府来看,要加强高校毕业生供需适配的顶层设计。政府相关部门要对未来3—5年行业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情况进行预研预判,编制发布人才需求报告和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为高校招生计划制订和培养数量确定提供参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参照就业情况,对本区域各高校的专业招生计划进行宏观调控,对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限制明显供大于求的学科专业,改变计划培养数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积极开发政策性岗位,继续扩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政策性岗位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招录规模,扩大国有企业招工规模,增加基层项目招募计划,完善高校应届毕业生征兵入伍的待遇政策,稳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盘。建立协调联动相互配合的就业协同机制,搭建社会智慧就业服务平台。打破政府、企业、高校“数据孤岛”,破解“属地管理”困局,搭建便捷高效的智慧就业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传统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加强信息共享、政策协调,促进要素跨界流动和高效组合,建设更多大学生就业友好型城市,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求职服务。
从社会来看,要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根本在于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住企业发展预期,壮大现代化产业就业承载体系,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一方面,要鼓励中小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开发就业岗位,招聘高校毕业生。另一方面,大力挖掘毕业生基层就业空间,深化“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城乡社区就业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吸引毕业生到基层一线、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就业创业。此外,要为大学生灵活就业提供保障条件。随着新就业形态在就业服务和民生保障领域的地位日趋凸显,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人数激增,需要强化面向新就业形态的公共就业服务,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中国大学生就业”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编辑 | 刘晓悦 鄂丝雨

    责编 | 王   涵 黄妙妙 刘晓悦 张睿哲

    主编 | 赵鹏宇


往期回顾


中国大学生就业
宣传解读国家相关就业创业政策,总结先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经验,宣传就业创业典型人物和事迹,分享大学生就业创业理论研究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