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鄂州。
作为湖北之根、武昌之源来说,鄂州与武昌有紧密相连。武昌在汉末称为鄂县,本是个发展程度非常一般的小地方,它的兴衰又与东吴政权密不可分。
“悠悠武昌,在江之隈,吴未丧师,为蕃为畿。”陆机这首《赠武昌太守夏少明》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三国时期武昌城的盛景。
时光流转到今天,“武昌”文化已深深融入了这座城市的现代生活中。
大约1800年前,孙权凭借强盛的武力战胜黄祖,得到鄂县这块土地,取“以武而昌”之意,改鄂县为武昌并在此称帝后,武昌成为了东吴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东吴国都和陪都,鄂州(古武昌)与南京(建业)并称“西都”“东都”。体现三国时期武昌“龙蟠凤集”的史实数不胜数。比如孙权在此广纳各路精英、四海贤才。他迁来能工巧匠、商贾大户,使古武昌铜镜漂洋过海到各地。他在这里接见大秦(对古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商人秦论的这一史实,是见证陆路、海上丝绸之路在长江中下游发育成长的最早交往活动之一。这些使古武昌逐渐形成海纳百川、开放进取的风气。此后,古老的武昌城历经了吴、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起伏跌宕,故史称六朝武昌城。王都帝畿的历史辉煌,襟江带湖的资源禀赋,一代代历史人物驻足此间,为古武昌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北拒溺骖镳,西龛收组练”,孙郎以武而昌成帝业;“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陶公依依官柳留美名……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或驻足流连,或飞毫拂笺,在古武昌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隽美诗章和让人称颂的佳话掌故,如璀璨星辰照亮历史的长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千年时间过去,西山上古朴的武昌楼巍峨耸立,与端庄的武昌门沿江对望。传说武昌楼是三国时期东吴军事瞭望塔,后人据孙权“以武而昌”,命名为武昌楼。楼门横额上的飘逸遒劲“武昌楼”三个大字,是中国现代文化大家郭沫若的手迹。
物换景移,几经兴衰,如今的武昌楼是1998年为重现原貌而迁建的吴王避暑宫建筑群中的一座标志性建筑,矗立于椅子山顶,楼高五层,气势恢宏,摩云映日,巍峨秀挺。万里长江,烟波浩淼,百舸争流,汽笛响过,山鸣谷应,给人一种天宽地阔、气势磅礴之感。滨江公园的东、南方,是吴王城与明清武昌城的所在地,当年孙权来到武昌后,在武昌修筑了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500米的吴王城,它的使用经过了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达三四百年之久,隋代以后渐渐荒废。现在,老城已埋入地下,明万历三年(1575年),当时的知县李有朋在武昌城的旧址上修建了红石城。但明清后,武昌城几度兴废,多经修葺,却仍难存全貌。今天看到的武昌门是根据文献复刻而出,雄伟恢弘,也可以带我们窥见几分千百年前的繁华与壮观。悠悠武昌城,灼灼日月新。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现代化航空都市的蓬勃生命力扑面而来。在鄂城,有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它横穿主城区东起鄂黄长江大桥,西至樊川大道,连接临空经济区和滨江科技新区,护着东吴都城的历史文脉,带着旧钢城的荣耀和新港城的光辉,它就是“武昌大道”。三面像的名字既熟悉也陌生,1985年诞生的西山车站在运行33年后退出历史舞台。沿街建筑裙楼植入了中式元素、三国文化,吴风新韵展现人前。通用小区有一整面的文化墙,儿时的小卖铺、家门口的大公鸡、田埂上的老黄牛……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是怀旧打卡的好去处。
育才中学、华森中学里书声琅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利店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社区活动中心里各类功能室配套齐全。
若想体会城市的精致烟火,不妨往巷子里走走,从老字号到新“网红”,总能遇见一间属于你的小店。到西山坡斜对面的上官程记热干面馆,吃一碗地道正宗的鄂城早餐,劲道的热干面条淋上浓郁的芝麻酱,搭配鲜脆爽口的酸萝卜,满满一口,是最鄂城的味道。也可以去小邮筒咖啡馆坐坐,点一两杯咖啡,翻三四页杂志,品五六样小食,聊七八月的趣事……研磨悠闲的时光。“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主席的一首《水调歌头·游泳》,令武昌鱼蜚声中外。 这条传奇之鱼穿越苍茫历史,经历楚国八百年的漫长岁月,游遍五千里楚地,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科学家命名的首个鱼类种名,为中国所特有。古武昌鄂州是武昌鱼的原产地,梁子湖被称为“武昌鱼的母亲湖”。每年武昌鱼苗随江水,经樊口入梁子湖,秋后成鱼又成群,从湖中游到江水与湖水汇合处的樊口河槽深处越冬,兼得江水、湖水滋养,使其肌肉发达、肉质肥嫩鲜美。《武昌县志》记载:“县西北五里有樊口,鳊鱼产樊口者甲天下。” 樊口有座公园,名樊口武昌鱼公园。“延续樊口文脉、演绎生态风貌”,这里集防洪、交通、生态、旅游、民生为一体,是湖北省践行“长江大保护”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江水、花海、蓝天白云,亭台楼榭、诗歌长廊、地浮雕图,露营节、潮玩节、美食汇、电音节、体育比赛……公园优美的风景与多元创新的活动让市民流连忘返。古武昌鄂州
以其独特的魅力
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和品味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那段
辉煌的历史印记
感受那份流传千古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