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做小红书陪跑、个人IP孵化、自媒体阅读写作培训↓↓↓↓↓
在上面两期里,我讲到了人类的核心需求有自主、能力和归属,我也详细讲了人类的自主需求。第四、抑郁的人为什么更偏爱那些虐待他们的朋友和伴侣?正常的人性,就是如此,每个人对能力提升、对成功都有基本的欲望。美国吉他手切特.阿特金斯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平庸的恐惧"。这样说的人,都是没有办法追求更好人生后,自己找来的遮羞布。当然,每个人的成就动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动机可能比其他人更强烈。在《终身成长》这本书里,讲到了两种思维模型,成长性思维和僵固性思维。成长性思维认为人格特征和能力是可塑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变化,而且确实会改变。而僵固性思维认为,人格的特征和能力是固定的,在个体的一生中不会有显著的变化。大多数父母认为,当他们称赞孩子聪明时,是在给孩子动力,使其做得更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给孩子做分析题,告知他们“你得分很高”。对第一组学生,后面加了一句对其能力的表扬,“你肯定很擅长做这些题”;对第二组学生,后面加了句对其努力的表扬,“在做这些题时,你肯定下了不少功夫”;
结果显示,那些被表扬能力的人,在第二次的选择里面,他会更倾向于选择简单的题目,而其他两组就不会。因为我被夸很聪明,如果我下一次做不出来了,是不是就证明我不聪明了?为了维持我聪明的人设,我是不是应该选择简单的题目?所以越是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越不敢接受挑战,越会通过简化难度的方式来证明自己聪明,从而维持被家长塑造出来的人设。但是那些被夸努力的孩子不会这样,他们会觉得自己努力后,是有成果的。所以他们就会认为,他们的能力不是固定的,是可以随着努力而不断提升的。自我效能感不是整体的信念,而是针对于特定任务而言的。比如说,对于在乒乓球赛中击败对手,你可能有很高的自我效能感,但对于数学考试,你的自我效能感可能就较低。我在读书写作,我通过读书写作做自媒体,进而变现赚钱。但是即便我不做自媒体,不考虑通过它来赚钱,我依然会读书写作。所以,这个目标就不仅仅是我在做的一件事儿,同时也是我自我的一部分。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目标内化程度越高,人们可能越有动力实现这些目标。所以,我一直跟大家说,如果你做自媒体,你一定要找到对的赛道和领域。就是哪怕你在自媒体上通过它没有赚到钱,也觉得做得不苦逼的赛道和领域。只有找到这样的领域,你才能熬过没有正反馈的黑洞期。你会完全专注于手头的任务,沉浸其中,在那一刻,时间似乎都停止了。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是第一个提出心流理论的人,写了非常经典的《心流》一书。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正在练习某种才艺的14岁儿童进行了调查,要求他们报告其心流经历。在14岁时经历心流的学生,更有可能在17岁时仍然学习那种才艺,但是14岁时没有经历过心流的学生,更有可能放弃他们的追求。
有热情,你才能进入心流状态,而经常有心流体验,这件事儿才更可能被坚持下去。阅读写作对于我而言,就是这样的角色,你找到你的天命领域了吗?只有难度略高于实际水平,俗称蹦一蹦可以够得着的时候,人最容易全神贯注地投入。
关于能力的篇章,书中还介绍了一个核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利昂.费斯汀格是第一位正式提出社会比较观点的心理学家。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很多时候只有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我们才知道自己是谁,有什么能力。当然,比较就会有风险,如果我们比较的人物比我们高很多。我们就可能感到灰心、无能、嫉妒和自卑,所以我们要考虑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我们特别喜欢寻求信息来验证我们既有的观念。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持有积极的自我观念,我们就会寻找能够证实自己积极一面的信息;但如果我们持有消极的自我观念,我们就会寻找能证实自己消极一面的信息。当我们看明白这种倾向,我们就可以在自己陷入这种倾向的时候,及时把自己拉出来。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需求,都渴望自己是有能力的,都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那在我们快要失败或已经失败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有哪些反应呢?我们往往会升起自我防御,这时候我们的自我防御策略主要有三种。就是人们倾向于把成功视为自己的功劳,但否认其失败是自己的过错。很明显,这都是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去归因,所以被称为自利归因偏差。但其实,当一些非常不好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这种归因方式反而更健康。研究发现,配偶死亡的情况,内归因的人会相信其生活是由自己决定的,而外归因的人相信其生活是由运气或命运决定的。因此,生活中关于个人的成败,我们要多做内归因,多从自身找原因;但是当生活中发生灾难性事件时,应尽量从可能导致事件的外部环境找原因,而不是责备自己。
人们外化失败归因的另一个有趣方式是自我设阻,即创造外部障碍,以阻止自己成功的倾向。简单理解就是,在自己预料到自己要失败的时候,给自己成功的路上,放置绊脚石,让自己失败。这样,人们就可以把糟糕的结果归咎于“路上有绊脚石”这一外部原因,从而避免将之归咎于自身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他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搞定这件事儿,于是就自我设阻。他让各种意外事项跑出来,阻止他马上做任务,最后任务失败,他就可以把失败归咎为准备时间不足,而不是自己能力缺乏。这种自我设阻主要发生在,当个体预计在某项任务上会失败时。最后一种自我防御策略是找借口。
也就是说,他把失败从内部原因转向外部原因。
比如明明是自己没好好努力,导致的考试不及格,他却说因为头一天没睡好,导致考试时没精神。
很明显,这是找借口。
那看起来找借口好像和自我设阻差不多。
两者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
自我设阻是在失败之前使用的行为策略,而找借口是在失败以后使用的认知策略;
自我设阻为了失败而制造障碍,而找借口是在失败以后,把原因归咎于外界。
它们发生的时间段和呈现方式是不同的。
《动机心理学》是一本超级经典的教材,我现在书写的只是整本书的冰山一角。
接下来我准备带一批人一起深度精读这本《动机心理学》,用45天不但深度啃完它,你还将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拆书写作内容!
感兴趣的同学,一定记得预约这场直播!
我是Tina,浙大新闻系硕士毕业,做了6年电视新闻记者,2年500强品牌公关经理,目前自媒体创业已经5年。
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关注。
文末送福利!
福利来啦!
福利来啦!
福利来啦!
如果你也有意向打造超级个体,在互联网上寻得破局,可以扫码链接我本人,我会送你两份资料:
①小红书运营模式地图(帮助你公域快速起号)
②知识付费sop流程图(汇总我从0到7位数的步骤和打法)
另外,额外赠送自媒体交流群,都是做自媒体或者想做自媒体的同频者,入圈子交流最新自媒体信息。
所有添加微信的人,需备注:公众号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