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悟《论语》宪问篇(下学上达)

文摘   2024-09-03 18:20   山东  





主讲
恒宁(醍醐)

今天的这一课也比较重要,因为可以再次地纠正我们过去对于儒家的很多误解。首先看第一段。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在慨叹说:「莫我知也夫!」世界上没几个懂我的人啊!那么子贡就问他:您为什么这样讲啊?为什么说没有几个懂您的人呢?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懂我的可能只有「天」吧!这个「天」在古人的心中非常神圣,是超自然力量的总称,神秘力量的总称;也代表古人的敬畏之心,有很多事想不明白、研究不透的,都认为是「天」或者神所主导的。

孔子说:有几个人能真正地「不怨天,不尤人」呢?面对逆境的时候,很多人都抱怨:老天爷啊,你好不公啊,怎么样怎么样,抱怨;或者有人责怪他人,遇到逆境就说怪你,总是在他人身上找原因,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但是孔子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逆境,他不会怨天,不会抱怨天之不公,老天爷看不见,也不会怨别人,他坦然的承受。

那么「下学而上达」,我们这个教材里的解释,说「下学而上达」就是下学人事,上达天命。这样翻译也可以,但实际上「下学而上达」它是一种精神境界,很像佛家讲的「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就是思想境界尽可能的高,高到无极限了,但是行为作风上又非常的严谨、精细和精微,照顾每一个细节。「上达」是无极限的,境界高远;「下学」就是能够踏踏实实地活在当下,认真地对待所发生的每一件事。

如果说「上达」指的是智慧,那么「下学」指的就是行,就是你怎么做。上达是知,那么下学就是行。在知上,在行上,孔子都往极致地做。他是这样的,遇到逆境不会怨天,也不怪别人。但是有几个这样的人呢?孔子慨叹知音少,实际上是慨叹当时类似他这样的人很少,真正能够同频共振的很少。也许他身边也聚了一些粉丝,聚了不少学生,但是真正能够达到孔子的思想境界的,寥寥无几。

所以孔子说,「知我者其天乎!」真正懂我的可能只有天吧!那么在孔子心中,「天」是无限公正的,是无私无欲的,是极其客观的;它包纳着一切,只有「天」才能懂孔子。那么在佛家,就是只有「空」才能懂圣人。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这句话,大家也可以记忆一下。

我们再看下一段,下一段讲了一个故事,有人诽谤子路。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在孔子的学生当中,性格特点最突出的可以说就是子路了。一提到子路,我们就知道,他是非常勇敢的,他是忠肝义胆的、很讲义气的,但是行事很冲动,有的时候有点儿耍孩子脾气,但是蛮可爱的。子路是一个有点儿小缺点的英雄,他在我们心中是这样的。

但是公伯寮这个人,他有段时间,向季孙氏诽谤子路。季孙氏当时不是在鲁国掌权嘛,当时鲁国的国君成了傀儡了,大权都掌握在季孙氏那了;公伯僚向季孙氏诽谤子路,说子路的坏话。

当时子服景伯这个人也是孔子的学生,而且子服景伯当时正在鲁国也当个官,做大夫。他听说有人诽谤子路,子路是他的同学啊,然后子服景伯就告诉孔子,说:「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蛊惑了,我可以把公伯寮这一个人杀掉,让他陈尸于市。

陈尸于市,就是古时候处置罪犯,有的时候犯了死罪,把他杀了之后再带着他的尸体去游街示众,是对于这个死人的极大的侮辱:活着的时候判了死罪了,死了之后尸体还要游街去,这是一种很重的刑罚了。因为当时子服景伯正好做个官,以他当时的权力就可以把这个造谣中伤他同学的公伯寮杀掉。然后他的意思就是说:老师就您一句话,您只要同意,我就把公伯寮杀掉,而且让他去游尸。

那么孔子怎么说呢?其实孔子他也是喜欢子路的,虽然他经常批评子路,但是鞍前马后的,子路也是没少效劳,孔子和子路之间感情也比较深的,听说子路被人诽谤了,然后孔子他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子路一直是辅佐孔子传道的。孔子说:如果道将行,这就是天命,这是注定的;如果道将废,这也是天命,也是注定的,我们就随缘吧。他只是诽谤一下,子路现在不也没啥事儿嘛,所以「公伯寮其如命何?」

如果我和子路,我们传的是正道,那天会保护我们的,公伯寮就算是进谗言诽谤子路,子路又能怎样?也没事的,上天会保护子路的。所以孔子他是避免暴力的,他不希望自己的这个学生子服景伯轻易地再去杀人,即便他是好心,他去惩罚诽谤者,孔子也不希望他去杀人。孔子有点听天由命的意思,反正只要我们行的、传的是正道,天是知道的,一切自有公论,所以那个诽谤者他拿子路也不会怎么样的,孔子是尽量地避免伤亡事件。

然后再看下一段,下一段我们就感觉孔子好像不是孔子了,变成庄子了,因为这一段很道家。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孔子说:「贤者辟世」,这个开辟的辟,在这一段里都是通逃避的避,避开的避。孔子说现在这个世道不太好,很多贤者,有贤德的人,他们都选择避世隐居;再次一点的,不避世隐居,可能也逃到别的地方去了,这里无道他就逃到有道的地方去了;还有一些不能逃到外地去的、不能出国的,「辟色」,尽量地避开别人不好看的脸色,少惹麻烦,谨言慎行;其次「辟言」,还有一些人就连话都不敢说了,尽可能地少发言、少犯错,免得惹祸上身。

说明当时真是个乱世,你看贤德的人,真正有贤德的人避世,离开了,觉得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不在这生活了,可能逃到山林野外去了,像道家一些隐士一样;还有的就出国了,逃到其他世道好点的地方去了;那出不了国的,去不了外地的,尽量地避开别人那种不好看的脸色;再次一等的,「辟言」,话都不敢说了,直接不张口了。

然后孔子说:「作者七人矣」,像这样的贤能者、贤德者已经有七个人了。也就是说孔子跟弟子讲,现在世道不好,大家要谨慎小心,能避开的就避开吧,不能避开的就小心谨慎;再不行呢,咱不说话了,还不行嘛,怕说错咱不说了。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咱学乖一点,学聪明一点。这就是避其锐,避其锋芒。

因为我们在学《庄子》的时候知道,庄子里面倡导的观点大部分就是避世、隐居、无为、弃官,有官也不做,让他当国君他也跑,基本上都是那样的做派。那么在我们的印象里,儒家是很积极的、很激进的、很入世的、很执着的、很有为法的、境界很低的,之前在我们心中儒家是那样的。

但是学《论语》学到现在其实也到最后部分了,我们越来越发现,原来孔子的观点有点随缘任运、听天由命,反正是不愧于己心,「上达」「下学」,我只要自己在道上、在德上,自己无愧于心,就觉得生命很圆满了,其他也不是太执着地去争取的。然后该逃避的也选择逃避,该避的避,该学乖的时候学乖,他也并不是傻乎乎地硬往枪口上撞的那种。

而且在前面的学习当中我们也知道,孔子你看他又会驾车、又会射箭、又会弹琴、又会唱歌;有的时候别人唱歌唱得好听,他说你再唱一遍,我跟你学一学,他还蛮有生活情趣;有的时候又像孩童一样天真。所以慢慢地展现在我们心中的这个孔子的形象,他就越来越可爱了。他并不是那种傻傻的、笨笨的,猛烈地往前冲;其实也是有大智慧的,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该拐弯的时候就拐弯,孔子是这样一个人。

好,今天我们先学到这里。




点击公众号卡片,获取更多内容

联系我们(二选一

QQ:280668866(心成)


QQ:67501126(一文)
微信:kongxindejietuo(心成)


微信:67501126(一文)
官网:tihuxueyuan.net


官网:chan.tihuxueyuan.net
邮箱:280668866@qq.com(心成)


邮箱:67501126@qq.com(一文)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