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锚定建设教育强国目标,发挥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和重要支点作用,持续升级优化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四个赛道”,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站稳人才培养中心赛道。一是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召开“夯实教学‘新基建’,托起优秀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高质量”为主题的本科教育教学大会,落实落细本科教育提升计划,修订完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管理办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本科教学督导办法等制度20余项,健全本科教育“1+N”制度体系,夯实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根基,2023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设立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组建生态学一流学科拔尖班,规范推免、“直博”“硕博连读”等培养模式,与对口支援和合作建设高校扩大本硕博联合培养规模,2024年博士生招生规模较2021年增长84.3%,拔尖创新人才“蓄水池”不断扩大。二是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围绕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建设,集中资源力量建设好专业这一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持续强化20个国家级和5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内涵和要素支撑,引领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加强专业标准建设,做实师范专业认证,统筹理工农医专业增量和社科专业升级提升,对学校52个本科专业开展“兜底+提升”行动。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2022年以来理科类招生比稳定在65%以上。三是建设一流精品课程集群。坚持“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标准,集中资源力量建设好课程这一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以5门国家级和20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为样板,举办教学创新大赛、教学能手比赛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高位启动“一师一优课”和“异地同步课程”建设。严格落实思政课和公共基础课程教研室集体备课机制,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建立全校各类教材、教辅常态化大排查机制,确保“马工程”教材应用必用率达100%。
突破队伍建设第一赛道。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努力克服高寒缺氧、条件艰苦等制约人才“育引用留”的老大难问题,健全学校各级党委“第一资源”和“第一生产力”责任落实机制,加强政策、人才、平台、团队、资金一体化联动,对接西藏自治区人才工程,完善学校人才工作格局,2022年以来引进各级各类人才90余人,入选国家级人才称号12人次,国家级人才总量达48人次,聚才高地效应和粘性效应初步形成。二是完善人才发展体系。通过支持各类人才竞争国家级、自治区级和校级人才项目,一体推进引育塔尖人才、支持塔腰人才、储备塔基人才,构建覆盖学科首席、特聘教授、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杰出青年学者、青年博士骨干、援藏人才等各级各类人才成长发展体系,落实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人才发展战略。2022年以来,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首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个、“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1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1人。三是狠抓博士学位教师培养。新增资源与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高质量建好生态学、民族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支持106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推动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成为教师队伍主体,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快乐奉献的生动局面。
开辟学科建设龙头赛道。一是重构学科发展体系。以“厚文强理大医精工”学科发展思路,统筹推进“高原科学与技术”“民族优秀文化”两大特色学科群建设,按照“优势、特色、急需”三个层次健全国家和自治区急需学科引导机制,持续优化学科整体结构,重点学科显示度和影响力显著增强。7个学科上榜“软科2023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以生态修复和环境工程为主体的工程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成为西藏唯一入选学科。二是推动理工学科提速发展。把理工类学科作为直接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聚焦西藏“两屏四地一通道一前沿”战略定位,突出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建设目标,加强信息科学技术、网络空间安全、能源、高原建筑、天文等学科内涵建设,带动引领理工学科实力整体提升。三是提升学科交叉发展水平。优化学科发展组织体系和支撑流程,打破院系、学科、专业间壁垒,整合组建生态环境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单设外国语学院,优化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设置,为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优化管理体制。整合多学科交叉力量,组建“西藏边疆治理研究院”“西藏大学西藏数智研究院”“青藏高原能源与地质资源研究院”等学科平台,切实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布局科学研究关键赛道。一是推进科研项目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焦“四个面向”,坚持“对接大需求、组建大装置、打造大平台、攻关大项目”思路,积极推进有组织科研,2022年以来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10项。科研成果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国际发明展金奖1项,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竞争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示度明显提高,推动学校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转变。二是激活科研平台活力。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自治区“三区一高地”战略,启动校内科研平台“并改撤建强”工作,建成国家级、部区级、校级梯次布局的高水平科研平台。2022年来,新增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17个,总量达34个,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突破。三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完成人文社科国家重点工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西藏卷》史料汇编工作,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第五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8项。加强高水平学术期刊建设,《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高原科学研究》三大学术期刊均被国内权威数据库收录,成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来源:教育部网站
编辑:新媒体运营中心 张子轩
审核:王丹
【共青团西藏大学委员会新媒体运营中心】
关注我们的新微博@藏大新媒体
学院新闻投稿:xzdxgqt@163.com
校园投稿&加入我们 zangdashud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