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戈公振
(1890.11.27—1935.10.22)
他开新闻学之先河,第一次确立了报学史的研究是一门学问;
他对报纸的革新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创《图画时报》和《申报星期画刊》,使得我国画报由此前的“石印时代”跃入“铜版时代”;
他虽不是跃马横戈的斗士,却紧握犀利之笔,为中华民族秉笔直书。
我是中国人——戈公振用45年生命旅程诠释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
▲此图由戈公振侄孙孙戈提供,系首次公开发布。
▲ 青年新闻工作者走进戈公振纪念馆,传承戈公精神,坚守新闻初心。活动现场,大家认真参观展厅,追忆戈公事迹,并敬献花篮,向一代新闻先驱表达崇高敬意。市融媒体中心对青年突击队现场授旗并集体宣誓:遵循先辈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新闻理想,增强“四力”实践,用智慧和真情讲好东台故事,传播东台声音,为谱写新时代东台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东台,文化广场是一个热闹的所在。
这里便是戈公振故居,门内首楣上高悬着同是东台人的周巍峙所题“戈公振纪念馆”匾额。
时间回到130年前。1890年11月27日,初冬时节,东台兰香巷11号“慎园”,一个书香之家诞生了第二个男孩,颇有才识的父亲戈铭烈为其取名绍发,字春霆。谁也想不到,日后这个男孩会成为这个家族、这个城市的骄傲,而让人们记住他的,却是他的号公振,世人称戈公振。
戈铭烈是位鞠躬修身、翌翌守约的清末贡生,在家乡以教书为业,家境清贫。戈公振自幼聪明,好学上进,他六岁起随伯祖母在家塾里识字,然后去叔祖父的学社习算术。
1905年11月8日,东台乡绅夏寅官创办了东台县中学堂兼师范学堂,15岁的戈公振成为第一批学生入高小班,后升中学班,全班20多人,戈公振差不多每门功课都考第一名。
1912年8月,原东台中学堂教员陈祺寿创办《东台日报》。夏寅官知悉这一情况后,立即介绍戈公振到陈祺寿的报馆去工作。
从就职《东台日报》到成为新闻巨擘,戈公振始终不忘自己是东台人,一口不改的乡音伴随着他的新闻人生。就连其病逝后,墓碑上依旧写着“东台戈公振之墓”。
原东台中学堂教员陈祺寿创办《东台日报》,成为东台人自办报纸的先行者。夏寅官知悉这一情况后,立即介绍戈公振到陈祺寿的报馆去工作。
这是戈公振从事新闻事业的第一步。在这里,他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熟知新闻,由此开启了他的新闻人生。在这里,他的美术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其时,陈祺寿负责文字编辑,戈公振则担任美术编辑,一份份墨香氤氲的报纸自此在台城传播。
戈公振发表时评1723篇。
1923—1925年
戈公振出访欧美、日本等国,考察各国新闻事业。期间他将访问世界报业的见闻与心得,写成《世界报业考察记》一书。不料该书正在出版过程中,商务印书馆遭遇日军轰炸,书籍的铅字排版在战火中不知所踪。然而,80多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戈公振后人孙戈在上海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时,无意发现了《世界报业考察记》的完整手稿。
戈公振回国,后就职于《申报》报馆,担任总管理处设计部副主任兼摄影新闻社主任。翌年创办《申报星期画刊》,任主编,并开始研究世界新闻事业。同年8月,戈公振在《生活》周刊发表《中国报界应有之觉悟》,呼吁言论自由,报纸应该成为民众的喉舌。
戈公振前往苏联,研究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写了不少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通讯报道,寄回国内报刊发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戈公振年谱》是199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洪惟杰。本书以年谱的方式,记录了戈公振一生的事迹。
◆转载来源:东台生活时空综合自东台日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申明:本公众号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您的利益,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谢谢!
◆投稿信箱:jsdtsb@163.com
◆微信公众号:东台生活时空(微信号cyh_jsdt)
东台生活时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