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声音】新华网 | 曹祎遐等:“共享小屋”成为社区居民互助的平台

学术   2024-11-25 17:06   上海  

 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

当下,在北京、上海、湖北等地,很多社区办起了“共享小屋”。共享雨伞、共享工具箱、图书角、美发屋……让闲置物品“活”起来正在成为社区新流行。

  家门口的共享小屋里都有啥?

  放上工具柜,装饰小花园……在湖北省武汉市的多个小区,曾经的闲置空间被悄然翻新,成了便民惠民的暖心空间。位于青山区红钢城街道二街社区的中交江锦湾小区凭借共享百宝箱、共享工具屋、共享理发屋、共享花园、共享图书角这“共享五宝”,在社区里颇有名气。

  在武汉市青山区中交江锦湾小区的共享百宝箱,居民领取儿童椅。(新华网记者邓楠摄)

  小区正门的背后就是一个装满各式工具的立柜。柜子被划分成不同空间,放置扳手、雨伞、尖嘴钳等常用工具。“居民们经常将家里多余的工具拿来(给大家)应急,网格员记录借用情况,大家都很自觉,工具柜现在积攒了58件物品。”红钢城街道二街社区党委书记蔡晶晶说。

  2023年,中交江锦湾小区被纳入青山区“共同缔造”试点小区。在街道和社区的带领下,开辟了共享百宝箱、共享工具屋、共享理发屋等一批共享小屋。

  十多平米的共享理发屋,每周二固定开门,客人都来自小区80岁以上或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师张琳和丈夫在附近经营了二十多年理发店,在社区的鼓励下,免费给老人理发。

  在武汉市青山区中交江锦湾小区的共享花园,居民们正在为栅栏涂漆。(新华网记者邓楠摄)

  如今,小区的共享小屋扩大成了“共享五宝”。新增的共享花园里,居民们将废弃轮胎、自行车涂上颜色,给花园围上栅栏,喷漆彩绘,形成独特景观;空置的连廊角落有了图书角,居民们捐出闲置的图书供大家阅读,扫描墙上二维码还提供听书服务。

  共享小屋集共享工具、共享空间、共享理发等为一体,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便利的资源。

  “万事皆可解决”的共享小屋

  共享小屋具备方便、互助、实用、免费等特点,它的形成少不了街道、社区居委会的统筹安排。

  微南互助通中转站。(受访者供图)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街道,20余个小区已建成“互助通中转站”,向广大居民征集闲置物品,建设小区里的共享小屋,在方便居民的同时,进一步增进邻里情与社区情。

  微南居民区是“互助通中转站”创始地。这个小区建成已有40年,随着居民生活条件改善,楼道内堆积了不少闲置物品,影响楼道整洁和消防安全。另一方面,则时常有居民需要使用轮椅、打气筒、维修工具等家中不常见的物品。

  发现这一现象后,小区决定集中收集、管理居民的闲置物品,以互帮互助的形式提供给有需要的居民。塘桥街道微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丁海敏表示,小区组织了一支7人的志愿服务团队服务中转站管理,制定中转站运行方案、物品租借使用规约等制度。目前,“互助通中转站”已经在20余个小区布局,居民进出小区时就能借、还物品。

  “都是免费租借,也不需要登记,居民都是自觉归还物品。”丁海敏说。

  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西里社区的玩具共享小屋。(新华网记者孙蕾摄)

  除了社区牵头管理,也有居民基于需求自发组织的共享小屋。在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西里社区,玩具共享屋为社区儿童带来了许多欢乐。进入小屋,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儿童图书、毛绒玩具、小汽车等。

  网名为“桃子妈妈”的网友告诉记者,共享玩具小屋由社区妈妈们自发组织,通过在“社区妈妈会”200余人的微信群里线上线下互动。妈妈们将家里闲置的物品捐赠到小屋,社区的儿童可以共享使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些玩具或图书会被淘汰,小屋既可以使孩子们的玩具得到充分利用,还节约了家里的空间。”桃子妈妈开心地说。

  一间小屋十分暖心

 共享小屋的出现少不了邻里间互帮互助的善意,它的出现也让日常生活多了一点便利、一份温情。

  “老人们出门一趟多有不便,他们的理发要求很简单,都是街坊邻居,能帮一点是一点。”每周免费为小区居民理发的理发师张琳说。

  自共享理发屋开门,92岁的郭福寿就成了常客,“小区志愿者提前登记,还上门来接,剪完送我回家,剪得又好又方便。”郭福寿说。

在武汉市青山区中交江锦湾小区的共享理发屋,理发师张琳正在为老人理发。(新华网记者邓楠摄)

 据介绍,武汉市中交江锦湾小区的1523户居民中,60岁以上老人超过800名。曾经,邻里之间相见不相识;有了共享小屋后,居民们的交流互动变多了,互帮互助也多了。

  83岁的居民李奶奶独自抚养孙子,生活十分困难,去年9月,李奶奶在孙子上大学前,特意来到共享百宝箱,为即将远行的孙子挑选了一个行李箱。

  “之前打气要去隔壁小区,骑车最快也要5分钟,现在小站免费借用打气筒后非常方便,节约了不少时间。”家住北京市平谷区滨河社区的居民王春景说。

  雨具、手电筒、打气筒、锤子、扳手……共享小屋提供了生活中必不可少,但又不是常备的工具,满足了居民的日常需求。

  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从社区单方向的管理,到社区与居民的共建共治共享,共享小屋的出现反映了社区治理方式的改善。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祎遐表示,通过这种“闲置物品”共享的方式,切实解决了社区居民的“不时之需”,当下虽然“快递到家”已十分普及,而一些老百姓的需求仍然没办法及时被满足,例如修鞋、应急物资等。

  共享小屋的出现不仅满足了居民的部分生活诉求,同时也更低碳环保,让闲置物品重新发挥作用;既整洁了楼道又让社区这个“小社会”有了温度添了温情。此外,社区治理需要让更多的人贡献智慧、共同参与,共享小屋的成功离不开志愿者团队的精心策划与热心服务,这也是“市民精神”的塑造与培育。

  对于未来的社区治理,曹祎遐认为有几方面的新趋势:一是兴趣社群的出现。上海的一些社区已经开始做相关“微空间”的尝试,近来社区课程也成了大热门,白领们开始选择在下班后或周末时间通过社区培训、社区活动的方式进行相互交流;二是自发的共建共治共享将会成为更普遍的现象;三是数字化治理将成为精细化社区治理的底层基础,数字技术和AI智能技术会为社区治理提供新质生产力。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德福认为,城市里的资源相对丰富,社区共享小屋能够起到激活资源的作用,让更多人从中受益。社区通过共享小屋达到资源集聚和枢纽的效果,将人和物组织起来,与社区的公共事务结合,服务居民,惠及群众。

  家门口的共享小屋,空间虽小,却汇聚了万千温情,温暖了千万人心。


来源:新华网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钱静



扫码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是展示上海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活动、重要科研成果、优秀科研人才和国际学术交流情况的重要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