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四个月,姜萍事件终于真相大白,其数学老师王某某在预选赛中对姜萍提供帮助,违反了预选赛关于“禁止与他人讨论”的规则,决赛二人未获奖。
对此,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组委会致歉,称“将认真听取各方的批评和建议,吸取教训,优化规则”。同时,涟水中等专业学校也发布了情况通报,称“给予王某某诫勉谈话处理,取消本年度评先评优资格”。
消息一出,不少网友直言不讳地表示,“王老师把14亿人耍了,包括姜萍自己,多少权威媒体、权威机构和社交媒体的意见领袖也都被他骗了……”
因此,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在真相水落石出后,曾赞扬过姜萍及其老师的媒体,火速删除了原发报道。
紧接着,有媒体发表针对姜萍事件的评论性文章。
湖南日报:此次事件,暴露出竞赛赛制不够完善、管理不够严谨等问题。但更值得反思的是,“姜萍事件”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关注?恐怕与当下社会对“天才”“神童”的过度追捧密不可分。每当有类似的新闻出现,媒体和社交平台往往会争相报道,一些无良自媒体甚至通过夸大其词吸引眼球。这种过度炒作的浮躁风气,不仅容易让公众产生迷思,还会助长社会浮躁风气,而忽视了培养、挖掘人才的科学规律。
北京日报:事件情况已经披露,给了全社会一个交代。而对姜萍本人,舆论不应落井下石,不妨多一些宽容。犹记得,流量狂欢时,一些理性声音高呼“孩子还小,不要捧得太高”“给她一张安静的书桌、一个可以安放自己热爱的空间”,但仍挡不住舆论大肆“造神”。如今,舆论切莫再次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否定个人到否定群体、否定奋斗。水平或有高低、热爱不分高下,而对所有热爱者来说,从始至终需要的都是一张安静的书桌。一旦被名利炒作裹挟,安静的书桌就被掀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