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ara Kosuthova等(2022)总结了一部分与临床表现相关的“倒位”。
一
倒位致病的常见机制:
1.倒位形成过程中,断裂点处直接破坏了功能基因;
2.倒位导致基因表达发生异常。例如,POU3F4基因的上游倒位会导致POU3F4与调控元件分离,从而引起患者听力丧失(Anger et al., 2014)。inv(7)(q21.3q35)将DLX5基因和DLX6基因与其调控元件分离,改变了这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听力损失和颅面缺损(Brown et al., 2010)。
上述提到的致病机制的发生,其倒位常常为新发变异;很少为家族性倒位,此类倒位不属于多态性倒位。
3.倒位导致基因融合。辅阻遏因子(corepressor)CBFA2T3基因和转录因子GLIS52基因之间发生倒位并诱导基因融合时,会导致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Gruber et al., 2012)。
直接影响基因的倒位会对携带者产生不同的后果,其严重程度从轻微到严重不等。为了做出诊断,确定这种影响是很重要的。如果知道倒位的确切断裂点,就比较容易证明倒位是否破坏了基因。
另一方面,证明倒位对基因调控的影响则更加困难。
在InvFEST数据库中,大约有12%的倒位至少破坏了一个基因,HsInv0030和HsInv0159倒位被证实破坏了两个基因,另外30个倒位被怀疑破坏了两个基因(Martinez-Fundichely et al., 2014)。
如上图,为染色体核型报告:他们的报告是写明胎儿性别的,在解释一栏“interpretation”,简单明确写清“咨询意见和风险提示”,如果倒位是遗传自家族内表型正常的家庭成员,那么该倒位在胎儿中没有临床意义;如果是新发的,那就会增加胎儿发生智力障碍、先天异常的风险。然后根据参考文献,给出风险值,对于新发的倒位(inversion)而言,发生先天异常的风险为9%。
WGS的分析内容包括小的变异、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变异、短串联重复。
可供选择的分析内容(如果不勾选这个,将不被报告):二级发现、VUS变异。
报告结果分为四块内容:总结、主要发现、其他发现、补充发现
关于倒位的结果说明:倒位为新发,WGS检出倒位确实破坏某个基因的外显子,但该基因并无明确的相关疾病,所以临床意义评级为uncertain。
关于ROH的结果说明:不满足检测阈值。
WGS报告的局限性声明(limitations):
1. 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受检者可能携带罕见的、未知的或目前本技术无法检测到的致病变异。
2. NGS技术包括WGS在内,可能会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3. 受检组织的结果并不能代表其他组织的结果。
4. 目标区域的最小平均测序深度为30×。变异的read深度<8×将不被报告,此类情况大约占参考基因组(GRCh38)的0.5%。
5. WGS可以检测大部分染色体结构变异,但对一些变异类型的检出效能较低,如涉及高度同源性基因的基因重排(如HBA1/HBA2)、嵌合型重排(染色体非整倍体嵌合的例外)。
6. 对50~300 bps大小的缺失和重复的检测敏感性降低(0.19)。
7. 对于短串联重复扩增来说,由于受检测组织中可能存在体细胞扩增和/或采样偏差,因此,扩增等位基因的中位数大小可能并不代表生物学相关组织的检测结果。
8. 该报告不会报告与不孕不育、隐性基因(包括X连锁)病携带者状态、迟发性疾病(包括但不限于神经系统疾病)、低外显率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
9. 通常不报告5'/3'端的UTR区域变异。
10. 只报告与产前异常和/或预测会导致严重的早发性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会报告性别。
11. VUS通常不会被报告,但如果出现与基因相关的新的表型,可以被报告和重新分类。
12. 如果检测前选择报告ACMG关于二级发现(secondary findings)的基因列表v3.2版本,那么会报告这些基因的可能致病或致病变异;而其他基因的二级发现将不被报告。
13. 使用GRCh38参考基因组的数据库对序列进行比较,实验室无法保证本报告中“注释”部分列出的数据库的准确性,也无法保证与参考数据相比的序列变异准确性。
关于参考文献:
关于文中出现的参考文献可自行检索发现,因为涉及文献太多,会增加了太多编辑时间,故给出“第一作者+文献年份”的格式,供大家检索。例如Fryns等(1988),可以在google或Microsoft Bing(国际版,无需科学上网)搜索引擎检索“内容关键词”+“作者”+“年份”,如“Fryns”、“1988”、“ring 4”、“bilateral renal agenesis”,即可得到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