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52岁的中年失业男子,在苏州刺伤两个日本人的事件发生之后,一块重重的石头始终呀在我的心头。
这几天,在自驾旅行中的我,一直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记住历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如果记住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报仇,那记住历史还有意义吗?
记住历史,难道不是为了从无法挽回的历史悲剧中,吸取深刻教训,避免现实悲剧吗?
如果记住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报仇雪恨,那么,现在的汉族人是不是应该为明末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而找现在的满族人报仇,为宋末的“四川大屠杀”而找现在的蒙古人雪恨呢?
为什么大多数人从来不恨蒙满,却十分痛恨日本?
对于日本,他们到底在恨什么?
思来想去,我发现,大多数痛恨日本的国人,真正痛恨的,其实并非战争,而是“被谁打”。
稍事梳理一下这种奇特的历史认知,其思维脉络大体呈现出这样一条线性的逻辑:
作为异族的你们,若发动战争侵犯我们,结果却被我们打输了,我们没有被你们征服,我们没有成为一家人,那你们就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对你们定要一恨到底。这个例子便是英国和日本。
作为异族的你们,若侵犯了我们,并且征服了我们,我们便是你们的人,咱们自此便是一家人。一家人还谈什么仇恨呢?
对于自己人杀自己人,我们从来不缺肚量,所有的残酷和血腥,都能在记忆中消化。这个例子便是蒙古人和满族人。
若你们在征服了我们之后,又征服了其他民族,我们家族的地盘因此而壮大了,你们便让我们也分享了一份荣耀,我们必为你们感到骄傲。
这就难怪说,尽管蒙古大军征服欧亚的铁蹄之下,普通平民百姓死伤无数,至今回忆起那段荣光,却还让多少国人豪情满怀。
尽管人类总是豪情豪迈地声称,人是历史的主体,其实,在无意识层面,人类的情感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被过往的已经无法改变的历史所操纵,掉入并深陷历史的某个维度,忽视了历史的其他维度,以至于大多数人始终无法跳出历史本身来反思历史。
在潜意识层面,很多中国人总是过分纠缠于“打我们的人,到底是不是外人”这个问题。他们在乎“被谁打”的程度,远远超过在乎“战争有多残酷”的程度。
他们陷入历史思维的盲区,执拗地活在“被外人打”的仇恨之中,不能自拔。对战争的残酷性本身,从来缺少深刻的反思。
中国过去几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以及现在摆脱贫困之后的幸福生活,实在是来之不易。但是,仍然有很多经济社会难题积重难返。
唯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把经济这块蛋糕做大,才有足够的资源来消化矛盾,从而让社会更加平等,更加文明,更加进步,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幸福。
眼下的中国应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民间过度的仇恨叫嚣和过激的仇外行为,只会让外资不断撤离,让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中国经济陷入困境。
现在的中国和日本,不同于80多年前的中国和日本。比起二战之前的那些年,城市化的大力推进,让中日两国的人口已经高度集中到了城市。一旦发生战争,死伤人数必将远远高于八十多年前的那场二战。
历史是必须牢牢记住的,任何试图掩盖历史罪行的行为都应该受到谴责。然而,如何把握好历史叙事和记忆的尺度?这个问题,既考验现在的中国,也考验现在的日本。
有一点必须明确:日本侵华罪行已经是无法改变的历史悲剧,而报复现在的日本普通无辜老百姓,却是可以避免的现实悲剧。
放下仇恨,展望未来,共建和平,造福子孙,这才是记住历史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