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的“锲”,不读qi,一开口就容易读错,你读对了吗?

文摘   2024-11-14 17:17   广东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九一天禾 加★星标★不迷路

----------------------------------------


提到“锲而不舍”,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会联想到“契约”的“契”,认为这个字应该读“qì”。但是,哈哈,这个字真的不读“qì”。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读呢?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先入为主”地判断一些拿不准的发音。


就像“心宽体胖”,很多人会误读成“心宽体pàng”,而正确的读音应该是“心宽体pán”。同样,“潜移默化”也常被误读成“潜qiǎn移默化”,而正确的发音是“qián yí mò huà”。


而锲而不舍中的“锲”字在这里的正确发音是“qiè”,与“契约”的“契”并不相同。


那么,“锲”字究竟从何而来,又为何会演变成今天的样子呢?其实,“锲”字的本意是刻、雕刻。我们可以从它的甲骨文形态中窥见一二。



锲字由金字旁和“契”字组成,据考证,“契”字最早来源自“㓞”字,表示刻的文字,是用刀刻出来的意思。


金文字形中,“契”字由左侧的“大”(正面人形)、右上部的“丯”(契刻的记号)和右下部的“刀”(契刻工具)构成,形象地反映了人用刀来契刻的场景。

这一字形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大篆,则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由左右结构变成了上下结构。


小篆字形承继于秦国大篆,演变为由上部的“㓞”与下部的“大”构成的会意字,再经隶变与楷化之后,便是今天我们所写的“契”字。

后来,在契字旁加了一个“木”字,形成了“楔”字。再后来,人们在这个字意上加了金字旁,又造了一个字“切”,表示刀具是用金属制成的,也用来表示用刀子刻。

荀子在《劝学》中说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能被雕刻。这里的“锲”,本义是刻、雕刻,引申为坚持不懈地做某事。

一个简单的“锲”字,不仅承载着古人对技艺精湛的追求,更蕴含着对目标执着不懈的哲学思考。


  • 王羲之练字

  • 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其书法成就并非一蹴而就。相传,他曾在池边练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池水因洗笔而变黑,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 虽然有点夸张,但王羲之的“锲而不舍”,不仅体现在对书法的热爱与钻研上,更是对“锲”字精神的最佳诠释。


  • 司马迁著《史记》

  • 遭受宫刑之辱,司马迁没有选择沉沦,而是忍辱负重,历时十数年,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 他的“锲而不舍”,是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也是对个人信念的坚守,展现了超越时代的坚韧与勇气。


  • 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

  • 为了一部医药学巨著,李时珍遍尝百草,跋山涉水,历经27个寒暑,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



这些古人的“锲而不舍”不仅成就了他们个人的辉煌,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无论是学习还是对于人生的修行,我们都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所收获。

正如古人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一步的坚持和努力,都是通往成功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锲而不舍”的“锲”,你是否已经读对了呢?



——小禾


重要提示:公众号改版后,文章推送可能会被刷掉,导致你无法看到我们的内容。为了不错过彼此,请给我们的账号加个星标★点击下方公众号卡片→点击右上角...符号→选择第一个“设为星标”。


- END -

加关注、赞我、转发、分享朋友圈吧!




九一天禾
聊历史,谈国学,话民俗,跟热点,分享我们热爱的,给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