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薄薄的高中生必读书籍——《乡土中国》,此前我并未读过,便拿来翻阅。随后,仅用三天便看完了,不过也只能说是囫囵吞枣罢了。
看完感觉薄薄的一本却蕴含着厚重的知识,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
全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14个章节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一共收录了十四篇文章。
我孩堤时期在乡村度过,后来跟着父母来到城市,结婚了老公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所以对于农村我并不陌生。
看了费孝通先生的这本《乡土中国》,从书中所描述的那些乡土文化及某些生活现象的分析,我既有共鸣之处又有恍然大悟之感。
原来,那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和观念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刻的文化内涵。
想起彼时老公还是男朋友之际,我初次随他归乡,他特意拉我至他家田地旁,满是自豪地告诉我这一片土地都是他们家的。
读了《乡土中国》我明白了,这片土地承载着老公家族的记忆与传承。从祖辈开始,就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洒下汗水,收获希望。每一道田垄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每一颗泥土都蕴含着家族的奋斗与坚持。
所以老公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其实是一个农民的儿子骨子里对土地的深沉眷恋,对这片土地的自豪。
同时,《乡土中国》这本书也让我反思现代社会与乡土社会的差异和联系。
在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常常忙碌于工作和社交,却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交流。而乡土社会中的那份淳朴和真诚,恰恰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所缺失的。
书中所展示的是一个真实的中国农村风貌,对乡土中国深刻的认识,来源于作者丰厚的实地考察及严谨的探索精神。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写“第一期的工作是实地的社区研究”“第二期工作是社会结构的分析,偏于通论性质,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
作者的十四篇文章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社会在发展变化,但是拿本书阐述的知识看现在的社会现象,很多方面还是带着乡土社会的特点,如人际关系,私的毛病,权力饥饿等等。
在人际关系方面,现代社会的交往范围更加广泛,交流方式更加便捷,人们在新的环境中,依然会不自觉地寻找与自己有共同背景或相似经历的人,形成小圈子,这种小圈子的互动模式与乡土社会中的家族、邻里关系有着相似之处。
私的毛病在现代社会也并未完全消除。有的人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公共意识和大局观念。这种自私的行为表现,与乡土社会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关联。
而权力饥饿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一些人对权力的追逐和渴望,不择手段地获取权力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与乡土社会中对权力的尊崇和争夺有着相似的逻辑。尽管现代社会有更加完善的制度和监督机制,但权力的诱惑依然会引发人的欲望。
我们不是没有来处与去往,我们的根牢牢地扎在土里。展望未来,如何构建我们理想的社会,我想这是年轻一代必读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