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里的郝蕾

情感   明星   2023-12-17 18:04   四川  
我还挺喜欢《十三邀》这个节目的。虽然看得不多 ,但每次看完都觉得特别过瘾。

前段时间偶然刷到郝蕾那一期,标题叫《隔着玻璃门,我试着推了一下》。

很文艺的一个篇名。

在看这期节目前,我试着回想曾看过郝蕾哪些作品,竟然只有《亲爱的》这一部电影。

我对她非常有限的了解,几乎都来自于媒体的报道。在那些直接或间接的描述中,感觉得出她是一名敬业、率直、有点文艺有点较劲的女演员。

比了解她的作品,我对她本人更好奇。所以希望能通过《十三邀》,看到一个更真实、丰富的郝蕾。

微胖的身材、又黑又亮的眼睛、倔强的嘴唇,郝蕾随性地亮相于节目中。她不是把外在形象管理看得很重的女明星。

但从她专注认真的眼神和言谈中,可以看出她对这次访谈的重视。看完整期节目后,我觉得郝蕾确实是一个很真实的人。她上节目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营业和表达自己,而是完成一次与别人的思想连接。

节目一开始是有关爱情的话题。她说放在以前,爱情是她生活的全部。许知远认为这样会让对方窒息,郝蕾回答:“也许……而且我遇到的对方也都不太靠谱”。

她确实很敢说。

现在,当艺人面对感情变故时,“不对前任进行负面评价”被公认为是一种得体、豁达的姿态。但郝蕾似乎并未在意这些别人认为的“理所应当”。

记得很多年前看到有关她跟李光洁相互掐架的报道,她在社交平台上的表态还伤及到“河南人”,引起过一阵风波。

得亏是当年比较开明的网络环境,大家还允许明星们真情流露,她承担相应的批评便作罢了。如果是目前的网络环境,肯定会引发一场严重的舆论风暴。

地域歧视肯定是错的,但我也能理解郝蕾当时的愤怒。愤怒之下的言语难免有漏洞和不妥。这么多年过去了,她没有故作云淡风轻,依然用“不靠谱”来形容对方。

比起官方式的“体面与大度”,我认为这种带有自我真实情绪的偏见更加稀缺和宝贵。

曾经把爱情当成生活全部的郝蕾,现在认为“爱情是一件很小的事,没有那么重要”“爱情只是自我异望的一种满足。”

郝蕾说她在生活中离演员的圈子比较远。在她上《我就是演员》节目后,觉得大部分演员“不真实”。

“演员你要不真实怎么演呢?但是他已经习惯不真实”。

她特别不理解一些演员宁愿虚假也要保持自己被设计出来的形象,为此她还举例某次参加活动,第二天走红毯的演员是如何假装不认识头一天还很熟识的人。

看来她是既不怕得罪前任也不怕得罪同行。她真正的“害怕”是“中国的演员群体会变得越来越假”。
郝蕾认为一些演员们对职业最大的误解,是认为演员就是“演”。在谈论怎么去演历史人物的时候,她说起自己演武则天的经历。

她看了很多版本的《武则天传》,最后她抓住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一个点——如何去理解武则天作为一个普通(女)人的情感,而不是仅从表面去呈现宫斗戏。

“你演的不是戏,而是人。”这是郝蕾对表演的一个核心理解。但要表达出人的复杂性,“体验”和“体现”又是非常不同的两个步骤。

谈起《春潮》里的郭建波,郝蕾说自己更愿意从她内心所经历的苦难去理解角色,而不是从郭建波的“记者”身份去寻找表演的着力点。

影片中有个场景是郭建波用手去抓仙人球,被扎出了血。我看到这个片断有些揪心。但郝蕾随即坦白,戏里的仙人球是假的。

她说:“我没有那么敬业……我就是把自己的手扎穿了,可是我没有感觉到痛也没有意义呀”

“真正好的演员不是说你要做出很多样子,但内心必须是丰盈的。百转千回你都能看得见,但我可能是没有表情的。”

这些谈话让我对表演又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和理解。从节目中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她的专业程度和她对表演深沉的热爱。

郝蕾还认为,一名好演员其实不是在大众面前可以随便唱得出来的人,而是很害羞的,内心是敞开的、极其纯洁的,像小孩一样。

她谈到大部分人对演员的刻板印象,认为演员是没有太多文化的群体。郝蕾对这种偏见非常不满。“读不懂书的人怎么能读懂剧本呢?”

演员里其实有不少文化水平高(不特指学历,而是指文化素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代表,比如陈冲。我第一次看《十三邀》就是看的陈冲那一期,当时就叹服陈冲的内涵与深度。
郝蕾在这一期节目中,同样呈现了她的知识储备、她对职业和生活的深切体验与认知。

为了成为一个好的演员,郝蕾说她要保持“时时觉知”,要有另外一个自己来观察自己。为了保留这份“觉知”,她不会跟不喜欢的人假装亲热,宁愿被别人评判为“不好相处”。

许知远说她身上有份“勇敢”——不受规训的勇敢。

其实没有一个人能做到完全不受规训,我们需要学会的是在规训和自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既不伤害别人也不委屈自己。

找到这个平衡当然很难。很多人都善于(或被迫)伪装,自以为是地去理解游戏规则。我认为不仅是演员,所有人都需要保持“觉知”,要有把自己置身事外的能力,在身体之外再找出一双眼睛。这样才不会陷入绝对自恋的模式,看到更真实、全面的自己。

谈起参加二十年同学聚会的时候,她没有像很多人那样哭。她对“眼泪”“岁月”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她观察聚会上的同学,感到每个同学的眼泪都是不一致的,都“只跟自己有关”而已。

所以她总结出“所有的眼泪都是自怜自艾”“自怜自艾无可厚非,但要同时保持清醒和觉知,因为特别多的释放会对真正的表达造成很多障碍”。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自怜自艾会导致我们过度关注自我的情绪,尤其是脆弱的、想寻求接纳的那部分。但真正的表达应该更丰富和开阔。关注疼痛更要超越疼痛。我们要尽量争取让疼痛都转化为成长的力量,让它变得有价值。

虽然能在戏里展现出眼泪的力量,但郝蕾说自己在生活里很难落泪。这或许跟成长经历有关。从小就被家庭当成“男孩”来养育,很小的时候就一个人外出演戏。同时跟很多中式家庭类似,郝蕾也有一对“永远打击教育,很少表扬孩子”的父母。

总之,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能告诉自己不要轻易流泪,能意识到“哭是没有用的,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是解决这个问题。”

许知远评价她是“实用”主义者。

“实用”主义的形成可能来自于父母呵护的不足,在很需要家人关爱的时候过早地体验到了无助。所以当她看到张子枫的妈妈陪着女儿进剧组的时候,她说:“我好羡慕这个女孩子。

郝蕾的父亲是军人,她三岁前没见过父亲。十五岁便出去拍戏,几乎从没让家里操过心。
在郝蕾第二次离婚最难过的当头,父亲又开始教育她。郝蕾对父亲说出“我想要一个拥抱”的时候,得到的是一句粗暴回答:“拥抱有什么用?”

父女之间的情感表达太难了。

直到不久前,郝蕾带父亲体检发现肝占位的时候,她才发现父亲一下子变弱了。她很想安慰父亲,却很难说出“别担心”三个字。
“我直截了当地转述医生的话,说完后又特别想抽自己。”

说自己在生活中很少哭的郝蕾,在谈及父亲的时候流了很多眼泪。我想,这些眼泪背后是太多的担忧和渴而不得的爱。

年轻的时候,我们以为爱情是比天大的东西,以为我们最大的幸福和最深的伤害都来自于爱情。中年以后,我们发现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才是我们幸福与否的最重要、隐密的因素。

因为亲子关系是影响其他一切人际关系的根基。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要求孩子从小就要懂事、体谅父母,要理解父母的严厉苛责良苦用心。

可父母却很少被要求要体谅孩子。

所以,我们的成长是一场漫长的等待。等父母变老、变得脆弱温顺,我们才有机会把父母当作自己的孩子,去重新习得爱的能力,学会温柔与守护,如同守护童年时的自己。

在这个节目中,郝蕾几乎完全敞开了自己,在许知远面前,她有着如此主动、丰沛的表达欲,似乎没有把许知远当主持人,而是当成了值得信任的朋友。

这跟其他上节目的嘉宾真的不一样。其他嘉宾能述说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能贡献出精彩的观点,但他们是有节制、有保留的,有一个隐形的框架去维系自己的形象。

郝蕾内心没有这样的“规则”。节目快结束时,她还有很多从心窝里不断往外淌的话。
她很想展开述说“父母的残酷”的有关细节,被许知远温柔劝阻了。
许知远在当时的控场能力真不错。一句“下来私聊”,既稳住了郝蕾的情绪,也稳住了访谈的节奏。及时收住郝蕾的话,不让观众误会她的倾诉过度泛滥,不让她的某些回忆和伤痛完全暴露出来,这也是对郝蕾的保护。

我喜欢这个不算完美、似乎一直带着隐痛但又真实、有态度的郝蕾。整个访谈期间,在说到儿子的时候,她的眼神忽然变得温暖、柔和、幸福,很难不让人动容。

她把自己没有得到的充分的肯定和爱给予了孩子,真好。





留小馆
看书、追剧、旅行、生活......要快乐,也要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