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欧尼升职记”公众号的第 99 篇原创
星标我,一起看更大的世界
重要通知:
原本欧尼的文章长度,多在2000字左右。
但由于最近挑战了很多复杂话题,即使再精简,也要4000-5000字才能讲清,两年前设置的“每周一篇”的“KPI”已经不再合理,会占用我过多的业余时间。
所以我会把“每周一篇”调整为“平均每周2000字”。
作为一个准强迫症,仍然会尽量在周一17点发文,但也可能不定期出没。
要想不错过,继续建议大家给我打上星标。
如果看到我的文章时你没有时间细读,可以使用微信“浮窗”功能,把文章打开留在左侧边栏,留待有空时享用。
比心~
--------------- 本文约4800字--------------- 来源:ACM Digital Library。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他们的演讲视频
该论文名为《针对跨种族亲密关系的社交媒体话语:通过位于中国的社交媒体数据跟踪种族和性别歧视》,于今年5月新鲜出炉。作者对548个与跨国婚恋相关的抖音短视频,和其中50多万条评论,做了机器学习语义分析。
这项研究,验证了我和身边其他有外国伴侣的小伙伴们的直觉:
对跨国婚恋抱有偏见甚至仇恨的人,在我国网络上占大多数。来源见截图内容
那今天就让我讲讲自己一路走来的亲历和身边的故事,分析一下偏见和仇恨的起源,和跨国婚恋的现状。由于篇幅所限,本篇重点限于讨论女方为中国人的情况,不讨论中男外女和其他组合(如同性)的情况。
说到跨国恋不受待见,我的心理阴影能覆盖一个足球场。
当年刚到英国时,一个我很信赖的中国男性朋友,就曾经不无鄙夷地对我说,那些跟老外谈恋爱的中国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拜金主义,崇洋媚外。后来听说我和西班牙队友的事,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说:同届有个中国女生和印度男生的组合,那女孩是个中外圈子人缘都十分好的E人,印度男友也开朗爱笑。我还去参加过他俩组织的派对。
但有的会替她发愁“父母知道后会原地爆炸吧 ”,还有的说“将来咋办,回印度那种穷地方生活吗?”“印度人的咖喱味她怎么受得了 ”等等。我校附近的社区,还有一对黑人男性和中国女性的组合。他们是当地基督教会成员,经常会出现在学校里,用中文向中国学生传教。那个英国黑人,中文说得地道,人也温柔,除了肤色以外,完全符合虔诚基督徒的刻板印象。“看到他家的小孩了吗?天哪丑死了,黄种人和黑人还是不要生孩子的好……”
八卦场景模拟跟白人在一起的中国女生,被议论的主题则多是比较白人男友的国籍和颜值,排出“鄙视链”。长得抱歉点的就评价“原来白人也有这么丑的啊,这改善不了基因啊 ”。还有人会比较哪国人更富有。英国、北欧站在鄙视链顶端,俄罗斯人则垫底。(正好搞反了)后来我还被劝过:“西班牙其实不算富,应该找个英国本地的 ”。
仿佛恋爱是买菜,还可以挑产地。还有人会不屑地提到,有些中国女孩,会跑到酒吧和夜店,和外国男生搭讪。我:“外国女生也到酒吧和夜店和男生搭讪啊,正常吧。”“不!是因为她们长得丑,中国男生不喜欢,但是白男喜欢……”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说给我听的
我知道他们以为,我是为了得到身份和更好的生活条件,才和他在一起的。所以我赌气地发誓:“绝不奉签证成婚,身份自己办,钱靠自己挣!”一路跟他走,都是我自己找工作拿工签,自己养自己,多年后才领证。去智利时,我拿的是旅游签,必须在90天内敲定工签,不然就要回国。即使在那样的极端状况下,我也选择了自己硬刚。而一直到生小孩之前,我俩都彼此彻底经济独立。连我妈都被我们“AA”的夸张程度惊得目瞪口呆。
归根结底,当年我只是想要“自证”,我的“初心”是干净的,谁也不能说我是为了爱情以外的任何目的,而和他在一起。图源:QuoteFancy 侵删
其实在国外,跨国婚恋是极其普遍的现象,我这些年认识的跨国情侣不下几十对,来自不同经济层次的国家,没人会觉得谁在攀附谁。为什么中国人会有“跟外国人交往都动机不纯”的刻板印象?(注:以下的断代方式,是以十年为界粗略划定,实际上当然不可能这么准确,每个时代都不是仅有一种跨国婚姻,只是所占比例不同,特此声明)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0年内,基本上是与世隔绝的状态,跨国婚姻比熊猫还稀有。我查到的解放后最早的跨国婚姻,是在1966年,一位同济大学的喀麦隆留学生与同班中国女生相爱,想登记结婚不被批准,女生还被从上海“发配”到四川。历尽周折,最后闹到了当时的外交部长陈毅那里,才由陈毅拍板批准两人领证。在77年,同样上演了跨国婚姻申请被拒、女方被“隔离”的事件,惊动了邓小平。
为了“抄近路”到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定居,很多人(绝大多数是女性)选择与外国人结婚。这些人中有很多文化水平不高,甚至一句英语都不会说,通过一些华人“中介机构”与外国男性取得联系,根本不看对方条件,只要能出国,她们就敢嫁。通过这些机构娶中国新娘的“老外”,也多数年龄较大,双方年龄差25岁以上都是家常便饭,“老牛吃嫩草”是常态,明摆着地位不对等。这种机构现在依然健在(网络截图侵删)
因此,这个时期的中国民众,觉得找外国人的都崇洋媚外,都不是什么好女孩。申请人会受到360度无死角的严格审查,被工作单位、公安机关、结婚登记处层层死守、劝阻和拖延。甚至有女孩曾因被查出“作风问题”,不但婚没结成,还被抓去劳教,后来也是由邓小平亲自出手相救。虽然邓小平公开支持跨国婚姻,认为能促进中外交流,但在实际办理中,根本没被落实过。邓公发声力挺涉外婚姻,还至少亲手成就过两段跨国姻缘(来源新浪侵删)中国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生活水平开始跟西方对齐,女性的教育水平提高。涉外婚姻比例,也从压倒性的“外男中女”,到“中男外女”占了四分之一。彼时跨国婚姻的主力军,不是年轻人,而是中国中年再婚女性,与外国中老年再婚男性的结合。跨国婚恋仍带有一定功利属性,但动机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此处邓文迪大姐必须出镜(图源BBC,侵删)
我在英国的时候,就遇到过两位在国内离婚、与英国人再婚的女士。文中我讲到,她的英语使用水平很高,人又自信爆棚,在英国混得风生水起。
高龄就业,却一路不停跳槽涨薪,现在接近退休年龄,还在生龙活虎地搞事业,每天坚持跑步几公里。
你可能会说,这简直是大女主职场爽文啊!是那个年代鹤立鸡群的独立女性没错了。
她说,与前夫离婚后,她想彻底跟他物理隔离,同时也在考虑送女儿出国留学。
这时她听说,朋友认识的一个英国男人,也刚好离婚了,想找个中国太太。“如果我跟英国人谈成了,不仅我能换环境,还方便陪女儿留学,完美!”于是她和这位英国男士远程交往了几个月,感觉不错,就结婚来英国了。这两位女士与英国现任的感情,其实并不完美,也会因为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产生很多矛盾。但即使如此,她们提到中国前夫,仍是一脸嫌弃,表示现任怎么说也比前任强。
两位的前夫也都是高知,在社会上人模狗样,但她们却觉得,他们在家里简直狗都不如。明明工作上的地位和成就差不多,她们回到家却要包揽全部家务。生活习惯很差,如果她们不管,前夫连主动洗漱更衣都做不到,浑身异味也没感觉,像个巨婴。我也问过她们,离婚后为什么不在国内找一个,她们摇头说:“你们年轻人不懂,在国内四十几岁离婚有孩的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算‘二手货’。”“给我们介绍的对象都是六十来岁的退休老头,还不如前夫呢,自己得不到什么,还要伺候他,何苦呢?”“对比起来,英国人讲卫生,尊重人,不打人,我还落得个英国身份,怎么选不是很明显吗?”我觉得她们要求也太低了,她们却表示,男人能做到这九个字就已经谢天谢地,要啥自行车?这两位女士,应该算是跨国婚姻第三阶段中国女性的缩影。但我却觉得,其实这是女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种有限的觉醒。我尊重她们的选择。
全球化浪潮后至YQ前,无论是来中国的外国人,还是出国的中国人,都呈井喷之势。而这些跨国人口流动的理由也日益多样化:留学、工作、生意、旅行……
中国一二线城市在生活水平上,彻底追赶上了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出国不再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
与此同时,以留学生为代表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慢慢占据了跨国婚恋越来越大的份额。对这一代女孩来说,若是仅考虑物质条件,国内结婚有彩礼、有家长买房,有“男人养家”的文化背景,其实比在国外舒服得多。所以这些年轻人,要么不以长期交往为目的,只求“看脸”和体验文化,要么则更看重三观一致、灵魂契合,而非物质条件和身份。他们的交往对象,也从第三阶段以前的西方一线发达国家,扩大到全世界。综合以上,国内民众对跨国婚恋的偏见来自何处,就有了答案。1. 我们民族讲究“血脉纯正”,讲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网络上的“血统论”比比皆是。2. 我国有千年的父权传统,在父权社会女性是被物化的。在父权论者眼里,女性跟矿产、林木一样,也算“社会资源”。中国女性跟外国人结合,就算“资源流失”,需要被控制。所以对跨国婚恋的偏见和敌视,本质上是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缝合怪”。1. 第一、二阶段跨国婚恋的主力,是出于功利目的盲目结婚出国的女性,导致民众留下了“嫁老外的是崇洋媚外的坏女孩”的刻板印象。2. 第三阶段跨国婚恋的主力——中年离婚女性,处于“婚恋鄙视链底层”,又给民众留下了“国内没人要才会嫁老外”的刻板印象。3. 这几个阶段的跨国婚恋,由于功利属性过强,造成婚姻质量整体不高,所以又给民众留下了“嫁老外结局凄惨”的刻板印象。
4. 经济发展、认知升级后的年轻人已经走到了完全平等自由恋爱的第四阶段,很多普通网民却还被困在第二、三阶段的刻板印象里。“现如今生活好了,有什么是中国人给不了的,这些年轻人有多想不开,非要跟外国人谈恋爱?”
如果中方条件很好,外方又来自所谓“条件不如中国”的种族,比如黑人和印巴人,很多人更是烧坏CPU也理解不了。“正是因为国家发展了,不差钱了,所以中国人才跟谁谈恋爱都没关系了啊!这也是中国进步的体现,你应该为此开心才对啊!”
本文梳理了建国以来的跨国婚恋历史,分析了国人对跨国婚恋的偏见和仇视的深层原因。就像邓小平70年代末就曾指出的一样,跨国婚恋能减少两国之间的误解和歧视,成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桥梁。现如今的年轻人,已不用再为一张签证委曲求全,可以自由追求无国界的恋爱和人生体验。https://dl.acm.org/doi/10.1145/3589334.364533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2L5m8I0ROchttp://www.people.com.cn/24hour/n/2013/0930/c25408-23089580.htmlhttp://www.ims.sdu.edu.cn/info/1014/9072.htmhttp://www.xxingclub.com/hunliandayi/jiaoyoufuwuzixun/2018/0526/1989.htmlhttps://news.sina.cn/sa/2008-11-18/detail-ikknscsk424697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