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泰山陪爬”
成为热门话题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但在现今都市中
陪伴也成为了可变现的职业
“陪玩”“陪游”“陪诊”
“陪练”“陪拍”
……
在深圳,有越来越多年轻人
正在尝试量化自己的
私人时间、技能和经验
为陌生人提供
有偿陪伴服务
👇
1️⃣陪诊师
今年6月,飞飞(化名)辞去了在医院分诊台做护助的工作,正式成为全职“陪诊师”。“陪诊”的工作内容既有代预约、取报告、帮开药等跑腿业务,也需要陪患者取号、候诊、检查、办理住院等,还包括替一些外地患者或不方便前往医院的人群“代问诊”。
飞飞是贵州人,2019年来到深圳工作。2021年7月,飞飞从网上接触到“陪诊”一词,觉得工作时间自由,可以在帮助别人之外赚得一笔收入,加上自己有护工经验,便开始去了解“陪诊”的服务流程、服务内容以及服务人群等。直到2022年5月,她才尝试把“陪诊”当做兼职,如果上晚班,那白天就可以接一单服务。成为全职“陪诊师”后,一天能接两三单。
11月1日下午,记者见到飞飞时,她上午刚结束了一单“陪诊”工作,“陪诊”3个小时,收费180元。虽然“陪诊”只有3小时,但她在路上来回,加上提前去熟悉医院的时间,加起来差不多6个小时。飞飞说,“其实‘陪诊’是个体力活。”她接过最远的单,仅是坐地铁就要1个小时40分钟,有时一个单在医院各科室来回跑、排队,一天下来累得第二天想休息。
▲飞飞有时也会帮客户到医院跑腿。
飞飞没有医学学历背景,做“陪诊”,完全靠自己边学边反省。刚入行时,她曾经接过一单看眼科的客户,因为自己不够熟悉流程,客户错过了一个检查步骤,飞飞被大骂了一顿。从此,飞飞就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要把不同科室的就诊流程、注意事项掌握好,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她也专门找律师拟了“陪诊”协议,不断规范服务流程和范围。
飞飞说,刚开始尝试“陪诊”,获客是最难的,大多数人都不了解这个行业,她在社交平台上频繁地发帖推广,分享“陪诊师”的工作内容和自己的经历,慢慢地才积累了一些客户。“深圳是一个年轻化的城市,很多人又独自在这边打拼,来咨询服务的更多的是年轻人。”她称,接触过的客户大多为女性,40岁以下占比最多。
网上曾经流传一个“孤独等级表”,最高等级是一个人做手术。飞飞说,她的客户大多数就是在面临一个人做手术的情况,比如人流、肠胃镜,都需要有人陪。还有一些紧急的生病情况,她曾接待过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因为突发荨麻疹,请求飞飞过来送她就医。一般飞飞与“陪诊”的客户大多约在医院,但这个女孩的情况紧急,并且情绪很糟糕,飞飞马上打车去了女孩住处,一看到女孩吓了一跳,从脸到四肢都是红色的疹子,飞飞赶紧把她送去了急诊室。到了医院女孩动都不想动,飞飞又找来轮椅推她去做各种检查、办理住院,从中午11点忙到下午6点半才结束服务。飞飞想,也许女孩的亲人不在身边,也不太希望同学看到自己生病的样子并麻烦她们,宁愿花钱选择一个陌生人的陪伴和服务。
飞飞也接过不少出于心理需求购买服务的单。有一个年轻小伙去看口腔科找她“陪诊”,他并非身体虚弱需要人帮助,对医院路线的熟悉程度可能比一些新的“陪诊师”都要高,飞飞服务的过程中两人也没过多交谈。飞飞很好奇,为什么他看起来不需要“陪诊师”却要花这个钱?对方却说,生病不光是身体难受,心里更难受,他就是想有个人陪着。
“我生病的时候也希望有人能陪我去看病。”飞飞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单,是一位白领为自己的母亲找“陪诊师”。老太太年纪并不算大,以往都是老伴陪同出门,可是这几年老伴患了阿尔茨海默病,她一个人连医院都不会去,女儿正巧有工作脱不开身,只能求助飞飞。老太太一见到飞飞眼泪就止不住,十分自责,飞飞安慰老人的同时也被深深触动。因为她自己的母亲也是一个人住在老家,她也为母亲看病找过“陪诊师”。
飞飞的老家在一个小县城,医院不多,“陪诊”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有一次她的母亲身体不适,自己也不会去医院挂号、检查。飞飞不想麻烦亲戚,在网上找了很久才找到一个对县城医院比较熟悉的同行,陪伴她的母亲进行了检查、办理住院。当时飞飞就想,实在找不到人,自己就回老家一趟了。
以自己从事“陪诊”两年多的观察,和给母亲找“陪诊师”的经历,飞飞确认,“陪诊师”是一份有潜力的职业。她说,以前很多医院对“陪诊师”是有争议的,有的人也会把他们当“黄牛”,这两年发展下来,认同这份职业的人群正在变大。飞飞遇到过最极端的客户,是在即将手术而无人陪伴的时候,医生建议找来的。飞飞积累的客户群中,不少人会有二次、三次服务需求。最近,飞飞正在积极开拓线下客群。在她看来,老人、孕妇群体都是需求较大的群体,将来她希望能开一家公司,将“陪诊”作为主要服务内容,组织一队专业的“陪诊师”,分布在深圳各个区,快速满足不同医院的客户“陪诊”需求。“说不定将来我回老家,还可以把这个行业给拉动起来。”飞飞笑着说。
2️⃣陪拍
随着旅游业回温,“陪拍”这一新兴行业悄然进入公众视野。通常来讲,“陪拍”更容易在旅游城市火起来,而从去年开始,凭借30—80元1小时、当天出图包精修的极高性价比的“陪拍”也出现在深圳。
▲王英俊希望通过“陪拍”去拓展交际圈。
其实,市场中早就有“约拍”一职,那么“约拍”与“陪拍”有何不同呢?
据了解,“陪拍”提供的服务中,不仅是拍照服务“一条龙”,还能满足陪探店、打卡、看展、下午茶等需求,主打的就是一个陪伴。拍摄地点大多为深圳装修精美、易出片的咖啡厅、餐厅和花店等地。如今,这种“陪拍经济”很受年轻人青睐。
在深圳做“陪拍”,“00后”占主流,大部分都是大学生群体。他们时间充裕,自己本身有拍美照的需求,大多数人都是抱着“赚点零花钱”的心态开始的。在这个群体中,王英俊算是个例外。王英俊是深圳一家二手奢侈品店的老板,最开始他是想给自己的店做自媒体宣传,于是找别人付费拍照,效果却无法让他满意。与其如此,王英俊决定尝试拍出自己想要的风格,于是他开始上小红书钻研拍照技巧,还买了当时热度很高的相机。“我记得买的第一台设备是价格11000元的相机,又配了两个镜头。我还买了一些高速卡,安装了几个收费的修图软件,总花销在2万元左右,加上平时经常和专业的摄影师交流,就这样慢慢开始学会了拍摄和修图技巧。”
为了多多练习,王英俊只要和朋友出去玩便会给他们拍照,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越来越有经验,也树立起自己独特的拍照风格。渐渐地,他拍出的照片越来越受欢迎,无论色调还是滤镜,都十分有冲击力,高级感十足,慢慢地开始有人专门请他去拍照,类型包括拍摄艺人、商业活动、商铺等。
王英俊清楚地记得,他的第一次“陪拍”是在不收费的情况下完成的。“对方出去玩,希望记录下美好瞬间,邀请我一起,我觉得这样很好,我也在玩的同时帮他拍拍照,轻松无压力。”还有一次“陪拍”,对方只要了三张照片便给他发了188元的红包。
不过相对于其他人靠“陪拍”赚钱不同,王英俊更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去拓展交际圈以及获得更好的体验。“我经常会陪博主去探店,给他们拍9张美图发在社交平台上,包含官方需要的场景图以及几张人像图,收费标准的话,相机出图是200元一个小时,如果我选择置换,那我可以拍完以后按餐厅提供的餐标,吃一顿大餐。我记得有一次是帮一个博主拍KTV,拍完以后我们可以在里面唱歌,非常有趣。”而且,拿王英俊的话说,因为是置换,客户不会对照片有太多高要求,这让他感到轻松。久而久之,王英俊在深圳博主圈子内积攒了名气,经常有博主找他“陪拍”,对于王英俊而言,这是把闲暇时间充实起来的很好的方式,既能交到新朋友敞开心扉交流,又能收获新的认知,还能激发他对艺术的兴趣。打开“陪拍”这个盲盒,王英俊收获了新的人生体验。
陪伴经济
“陪伴经济”的火爆,折射出了人们日益细分化、个性化的社交和情感需求。
“陪伴经济”的兴起确实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于陪伴的需求。深圳市丽君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胡丽君接受晶报记者采访表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大家庭结构逐渐转变为核心小家庭,甚至单身家庭,这种变化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日常互动减少,孤独感增加;
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人们往往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而减少了社交活动,因此可能会感到孤独或需要放松;
为了工作和学习,许多人会远离家乡,到陌生的城市生活,这种地理上的流动使得他们在新环境中缺乏亲朋好友的陪伴;
虽然社交媒体和通讯技术让人们更容易保持联系,但这种联系往往是虚拟的,不能完全替代面对面的交流和陪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愿意为了获得陪伴和社交体验而付费。
总的来说,陪伴经济的出现,是市场对现代社会人们心理和社会需求的一种适应。它不仅提供了商业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社交、安全和情感联系的基本需求。
同时,这种经济形态也引发了一些社会和伦理问题,比如对于陪伴服务的性质和界限的界定,以及如何保障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权益等。
广东瀛尊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昊律师表示,陪伴类服务的范围非常广泛,不论是服务需求方还是提供方,要保护自身权益,首先需要注意不要超过法律允许的边界。“就像法律不保护赌债一样,违背公序良俗甚至违法的行为,往往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他称,如果想把陪伴服务作为一种职业,就需要从商业模式上认真总结出对于供需双方必要的权利义务,形成合同文本等服务约定,包括时间、地点、费用、违约责任等关键条款。如果涉及到拍照录像等使用双方肖像或隐私的情形,也应当明确肖像权的合理使用范围等规则。一种服务如果形成规模,往往会有“鱼龙混杂”的情况,这也就需要借助平台的力量来帮助双方筛选客户或服务者,同时进一步完善行业规则和监管。
此外,对于想增加副业的在职人士,还需要留意现有工作单位是否有禁止兼职的规章制度。我国劳动法没有禁止全日制劳动者兼职,但大部分的用人单位为了避免对本职工作造成负面影响,会在劳动合同和配套劳动规章制度中限制或者禁止劳动者兼职,例如“未经单位批准不得在外兼职”。大家在入行之前需要慎重了解和权衡,以免因小失大。
你体验过“陪伴服务”吗?
评论区聊聊吧~
来源 | 晶报
记者 | 林菲 张羽淳(受访者供图)
编辑 | 李一凡
往期推荐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