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生,安徽省庐江县人,原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11师文工队员。1952年12月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6月回国。先后参加黎湛铁路、鹰厦铁路和南(平)福(州)线建设,1958年复员,在福州铁路局工作,1986年退休。漆黑的深夜、一身笨重的行头和装备、在满是厚厚积雪的山路上行军,对于瘦弱的金惠楠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考验。
“那个大头棉鞋,好重啊。背包还要背一个,也挺重的。压缩饼干太干了,就用雪把它捏一捏再吃。”金惠楠回忆说,和电影《金刚川》里的场景一样,敌机的轰炸目标,很多都是桥梁、铁路、公路等重要交通枢纽点。一次演出路上,金惠楠就遭遇清川江大桥被敌机封锁,只能在轰炸间隙冒险通过。而铁道兵抢修路桥的危险性一点也不亚于直接作战。敌机在轰炸重点目标时,除投下炸弹外,还会投放大量延时炸弹,延时爆炸时间短则数小时,长则超过一周。有的延时炸弹还会钻进土里数米,隐蔽性很强;有的落地后,美国鬼子会再狡诈地投几枚爆炸弹,让延时炸弹被掀起的沙石掩埋。就在这样的高危环境下,英勇的志愿军铁道兵凭借血肉之躯,硬生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建成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据不完全统计,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铁道兵工程兵共抢修桥梁2290多座次,修复公路桥梁1197座次。经铁路运输的物资和部队达到38.5万余车,运送各类物资480多万吨,有力保证了前线作战的进行。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开城板门店举行,金惠楠和战友们迎来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金惠楠所属的志愿军铁道兵部队没有立刻回国,而是留在朝鲜帮助当地政府和人民修复铁路,重建家园。1954年6月,金惠楠随部队凯旋而归,继续为祖国铁路事业奉献光和热,直至退休。采访临近结束时,金老对我们说了这样一番话,尽显军人本色。“讲实话,到朝鲜能不能回来,不知道,也没有想着会回来。也不怕,就是想去前线打仗,保家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