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惠州发布2024年第2号、第3号总河长令,动员全市上下打造绿美碧带建设幸福河湖发展绿色水经济;进一步深入开展水塘河道清淤,落实常态化工作机制。
惠州市第2号总河长令指出,要充分认识打造绿美碧带、建设幸福河湖、谋划绿色水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各级河长湖长、各有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因地制宜升级打造绿美碧带,推动绿色水经济发展,建设江河安澜、秀水长清、生态宜居、和谐富足的幸福河湖。以高品质生态环境全力助推惠州市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努力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惠州新的更大贡献,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蓝图书写在惠州大地上。总河长令要求,要围绕“安澜、生态、宜居、智慧、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突出河流整体性、系统性,坚持水岸联动,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分类实施、因地制宜打造绿美碧带、建设幸福河湖和发展绿色水经济。总河长令强调,各县(区)、各有关单位要坚持系统观念,紧密结合“百千万工程”和绿美惠州生态建设,将绿美碧带、幸福河湖和绿色水经济发展的理念深度融入其中,协调各方面力量统筹推进。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惠州积极在全市范围内因地制宜打造绿美碧带,开展幸福河湖建设,推动水文化、水经济蓬勃发展。龙门县升级打造的24公里龙平渠碧带,已形成规模和产生效益,各方面反应良好;博罗县大洞水库幸福河湖建设,已基本完成该幸福河湖相关业态的建设工作,持续改善着大洞水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周边群众的幸福感。桃花源、津头湖渔家文化村、金山湖公园水上科普游等10宗市级绿色水经济新业态项目,目前有7宗已进入全运营或部分运营阶段,极大推动了绿色水经济水生态价值向市场经济价值转换。
常态化开展水塘河道清淤工作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强化河湖长制的重要抓手,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对改善水质、畅通行洪通道意义重大。惠州市第3号总河长令指出,要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平台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常态化工作机制,以高质量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保护助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和绿美惠州生态建设。总河长令要求,一是要抢抓冬春清淤有利时机,常态化、分层次、归类别深入开展全市水塘河道清淤工作,落实好“市级统筹、县级负责、镇村落实、群众参与”的常态化措施;二是要明确清淤对象和清淤范围,建立详细清淤台账,充分利用今冬明春有利时节,立即行动、齐心协力,下大力气把沉积多年的淤泥清理干净;三是要落实好五个环节,科学规范实施清淤,要准确摸清和分类统计年度清淤总量,科学编制年度清淤工作方案,科学合理实施清淤,加强全过程管理,严格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妥善科学处置清淤物,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总河长令强调,各级河长办要牵头推动清淤工作,整合各行业各部门资源、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镇(街)党政部门、村“两委”、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要协调推进清淤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加大以工代赈、财政支持、用地保障、污泥处置、产业扶持、科技创新、多元化投融资、社会资本参与等政策支持,落实相关措施和做好相关指导;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发动和鼓励热心公益乡贤,返乡村民、大学生,志愿者,民兵组织,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持续开展“村头水塘我来清”“农田灌渠大家清”等系列群众清淤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宣传栏等媒体平台,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宣传典型事例和先进人物,进一步营造更加浓厚的“人人出力清淤泥、个个建设美家乡”社会氛围。记者了解到,去冬今春,全市累计完成清淤水塘363个、农田灌排沟渠1116公里、河道353公里,完成清淤354.2万立方米。今年汛期结束后,惠州立即启动今冬明春水塘河道清淤工作,全市投入参与水塘河道清淤人员约601人次,共出动机械约153台班,完成总清淤量约12万立方米。现全市水塘河道清淤工作正按照淤积问题分类和轻重缓急程度,以及清淤对象的轮疏要求有序推进。来源: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通讯员邱焕展),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