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擘画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要聚焦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努力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古往今来,世界各国,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我们一直在用过去的知识教授现在的学生,让他们去解决未来的问题。这个困难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们并不确定未来是什么样的,又如何让学生应对一个还没有出现的未来?第二,即使我们能够把未来世界展示给学生,过去的知识又怎样才能转换成他们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这种转化又如何实现?
为面对来自现实和未来的各种挑战,大学要努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卓越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能够引领未来的创造性人才。学习力是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未来的不确定性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教育要帮助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想要去学习的时候能够靠自己实现。思想力是指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正是在不断思考、探索、质疑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实现新突破、产生新创造。行动力是指在真实世界里采取有效行动的能力。学习和思考很重要,但最终要通过实践与行动来改变和改善世界,实现知行合一。
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这三者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相乘,其结果便是创造力,即创造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动力来源是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唤醒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实现更为高远的价值追求。这是“三力”能够同向互促形成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大学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构建多样性、开放型、可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高素质教师队伍和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培养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造性人才。
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通识教育应当体现在包括专业教育在内的教育全过程和各环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是统一的,不是割裂和对立的。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当专业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考、清晰的表达沟通和价值判断的能力时,就实现了通识教育的一些目标。要以“通专融合”为路径,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和理解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能力,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基础。
落实“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人才培养理念。着力加强基础,强化文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一般性能力,奠定创造力培养的基础。积极促进交叉,鼓励学生开展跨界学习,接触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前沿工具,为创造力培养供给养分。尊重学生选择,赋予学生更多学习自主权,引导学生通过不断探索逐渐找到志趣所在,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为创造提供不竭动力。推进卓越教学,坚持“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关键、院系担主责、学部促交叉、学校营氛围”,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变革,提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支撑。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要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教师只有瞄准科学前沿,勇于开拓创新,涵养卓越精湛的学问,才能真正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此,要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实施教研系列教师的“预聘—长聘”制度。吸引和支持有学术潜力的青年学者,让大家专注发展新的学科与研究领域和方向。按照“高水平、国际化、少而精”的原则,面向全球选聘优秀人才,支持长周期研究,鼓励学术原始创新,为教师潜心研究、用心育人提供有效支撑,实现“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的目标。
完善学术治理体系。专业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学科是专业的重要支撑。不同学科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多学科的大学,学部制是学术治理的有效途径。学部制有利于统筹相同和相近学科的人才培养标准,兼顾人才培养的学科属性和交叉优势,使人才培养标准更为科学。学部制还有利于统筹相同和相近学科的学术标准与学术评价,支撑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学部内和学部间的交叉,推动产生一些前沿交叉学科方向,并带动交叉专业、跨学科微专业等的建设,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更多跨学科学习机会。
建设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特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要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提供高效的培养平台。探索科教融汇新机制,使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协同,培养科学精神,涵养价值追求,激发内在潜能;实施导师制、书院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营造师生交流、朋辈互动、因材施教、开放合作的人才培养氛围,厚植创造力培养的沃土。
2024年11月12日,中山大学将迎来建校10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山大学将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为根本追求,奋力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努力培养出能够引领未来的创造性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来源:学习时报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