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耄耋之年回到阜平旅居,难忘那乡音乡情……

民生   2024-11-20 19:24   河北  


我和老伴的旅居生活

文/焦玉赞

二零二四年五月至九月,我和老伴在阜平县花山村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旅居日子,耄耋之年又亲历了乡村生活,见证了农村的现状。


美丽的花山村

花山村是我们旅居的地方,隶属阜平县城南庄镇,这里的气候,正像“村庄考”记述的那样:冬季漫长而寒冷,春季多风而干旱,夏季温暖而湿润,秋季凉爽而多雨。是阜平红土地的一部分,抗战时期是晋察冀边区政府,军区司令部以及晋察冀画报社的驻地,更是毛泽东主席居住、工作过的地方,现已是革命教育基地。

花山村四面环山,植被茂盛,春华秋实,一条蜿蜒的柏油公路,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村上那个水库方便了家家户户的用水灌溉,村前的小桥、塘坝叠水、荷花、睡莲、鹅鸭戏水,增添了山水景观。这些都得益于毛主席旧居的存在,政府为村民翻盖了住宅,统一格式,统一色调,更显党和政府对花山村民当年付出的报答。

少小离家老大回

选择花山村旅居,源于这里是个光荣而美丽的地方,还是我老伴的家乡,她在这里出生、长大、读书,后来上大学走出大山,这里还有为数不多的老面孔。乡音、亲情所系,在有生之年多住些日子和乡亲们再亲近亲近,多看看翠绿的山,多喝一些甘甜的山泉水。

我和老伴如愿以偿住到了花山村,得到陈录红一家人鼎力相助,他们把一处宽敞、设备齐全的房子交予我们居住。进住时院子里的玉兰花正在盛放,院墙不高视野通透,对面隔河就是“花山村党群活动中心”。一条小河把花山村分隔成东西两部分,一孔拱桥像纽带把村民们联通起来。

来到花山村,下车时间不长来了好几个白头发的男女,他(她)们是我老伴的当家子和亲戚,手里还拿着菜,互道问候,格外亲切,老伴流下动容的泪水。一些不相识的年轻人,站在一旁不知所以。大女儿忙着斟茶倒水,一老者问我“你是腰同石老六吧?好人家啊!这次来多住些日子,咱们说说话,看看村里变化……”

在旅居日子里

我和老伴在这里居住的日子里,生活是充实的,每天准时听网课,写日记,料理小菜园,到阴凉处和乡亲们谈天论地;参观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毛主席旧居、画报社旧址,周边景点旅游;拜见长辈,走访病残、困难户,与老同学聚会;赶庙会、会亲朋、祭祖。

传统民俗没有变,和儿时一样,农历五月初五包粽子。阜平大粽子一个有半斤重,有黄米粽子、江米粽子,都和着大枣和各种豆子,口感香糯,透露着阜平人的实在;六月十三炸麻糖(油条),女儿给娘家送麻糖比早先年间更张扬。

还见证了山里人骑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赶集,下地干活,走亲访友,带孩子兜风的新时尚。

养种菜是我在旅居日子里的主旋律,在房东陈永修的帮助下,开了两片撂荒地,一片种北瓜,离村较远;一片种菜,小菜园就在宅院墙外。小菜园的篱笆是王建国给的,架梢有张文海、老陈、淑珍送来的,老陈还拿给我好几种农具,宝龙送的羊粪,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老陈我俩种的黄瓜、豆角、西红柿、秋葵,摘了一茬又一茬,天天都能吃到用农家肥,山泉水滋养出来的放心菜。

值得一提的丝瓜,苗金海送我两棵丝瓜秧子,没成想是优良品种,加之水肥到位和“少种丝瓜多搭架”的谚语,我就地取材搭建了约40多米长的木棍架子。秧子分叉不仅多,顺势而长,果实累累,条形达一米多长,人见人爱,争相拍照,乡亲们都纷纷让我给留点种子,我也把长成的大丝瓜送给乡亲们品尝。

还有珍珠西红柿,棵壮果多,成串的果实招人喜欢,秧子能长三米多高。我们回天津(9月16日农历八月十四)时,丝瓜、西红柿长势不减,红薯、白菜还在生长期。

两个闺女在院墙跟栽种的各色月季花、小草花还在争奇斗艳,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花山村的日子里,得到乡亲们的关照,品尝到了他们家家户户的各种蔬菜、桃子、李子、面食等等。

在七一建党节,大闺女带着我和老伴还去城南庄观看了当地组织的红歌合唱比赛。我们还组织了家庭歌唱舞会,为党庆生,同时也庆祝我和老伴“光荣在党五十年”。大岸底村书记张东明也来看望了我们。

平日里我的侄男旺女、孙辈们也都会络绎前来探望,不失礼数,我和老伴在旅居的日子里,生活非常的规律,每天都开开心心,身体也更加康健。

花山村的现状

花山村党群组织健全,领导班子年轻,学历较高,懂政策,体恤民意,是个有活力的集体。

村党支部书记陈录红,当选之前是村里最早拥有自家轿车的创业能手,村民相信他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他不负众望,带领村干部入户调研,进行危房改建,确认低保户。还为修路工程部门和对农户地上物赔偿之矛盾,自掏腰包化解矛盾。乡亲们说:“录红当干部,当穷了。”他廉洁奉公,不忘初心,自律从严,不嗜烟酒,贴近民众,是村民的主心骨。

这些年村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吃穿用和城里人相差无几,移动电话、家用电器、电动车、轿车,都已不是稀罕物件;网络电视、宽带入户打开了小山村看世界的大门;京东到家、顺丰快递更是满足了村民网上购物的便利。

村民也不再是单一的农耕收入,很大部分来自外出打工、自主创业、林果收益。农民也都实现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了农村居民的老年生活。低保户、残疾人享受兜底保障和常态化帮扶。

花山村的妇女们,称得上多半边天,她们的男人,有在外打工的,自主创业的,伤残行走不便的。妇女们接送孩子上学,照顾老人,种自留地,干家务……年复一年孩子都上大学了,她们还在无怨无悔地支撑起一个家。

龚淑珍儿子出生九个月时,老公在工作中遭遇事故高位截瘫,她不离不弃带着丈夫和孩子到城南庄租房打工,又因企业转产下岗断了财路,只能回家种自留地和给“旧居”做卫生,养鸡鸭喂兔子,把时间用到了极致,在聊天的人群里看不到她的身影。身残志坚的丈夫,自学传统文化,用一技之长自谋职业有成。寒门出才子,儿子知恩图报奋发读书,大学毕业又被保送研究生。

郭秀枝是一个十口之家的主妇,男人在外打工,两个儿子拥有自家车干物流,大儿媳是村干部,育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二儿媳育有一个女儿,红红火火一家人,还吃着一锅饭。她是当家人,她既料理家务,种自留地,还在适当机会打零工。
她家与我住地隔溪相望,菜园子在我住地附近,每天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经常天刚亮就到水库放水浇菜地,顺便摘些菜回家做饭。不等吃饱饭,拿块干粮或水果,拎着农具边吃边走又下地了。她还把房前屋后卧牛大的地块都种了菜,养了花,盖了鸡舍、鹅棚。她把地养种的不比男人差,家也收拾得干净利索。晚饭是家人相聚的时候,在儿媳协助下做熟饭,孙子放学,儿子收车回家,儿孙绕膝,享受着天伦之乐,真的是公婆俭,儿孙孝,媳妇贤的和睦大家庭。

花山村守护家园的妇女们,是创业守业、传宗接代的半边天,为她们点赞。

花山村七十岁以上老人的子女早已为人夫为人母,但这些老人也仍然老不歇心地忙碌着。

八十四岁的苗金海,年轻时当木匠,种地,还在山上开辟了果园,每年有上万元收入。说起他的果园还是有点伤感,他说“我老了,上不去山了,两个儿子在外打工,数百棵果树我再不管就瞎(荒废)了”。

七十七岁的陈永修,老寒腿变形还在忍痛收拾自留地,打草喂鸡、喂兔子,他说“小车不倒尽管推”。他吸旱烟,在方便面外包装里放着烟叶、卷烟纸,好客地说:“卷一支吧”。他每天喝当地烧的红枣酒,他说:“香,能治老寒腿”。他还说:“儿子比我强,当村书记能自律,不沾烟酒,省了出丑、误事,给共产党丢脸”。

还有几户老年夫妻,有常年卧床的,有偏瘫的,他们的子女在外省市工作,有心无力照顾老人。当地没有养老院,也舍不得顾护工,只能互为依靠。

娶媳妇难,村子不大有好几个光棍,都是彩礼惹的祸,他们因收入赶不上彩礼攀升,无缘婚配,过了不惑之年。还有男青年为了传宗接代,到外省市领养残疾女人搭伙过日子,造成家庭不和谐,哎!娶个傻子也不易,有泪偷偷流心里。

掉进“房、车”坑的人家。一家人倾其所有,还得东拼西凑满足女方要求,在县城买婚房,买轿车,送彩礼。怪不得农村很少看到青年男女呢,都进城打工了,争取能在城里买房娶个媳妇。

“兽进人退”日渐严重,野猪竟然在离村不到百米的地方出没,糟蹋庄稼,农民都白忙活了,致使许多良田无人问津,撂荒了,对害民的动物不能任其泛滥。

这些让老百姓头疼的问题呀,还得靠新政策来指导解决。

故乡,是心田里永远流淌的甘泉,乡情,是生命悦然的永恒滋润,淳朴善良是乡亲们不变的坚守,坚毅前行是乡亲们不变的志向!一段旅居生活丰满了生命的厚重,一小菜园送给了我们无数美好的记载!

故乡以及那块土地上的乡亲们愿你们永远温馨快乐,真诚祝福家乡越来越好!勤劳致富、建设家园的乡亲们,加油!

阜平生活
阜平生活,23万阜平人的品质生活指南,关心你身边的大小事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