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惠楠:战地红花别样美,我为英雄唱赞歌| 留住抗美援朝老兵的声音15

时事   2024-11-08 15:49   福建  




抗美援朝老兵名片



金惠楠
1935年生,安徽省庐江县人,原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11师文工队员。
1952年12月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6月回国。先后参加黎湛铁路、鹰厦铁路和南(平)福(州)线建设,1958年复员,在福州铁路局工作,1986年退休。

电影《英雄儿女》中,文艺兵王芳在战地上的演出,唱出了志愿军战士的豪迈和无畏,激发了志愿军战士们的无限斗志。而这样的演出场景,对于曾经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文工队员的金惠楠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从小,金惠楠就展现出艺术天赋,唱歌跳舞样样精通。

1951年,16岁的金惠楠得知部队正招收文艺兵,就应征入伍。1952年,金惠楠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11师接到调令前往朝鲜。车门打开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寒风告诉金惠楠,朝鲜到了。

青年金惠楠

漆黑的深夜、一身笨重的行头和装备、在满是厚厚积雪的山路上行军,对于瘦弱的金惠楠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考验。

“那个大头棉鞋,好重啊。背包还要背一个,也挺重的。压缩饼干太干了,就用雪把它捏一捏再吃。”
哪里需要铁路,铁路就延伸到哪里,铁道兵就到哪里去,金惠楠说,这就是铁道兵的精神。而作为部队的文艺工作者,她们的主要任务,是用歌声和舞蹈,为战士抒怀,为战士鼓劲。

文工团为战士们唱歌

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抗美援朝战场上,部队号召每一个文艺兵都要有“一专三会八能”的本领。所谓的“一专”是指有一项专长;“三会”是指会跳、会唱与会演;“八能”是指能包扎伤员,能战地宣传、写标语,能为战士洗血衣,能为战士缝补衣服,能做红花白花,能运送战士遗体,能写立功材料,能为战士写家书。战士在哪里,她们的舞台就在哪里。山旮旯里找个比较平整的地面,或者在老百姓家的院子里,用四根杆子拉起一块布作背景,就开始演出。


白天,金惠楠她们跟着战士们一块干活,扛不动钢轨,就挖土。到了晚上,没有演出的时候,她们就趴在土炕上,一笔一划认真回复祖国人民寄来的慰问信,向祖国人民汇报战况。有时,她们也要直接参与作战,一旦捕获女特务,就需要她们这些女同志来配合完成搜查工作。


在金惠楠的记忆中,敌机的威胁始终是挥之不去且无处不在的。无数次,她不得不中断表演或停下手中工作,躲避敌机。


文工队员趴在炕上,给祖国人民回信

金惠楠回忆说,和电影《金刚川》里的场景一样,敌机的轰炸目标,很多都是桥梁、铁路、公路等重要交通枢纽点。一次演出路上,金惠楠就遭遇清川江大桥被敌机封锁,只能在轰炸间隙冒险通过。而铁道兵抢修路桥的危险性一点也不亚于直接作战。敌机在轰炸重点目标时,除投下炸弹外,还会投放大量延时炸弹,延时爆炸时间短则数小时,长则超过一周。有的延时炸弹还会钻进土里数米,隐蔽性很强;有的落地后,美国鬼子会再狡诈地投几枚爆炸弹,让延时炸弹被掀起的沙石掩埋。就在这样的高危环境下,英勇的志愿军铁道兵凭借血肉之躯,硬生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建成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据不完全统计,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铁道兵工程兵共抢修桥梁2290多座次,修复公路桥梁1197座次。经铁路运输的物资和部队达到38.5万余车,运送各类物资480多万吨,有力保证了前线作战的进行。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开城板门店举行,金惠楠和战友们迎来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金惠楠所属的志愿军铁道兵部队没有立刻回国,而是留在朝鲜帮助当地政府和人民修复铁路,重建家园。1954年6月,金楠随部队凯旋而归,继续为祖国铁路事业奉献光和热,直至退休。
采访临近结束时,金老对我们说了这样一番话,尽显军人本色。“讲实话,到朝鲜能不能回来,不知道,也没有想着会回来。也不怕,就是想去前线打仗,保家卫国。”


FM1036福建新闻广播
八闽第一声,省广第一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