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月光,一本工具人使用手册

时尚   2024-10-22 15:11   北京  


让我们有情有义地互相利用。

沉寂多年的TVB又双杀回来了!
“台庆剧”这个久违的名词,带着浓烈的回忆杀属性再次出现眼前。和旧荣光时代的“小生霸榜”不同,当今港剧是依仗“大女主”出圈(想回顾港剧大女主的风采,戳这里🔗我们为什么爱“港女”?),少了些传统惯用的纸醉金迷,多了些与时俱进的社会隐喻。

《黑色月光》海报 

《黑色月光》强势袭来,直球式复仇最为刺激!她,让我们看到了新女性主义的蜕变,看到了以直报怨的具象化。还得是你啊,杨茜尧,不愧是当年那个扇耳光不挑日子的“姚金玲”。

《宫心计》剧照 


她来了!她带着四分筹谋、三分凉薄、二分犀利和一分疯癫走来了!她就是十分“复仇女王”范儿的Moon姐!从第一集开始就打出明牌:姐就是来快意恩仇的,你们速速站队!于是所有角色迅速归入“二分法”——不是仇人就是工具人。无论同伴、仇人亲属、童年玩伴,甚至连男主角都不例外,工具属性拉满。成风、莫家朗、朱柏中……情感纠葛没看头,哪有成为复仇PLAY中的一环虐得过瘾。月光之下,皆为工具人!


所谓“工具人”,来源于网络词汇,我们都能理解其大概含义是把人当做工具使用,如果非要深挖,其实在学术领域有一个最贴近的概念,就是客体化:将抽象事物施加到具体事物上,使之成为其承受或所表现的对象。说人话就是:用一个概念替代一个物体。比如当你习惯了用冰美式续命,那么咖啡就不再是解渴的饮料,而是成为一种“精神类药剂”。同理,如果我们一旦将某种行为作为某人的替代,也就完成了对TA的“客体化”。若某天开始,大家口中的“小刘”变成了“那个端茶倒水的”“那个收发快递的”“那个贴票据的”,随即“小刘”就变成了消失的TA,一个崭新的工具人诞生了!这就是“工具人”的进化路径。


为什么阿Moon拿成风当工具人会引发热议?因为对他人的客体化其实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对其工具性的肯定,二是对其人性的否定。男主难道不应该用来暧昧和缠绵的吗?Moon姐偏偏反套路拿他当刀使,暴殄天物啊!违反爱情基本法啊!侵占公共资源啊!但别急着喷阿Moon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其实在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是阿Moon!

试想以下场景你中了几个:点开微信中的某个头像,发现所有的聊天记录都是有关某项工作的;和某个亲戚的固定联系是每年秋天代购当季大米;姐妹的嘘寒问暖之后紧接着就是她代理的美妆品牌出新品了;当依次尝试了自媒体、电商、炒股、基金之后发现最后到手的还是最看不上的固定工资……有没有发现,其实身边的很多人早已沦为你的世界中的NPC,原来“Moon姐”竟是我自己?!这是因为“客体化”(工具化)其实是人类的被动技能,它不一定受主观意识控制,一旦我们发生带有特定目的的社会行为,就会被触发,从而造成“三人行,必有工具人焉”的现象。


阿Moon的行为目标非常明确——复仇,复隐忍了十八年的老仇!她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都是以此为前提,“被动技能”一直处于开启状态,接触到的人要么成为工具,要么就排除于生活之外。所以,不怪成风不迷人,只因阿Moon的太执着。


将他人视为“工具人”并非功利主义或漠视人权,我们无需为此感到羞愧,正所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我们在他人眼中很大概率也不过是个“工具人”。“工具”或“被工具”,人生就处于这样一种纠缠态,需要经常做出选择。你联想到了什么?没错,《黑客帝国》。现在摆在你面前的是一红一蓝两个药丸,前者对应自我客体化,后者对应组织客体化,请做出你的选择!

 
‌‌
红色药丸—沉迷—自我客体化
自我客体化指将自己视为被外界观察和评价的对象,以观察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意思是当别人将你视为工具人,你便也把自己定位为工具人。叔本华认为自我意识也是一种意志的客体化,所以“自我”这一概念,取决于我们的观察角度和认同程度。一旦你认同了别人对你的评判,顺从了别人看你的角度,便会化身成《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相信工头灌输的“你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工具”,放弃反唯命是从是从,即使下班也会不主地扭螺丝,真正活成了一个“人形扳手”。


蓝色药丸—觉醒—组织客体化
‌组织客体化指将组织或其成员视为无生命的物体或工具,忽视其主体性和能动性。这种情况下,你同样也认识到公司是一个“工具箱”,自己是一个“工具人”,但你不会自我洗脑,不愿盲目地认命,而是根据情况选择自己的行为状态。此时,你将成为吃下蓝药丸的基努里维斯,可以自由切换,在真实世界里特训或在虚拟世界里耍酷。


意识到自己是个工具人,但拒绝把自己定位为工具人,即“认知但不认同”,才能在人生的游戏中匹配到理想的队友。为什么上班会让人感到疲惫?因为“工具化”压制了人的主动表达,降低了参与感,从而滋生抑郁情绪。如何应对?适度的自我隔离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比如“摆烂”——那就像个工具一样,按基本标准完成工作任务(反正也不需要“螺丝钉”发挥创造力),比如“摸鱼”——在流水线中挤出块“自留地”,做点与工作无关的事,给“自我意识”一点空间(课间尚且有15分钟休息是吧),这些都是拒绝“工具”标签,避免迷失自我的心理锚点,就像千寻和赈早见琥珀主记住自己的名字才能找到回家的路!(友情提示:以上论点不宜和老板分享)



“工具化”无处不在,我们会在工作、家庭、情感、社交等几乎所有领域中,交替扮演“玩家”与“NPC”的角色。我们一边因为生存需求而放弃自我甘为“工具人”,一边又试图泯灭他人意识为我所用,所以对于“工具化”,不应该一味地抗拒,而是要练习掌控之道。其关键所在就是:分辨在何种情景下保持何种程度的“自我意识”。

这一方面我们有一个极佳的学习榜样——成风!在与阿Moon的关系中,他并没有将自己狭隘的定义为100%的工具人,也没有归类到100%的追求者,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既能帮助爱人实现目的,也能恰到好处地表达爱意。下面我们按照成风的做法,来做一个模拟练习吧!


假设:现在某个同事想请你分担某项工作,你起初是拒绝的,因为这会让你沦为100%的工具人;接着该同事游说你:此事可以为你后续的工作积累必要的经验,与你有益,你认同了该说法,工具人属性变为80%;随后,你得知自己下一个工作任务的难点,恰恰是这位同事最为擅长的,这份预支的人情将工具人属性降低到50%。至此,你已经可以在这件事中找到付出与获得的平衡点,化解了“被工具化”的怨念,于是很乐意地帮了这个忙。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属于这类“混合型”事件,大可不必闻“工具”而色变,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综合体,若以平均值而论,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是一个50%成分的工具人。


也许我们并不是恐惧成为工具人,而是恐惧无法表达想法,恐惧人生被支配,但现实偏偏让自己时而被“利用”,时而被“奴役”,可是为什么从相反角度看待呢?我们不过是偶尔不需要“多虑”,偶尔又可以体验做“主人”。白色皎洁是月光,黑色清冷亦是月光,谁说阿Moon在成风的帮助下成功复仇之后,两人就不能收获美满的爱情?人生如戏,拒绝BE!


事物的本身是不变的
变的只是人的感觉
—— 叔本华



编辑:Yuri

撰文:鱼龙曼衍
设计:JiaNing
图源:豆瓣、东方IC、网络


推荐阅读






时尚COSMO
穿好衣、化好妆、大胆爱、有态度。在时髦的路上,COSMO伴你一起行走江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