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进化之道:投资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文摘   2024-10-22 11:41   北京  

坚持读书,坚持投资,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您好,这里是由银华基金播出的读书系列节目《银华书房》。今天给您推荐的这本好书是《巴菲特之道》。

对于想了解巴菲特、了解投资的人士,《巴菲特之道》是一本非常好的讲投资观念的书,也是第一本将巴菲特思想引进中国的书。与一般的人物传记不同,这本书把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放到了更广阔的历史大背景中去讲,透彻地讲述了巴菲特的成长经历并解释了他的投资之道,系统地勾勒出了巴菲特投资的框架。

书里的很多观点都非常有启发,比如:投资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所谓的巴菲特之道就是持续进化之道。古往今来,很多曾经成功的投资大佬最终都在自我进化的探索道路上失败了,但巴菲特是个例外,因为他善于更新自己以适应新的环境,他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不夸张地说,所有对经济、企业、股市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感兴趣的人,都会从这本书中获得启发。

接下来,我会用两集的篇幅,来为你介绍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在第一期里,我会主要介绍巴菲特这个人,看他是如何一步步蜕变成一位伟大的实干家的。第二期我会重点谈谈巴菲特的投资原则与思考哲学。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正式进入这本书。

1930年,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他说,生活在一个强大的经济体系中,有一些幸运的基因、复利等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造就了他的财富。

早在1869年,距离巴菲特出生还有60多年,巴菲特家族的第一代人在奥马哈市开了一家杂货店。后来,直到巴菲特的爷爷这一代,仍然在当地经营着这家杂货店。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家杂货店,可以说是巴菲特一生传奇的起点。巴菲特后来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兼老乡查理·芒格,小时候就在巴菲特爷爷的杂货店里打过工。

经营小生意的家族氛围,让巴菲特从小就对数字和赚钱很痴迷。比如,他从爷爷的杂货店里,用25美分的价格批发来6罐一包的可口可乐,然后带到学校去拆开卖,每罐5美分,这样就有了很高的投资回报。他还在家门口摆摊,向每一个路过的人兜售巧克力。这还不够,他一有时间就挨家挨户敲门,售卖口香糖和汽水,甚至一到周末节假日,还跑到当地橄榄球场去卖爆米花和花生。

后来年纪稍长时,受父亲影响,巴菲特开始接触到股票和证券市场。起初,巴菲特的父亲是当地一名股票经纪人,后来还做过共和党的众议员。但30年代经济大萧条来临时,巴菲特的父亲失业了,随后他干脆自己成立了一家证券公司,工作当然还是帮人买卖股票。

巴菲特10岁的时候,他父亲带他去参观纽约交易所。11岁时,巴菲特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股票买卖。在父亲的建议下,他用卖汽水、花生攒下来的120块钱,买了一支叫城市服务优先股的股票。

结果,买完之后股价很快就跌了30%。巴菲特持有了很久,直到这只股票价格终于回升,他便赶紧卖出,小赚了5块钱。但让巴菲特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卖出后不久,这支股票价格飙升,翻了好几倍。他算了算,如果自己没有着急卖出,除去佣金,可以多赚将近500块。要知道,他拿来投资股票的120块,是他五年的积蓄。这样算下来,虽然账面上看起来没有亏,但实际上这次失误令他与更多的盈利失之交臂。这是巴菲特初入股市时,让他十分痛苦的一课,不过非常有价值。巴菲特自此发誓,他再也不会被成本价格所误导,也不再只满足于账面上的蝇头小利。

巴菲特在11岁时,就学会了投资中最为重要的一课——耐心。对任何投资来说,耐心都是非常重要的。坚持做好资产配置,才能更好地规划财富人生。银华基金也始终坚持做价值投资理念的坚定追随者,不盲目追求短期收益,注重控制投资风险,强调以细水长流的方式积蓄力量,致力于追求长期持续的稳健回报。这是我们普通投资者需要终身学习的精神宝藏。

聊回巴菲特,他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但他觉得自己好像没有学到太多有用的东西。因为商学院教的都是商务理论,而他感兴趣的是实操层面,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具体怎么赚钱。

所以,在商学院读了两年之后,巴菲特转学到了内布拉斯加大学,并用一年时间修完了全部课程。1950年毕业时,巴菲特还不到20岁。这天,他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新出版的书,叫《聪明的投资者》,作者是本杰明·格雷厄姆。这位本杰明·格雷厄姆大有来头,被认为是金融分析的开山鼻祖,金融界对他的评价是:“在格雷厄姆之前没有金融分析专业,在格雷厄姆之后才有了金融分析。”

巴菲特后来回忆,读到这本书时,就像看到了一道光!于是,他跑到纽约,并考进了格雷厄姆所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格雷厄姆同样也十分赏识巴菲特,给巴菲特的毕业成绩是A+,这也是格雷厄姆执教22年以来给出的第一个A+的成绩。

在格雷厄姆理念的影响下,巴菲特学到了投资生涯非常重要的一课,那就是,投资要看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

1956年,年轻的巴菲特回到家乡奥马哈,怀揣着从老师那里学来的投资知识,在家人朋友们的支持下成立了一家投资合伙企业。他严格遵循格雷厄姆的标准,从市面上选择那些被低估的股票。此外,他还参与一些并购套利的交易,当两家公司收购合并时,他买进一家公司的股票,同时卖出另一家公司的股票,获取一些无风险利润。在公司成立的第一个五年里,也就是1957到1961年,巴菲特创造非常了不起的投资成绩。当时整个市场大盘指数上涨了75%,但他的投资成绩却是上涨了251%!

时间进入60年代,投资市场发生了一件大新闻,是著名的联合原材料植物油公司欺诈丑闻。这家公司被媒体揭发,储存在仓库里的油居然都是水。因为这个丑闻,这家公司的股东——美国运通公司,被连累得股价瞬间下挫了50%!

1963年的这一天,巴菲特做出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投资之一,他立即拿出1300万美元买入了美国运通的股票,随后两年,美国运通的股价涨到了原来的3倍,这一笔投资净赚2000万美元。这也让巴菲特的大名在整个市场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下子如日中天。

在巴菲特享受成功的时候,市场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60年代后期的美国资本市场,快钱大量涌入。这个时期的市场上充斥着贪婪的情绪,人们迅速赚钱又迅速亏钱,今日富可敌国,明日可能又陷入破产。

这种不正常的市场情况,让巴菲特越来越不安。股市的发展越来越超出了老师格雷厄姆所教导的范围。巴菲特一时间失去了投资的嗅觉。这时,他做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决定。

1969年,巴菲特决定解散自己的公司。他写了一封信,坦诚自己已不适应当前的股市环境。不过他并不是彻底退出,而是对自己的事业有了一个新的安排。公司解散后,他把自己的资金拿了出来,转换成了另一家公司的股票,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于是,一个新的帝国从此诞生。

巴菲特的这一行动并不是临时起意。因为早在八年前,他就买进了一个濒临倒闭的百年老纺织厂,也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巴菲特解散了自己的公司后,他凭着这些年投资所积累的财富,彻底掌控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但实际上,纺织业在巴菲特看来,并不是一门好生意,因为它的商业模式盈利很难:昂贵的制造设备需要不断升级,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纺织产品又不怎么畅销。所以在巴菲特掌控了伯克希尔之后,他逐渐砍掉了纺织方面的业务,甚至后来他彻底关闭了纺织厂。尽管过程困难重重,但巴菲特心里有自己坚定的决策,正是这个决策造就了后来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帝国。

1967年3月,巴菲特以伯克希尔公司的名义出资860万美元,收购了奥马哈当地的两家保险公司。为什么是保险公司呢?巴菲特说,保险公司有时是个好投资,有时不是,但是它们通常总是很好用的投资工具。什么意思呢?

很简单,因为保险的模式是这样运作的:投保人支付保费,提供了持续的现金流,保险公司则用这些现金进行投资,直至有客户出险提出索赔。由于客户支付保费是先于索赔的,而索赔发生的时间并不确定,所以保险公司就拥有很多沉淀资金可以用来投资。巴菲特买保险公司,看重的就是这个。后续他不断地收购了一系列的保险公司。

虽然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伯克希尔公司是个庞大的投资帝国,但其实本质并不复杂。伯克希尔公司主要由三方面的业务组成:一、保险业务;二、资本密集型业务,比如能源、铁路等;三、制造、服务及零售业务,从棒棒糖、可乐到飞机等都有涵盖。而这些投资的资金主要就来自于保险业务的沉淀资金。

对任何一位投资者来说,资金的确定性都是至关重要的。保险为巴菲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巨额低成本资金,让他能够大规模地投资股票和收购企业。保险业务对他的投资有多重要呢?巴菲特自己是这么说的,他在2009年伯克希尔的年报中写道:“如果芒格、我和阿吉特同在一条沉船上,你只能救一个人,请游向阿吉特。”阿吉特是谁?阿吉特就是为巴菲特管理保险业务的负责人。

保险家、企业家、投资家三位一体,互相促进,形成了巴菲特投资的飞轮,这就是巴菲特成功的关键所在。

好,巴菲特投资人生中的重要节点,到这里就介绍的差不多了,最后简单回顾一下。

1、受家族传统和父亲的影响,巴菲特从小就对数字和做生意非常敏感。初入股市的经历,让他小小年纪便懂得了投资中的重要一课:耐心。

2、在学习投资的道路上,格雷厄姆是巴菲特的非常重要的引路人,在他的带领下,巴菲特学会注重公司的内在价值,倾向于寻找并投资那些被低估的公司股票,从而获利。

3、从控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开始,巴菲特逐渐打造出了一个涵盖保险业务、资本密集型业务、制造服务零售业务的资本帝国,形成了自己的投资飞轮。

介绍完巴菲特成长经历后,下一期我们就将重点分享巴菲特的投资原则和思考哲学。

欢迎关注银华理财家电台,银华基金,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我们下期见。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读书公会
读书公会是一个为所有怀抱理想的读书人、写作者、出版人服务的公号平台,致力于高品质人文阅读推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