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吴凝香,裴婧,陈蔚华.舌下腺栅栏状腺癌1例报告[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24,17(5):632-635. DOI:10.19538/j.kq.2024.05.023
栅栏状腺癌(palisading adenocarcinoma)是2023年由Bishop等[1]首次报道并依据其病理特点命名的一种独特、以CD56阳性的神经内分泌样细胞为主的唾液腺恶性肿瘤,常见于中老年女性,好发于舌下腺[2]。栅栏状腺较为罕见,目前仅有2篇文献对该疾病进行详细描述[1-2]。现报道1例57岁女性舌下腺栅栏状腺癌经手术切除后随访8个月疗效良好,肿物无复发、转移的病例,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2 讨论
非特异性腺癌(adenocarcin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AdCaNOS)是一组在组织形态学上表现异质性、重叠性,呈导管或腺管分化,不表现出其他唾液腺恶性肿瘤的组织学特征的恶性肿瘤[3]。以往诊断为AdCaNOS的肿瘤,现已重新归类,成为独立疾病,如微分泌性腺癌(microsecretory adenocarcinoma)、硬化性微囊性腺癌(sclerosing microcystic adenocarcinoma)[4]。然而,仍有很多唾液腺肿瘤无法归类,只能纳入AdCaNOS的范畴。本病例镜下表现特殊,不能归纳为唾液腺肿瘤的任何一类,最初诊断为AdCaNOS,但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Bishop等[1]曾报道类似病例,其镜下表现及免疫组化结果和本病例相似,故沿用其命名将本病例定义为栅栏状腺癌。
栅栏状腺癌是近年报道的一种独特的唾液腺肿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部位以舌下腺多见,下颌下腺也可发生[1-2],其镜下表现由2种细胞组成:主要细胞类型为多边形细胞,排列成小梁和实巢状,在纤维间隔和透明化血管周围呈栅栏状排列,形成假“菊形团”,局部区域可见散在、核大怪异的非典型细胞,染色质浑浊,类似于神经内分泌样;另见嗜酸细胞构成的小导管样结构,成分较少,但也属于肿瘤成分[1]。以往研究表明,该肿瘤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最长随访时间为160个月未复发[1-2]。本病例术后8个月未见复发或转移迹象。
舌下腺是三大唾液腺之一,其具有特殊的解剖学特征,腺体周围没有被膜,仅被口腔黏膜覆盖,其位于舌神经、下颌下腺导管附近[5]。因此,位于舌下腺的肿瘤存在侵犯邻近重要解剖结构的风险[5]。发生在舌下腺的肿瘤大多数是恶性的,其中以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多见[6-8]。而舌下腺肿瘤的诊断具有挑战性,其通常表现为口底无痛性的肿块,易误诊为小唾液腺肿瘤或其他非肿瘤性疾病,如舌下腺囊肿、炎症反应等[8-9]。本病例最初表现为无痛性肿块,生长速度缓慢,术中冰冻结果提示为恶性肿瘤,术后病理诊断为栅栏状腺癌。因此,临床上对于发生在舌下腺的肿物应提高警惕,可借助细针吸取活检及影像学方法(如磁共振、CT等)辅助诊断,防止误诊[5]。
栅栏状腺癌的鉴别诊断尤其重要,临床中需要重点鉴别的疾病如下。①副神经节瘤:本病例的组织形态学表现特殊,类似神经内分泌样,需与神经内分泌肿瘤(如副神经节瘤)鉴别。副神经节瘤的镜下表现与栅栏状腺癌不同,其肿瘤细胞排列成巢团状、小梁状,薄壁血管及梭形支持细胞包围形成特征性的“细胞球(zellballen)”结构;免疫组化主要以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如Syn、CgA、NSE呈阳性表达[10],而这些指标在栅栏状腺癌中部分阳性表达或阴性表达。②腺样囊性癌:发生在舌下腺的肿瘤首先应考虑腺样囊性癌,其由腺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组成,排列成筛状、管状或实性,常伴有神经侵犯,无包膜。免疫组化以腺上皮及肌上皮标志物如CK7、calponin、p63等阳性表达为主。此外,腺样囊性癌常发生MYB或MYB家族成员MYBL1与核因子I/B(nuclear factor I/B,NFIB)融合[11-12],而以往研究中未见栅栏状腺癌存在上述基因融合现象。③基底细胞腺瘤/癌:肿瘤由相对比较单一的基底样细胞和肌上皮细胞构成,排列成实性、小梁状、管状和膜性结构[13]。其中,基底细胞腺癌具有较多的核分裂象和浸润性生长等恶性特征[14],而栅栏状腺癌中通常没有神经侵犯等恶性特征。基底细胞腺瘤/癌的免疫组化结果常以所有肿瘤细胞CK(pan)阳性、部分细胞表达肌上皮标志物、β-catenin核阳性来与其他唾液腺肿瘤鉴别[13]。分子遗传学方面,基底细胞腺瘤存在钙黏蛋白相关蛋白β1(cadherin associated protein beta 1,CTNNB1)、头帕肿瘤综合征蛋白(cylindromatosis,CYLD)突变,而基底细胞腺癌中存在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α(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 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alpha,PIK3CA)突变[15],其分子遗传学特点也可与栅栏状腺癌鉴别。④转移癌:唾液腺转移癌大部分发生在腮腺,而栅栏状腺癌好发于舌下腺。
综上,本文报道1例发生在女性舌下腺的栅栏状腺癌,镜下表现为假“菊形团”和嗜酸细胞构成的小导管样结构,类似神经内分泌样;免疫组化以CD56强阳性表达,不表达肌上皮标志物为特点。临床上对于发生在唾液腺、形态学类似神经内分泌样肿瘤,需与栅栏状腺癌鉴别。此外,由于目前相关病例数较少,未来需积累更多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完善对栅栏状腺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