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之后,朝鲜战争逐渐进入阵地战相持阶段,“联合国军”面对志愿军纵横千里的坑道战一筹莫展,便转而派大量空军轰炸志愿军后方补给线,但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但阵地战并不代表没有战事,白马山战役、上甘岭战役都是这期间发生的著名战役,只是从最后的战役结果看,双方谁都没有彻底突破对方的防线。
鉴于这种情况,志愿军开始使用“零敲牛皮糖”战术,就是利用放冷枪、打冷炮的方式,小规模的持续杀伤敌人。
“冷枪冷炮运动”开始于一名叫徐世祯的志愿军战士,1952年6月,徐世祯决定挫敌锐气,他脱掉上衣,并在全身涂满泥巴,扛着一支步枪悄悄潜伏到阵地前沿,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一枪就打倒了一个敌人,敌营里顿时乱作一团。尝到甜头后,他索性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天内击杀了7个敌军。
从这之后,“冷枪冷炮运动”正式开始,与敌人在前线对峙的志愿军战士纷纷拿着枪狙击敌人。
在被志愿军痛击后,美军也不是没有反击,一开始志愿军狙击掉一个美军,对方就会展开疯狂报复,实施长达几个小时的火力覆盖,但由于单人作战的灵活性和隐蔽性,再加上坑道的防护作用,志愿军们往往毫发无损。
在“冷枪冷炮运动”中,打得最好的就是志愿军第24军战士张桃芳,而且他在射击时从不用瞄准镜,只用准星射击,这种狙击方式在世界狙击手中也极为罕见,但是即使不用瞄准镜,张桃芳狙击的准确率也高的惊人。(注:美军狙击手一般使用拥有4倍光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
1953年2月,张桃芳在上甘岭的597.9高地,在22天的时间里,仅用247发子弹就击毙了71名敌人,这个战绩把所有狙击手都比下去了,立刻成了爆炸性新闻在部队里传开。
如此高的战绩让军长皮定均深感怀疑,为了验证战绩,皮军长是个有趣的人,他叫来参谋,拿出自己一直都不舍得穿的皮靴,说:
“如果那小子当你面放倒三个敌人,就把这双皮靴奖励给他;如果是假的,就带回来。”
作战参谋带记者来到前线找张桃芳,没提皮鞋的事儿,只说要拍摄几张照片。
在参谋和记者的注视下,张桃芳现点现杀,很快数名敌人就被撂倒,皮鞋自然也被张桃芳收入囊中。
图|张桃芳
张桃芳对这双皮鞋珍爱有加,始终舍不得穿,据张桃芳的儿子在后来说:“军长送的皮鞋,老人没舍得穿一次,他把打中毙敌的弹壳都装在里面,一共有211枚。”
张桃芳英勇杀敌的事迹立刻感染了全军,志愿军也掀起了狙击狂潮,涌现出了多位毙杀100名以上敌人的战斗英雄。
在冷枪冷炮运动中,“狙神”张桃芳引起了美军的巨大关注,美军知道志愿军里有一名弹无虚发的狙击手后,专门从国内调来美军的顶级狙击手——艾克上校,此人在二战期间曾经孤身一人,两天击毙百人。
美军以为调来了顶级狙击手就能消灭张桃芳,1953年5月,中美两国顶级狙击手相遇,而且双方斗智斗勇,极为惊险。
当天,张桃芳如往常一样走向三号狙击台,一颗子弹瞬间在他的耳边飞过。他赶忙钻进了坑道里,紧随其后的又是一梭子弹。凭借经验,他判断对手持有的是一挺机枪,可以连发20枚子弹。
张桃芳躲在坑道,用步枪顶起一个破钢盔,这是引诱敌方暴露的惯用方式,钢盔晃了许久,对面也没有动静,显然没有用。他只得改变战术,匍匐爬到坑道尽头后,一跃而起几个箭步冲向了三号狙击台,最后在对面机枪的点射下,双手一伸,身子一歪,像被击中了一样摔进了狙击台里。
这个假动作蒙骗了对手,对面的射击停止了。张桃芳稳住自己后,隐蔽地通过狙击台的洞口观察对面阵地,发现有两挺机枪正在向其他方向射击。张桃芳并没有贸然开枪,因为这极有可能是诱饵,只要一开枪,对方就能发现他的准确位置。
张桃芳继续耐心等待着,观察着,琢磨着,结果对方沉不住气了,开始每隔几分钟就打一个点射,他尝试抬头,对方就来一个长射,把他压制在掩体里。反复试了几次,他发现对方只往狙击台的左侧——也就是他待的地方射击,很少往右侧射击。
于是,张桃芳慢慢地爬到了狙击台右侧,轻轻地把步枪伸了出去,但并不开枪,他需要判定这究竟是真的疏漏,还是又一个圈套。
足足等了十多分钟,对方的射击依旧集中在左侧,张桃芳确定对方没有发现他改变了位置。于是,在对手又一次冲着狙击台左侧点射的时候,他猛地站起身,果断让子弹出膛,几乎同时,对方也扣动了扳机。
两方的子弹仅相差零点几秒,正是这细微的差距,张桃芳的子弹穿过了对方的头颅,而对方的子弹则贴着张桃芳的身子飞过了。高手过招,张桃芳险胜。
后来,通过报纸,张桃芳才知道他击毙的是美军王牌狙击手艾克上校。
张桃芳在朝鲜战争的战绩,成功让他跻身“世界十大狙击手”的行列。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曾经推出过这样一份“世界十大狙击手”排行的榜单,在这份榜单之中美国直接将一个张桃芳排在第一位。
从1953年1月29日到5月25日,张桃芳的狙击生涯共3个月26天,除去中间的集训等活动,他单兵作战的射击时间是32天,共击发了422次,消灭敌人214个,创造了我军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更重要的是,他本人毫发无伤,堪称奇迹。
值得一提的是,张桃芳所用的步枪,仅仅是一支苏制莫辛·纳甘步枪(现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种枪研制于1890年,射程为1000米,没有任何光学瞄准设备,很难想象,张桃芳仅用这样的一支枪,创造了如此高的战绩,而且还狙杀了配备先进武器的美军王牌狙击手。
图|苏制莫辛·纳甘步枪
在“冷枪冷炮运动”中,还出现了美韩军队被打残的事例。当时志愿军第十五军驻守上甘岭537.7高地的一三五团,一连两个月冷枪杀敌三百多人,打残了美七师两个连队。
美国人被打得实在受不了,只好让韩二师换防当替死鬼。换防时,美国大兵哆哆嗦嗦告诉韩国士兵:“对面那座山是座‘狙击兵岭’,随时都可能没命!”
果然,韩二师仅仅接防几天就吃尽了苦头,他们按自己的民族习惯将对面的山头称为“狙击棱线”。
后来据统计,志愿军第十五军一三五团九个月频繁放冷枪,歼敌三千五百五十八人,当面韩二师的一个整编团活活被他们打残,不得不换上一支新部队替守。
“冷枪冷炮运动”给韩军士兵留下了深刻的阴影,一个投诚的韩军士兵在谈及志愿军的“冷枪冷炮运动”时依然心有余悸:
“老兵告诉我,没事就乖乖蹲在工事里,别到处乱跑,中国人的冷枪很厉害,说打你的头就不会打在你脖子上。”
这就是志愿军的神枪手给敌人带来的心理压力。
志愿军不仅打冷枪,也擅长打冷炮,一些炮兵眼看步兵兄弟们大显身手,也扛着轻炮上了山,他们满山转悠,瞅准目标用炮狙杀敌人。
迫击炮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342年。当时西班牙军队围攻阿拉伯人所盘踞的阿里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翘起朝向城外。从筒口放入一包黑火药,再放进一个铁球,点燃药捻后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这种被称为“摩得发”的原始火炮可以说是现代迫击炮的雏形。
世界第一门真正的迫击炮则诞生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期间,发明者是俄国炮兵大尉尼古拉耶维奇。
第一次世界大战,迫击炮已广泛应用于战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迫击炮已是步兵的基本装备。据统计,二战期间地面部队50%以上的伤亡都是由迫击炮造成的。朝鲜战争期间,因为美军的空中优势,志愿军极其缺乏重武器,迫击炮的轻便、灵活使得志愿军在穿插行军中,极度依靠迫击炮,以弥补自身火力的不足。
在志愿军发起的“冷枪冷炮运动”中,其中一个叫彭良义的迫击炮手,用86发迫击炮弹击毙了121个敌人,美军为了消灭彭良义,耗费了高达400发大口径炮弹,可是终究是徒劳一场。
战场上,志愿军枪炮结合,有效地打击敌人。据神炮手唐章洪后来回忆说:“距离近的敌人由狙击手负责,距离远的才轮到我们炮手。”在具体作战中,狙击手负责阵地前沿500到1000米之间的敌人,而炮手则负责500到3000米的纵深区域。
冷炮运动与冷枪运动一样,让美军士兵吃尽了苦头,就连正常的换防都要爬着前进。美联社记者如此描述某阵地士兵的换防情况:
“联军兄弟匍匐在地,爬向他们的阵地,而后背时时透出股凉气,不知什么时候敌人的炮弹就落到了身上。他们在胸口上划着十字,祈望上帝保佑他们平安地爬进地堡。”
志愿军发起的“冷枪冷炮运动”虽然打起来不像发动一场战役那样轰轰烈烈,但是给敌人的杀伤力却不亚于一场战役。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2年6月到1953年7月,志愿军“冷枪冷炮”运动共毙伤敌5.2万余人,创造了战争史上狙击作战的最高纪录,巩固了我前沿阵地,极大地挫败了“联合国军”。
冷枪冷炮运动也极大地加快了朝鲜战争的停战。在朝鲜战争进入对峙状态后,志愿军在“冷枪冷炮运动”中越战越勇,斗志昂扬,而“联合国军”士兵则每天都要饱受志愿军冷枪冷炮的袭扰,伤亡还很大,而且反击还没有效果,从而使得“联合国军”士气低迷,不断的被消耗,不得不选择停战。
想了解朝鲜战争,我推荐大家读一读《决战朝鲜》,我自己也读了这本书,写得确实很好,读完后深知这场战争的艰难,也会领悟到现在生活中所面对的苦难,根本谈不上苦难。这本书也是军事专家、国防大学教授乔良和戴旭推荐的书籍,两位专家也亲自为其作序。我推荐大家的书都是我亲自读过的书籍,大家可以放心购买,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上方的图标入手。
写文不易,欢迎大家关注点赞支持,我会更加努力,写出高质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