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过一篇关于教育局的文章(《教育局领导,高危职业》),说到教育局领导是一个体制内、体制外认知反差比较大的职位,也是比较尴尬的一个职位,简单说就是很难提拔到上级实权部门中去。
文章里咱们说到教育局在上级部门看来,不是一个能带来政绩的单位,相反是一个花钱的主儿,而且花钱没有谱。
花了钱,短期内又看不到明显的回报,所以不怎么受“待见”。
当然,教育职能的公益性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公益而非营利,自然就是花钱的主儿了。
况且由于教育局下面的人员庞大,花的钱还不是一点,就更“不受待见”了。
文章里还谈到教育局领导提拔实职困难还因为系统相对封闭、职能比较单一、轮岗机会少等因素。
今天还想再谈谈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局没有管人的权,而在体制内,大家都清楚,谁管人,谁就有最大的权力。
咱们古代的王朝里有一个国家机构叫礼部,虽同属于六部,但要真论起实权来,这个机构的权力在其他五部之上。
权力大的原因主要是两个,即这个机构掌管着礼仪和科举。
从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至清代的大多数历史时间里,王朝依靠儒家纲常伦理进行统治。
礼部就是维持、解释国家的纲常伦理的机构,因此权力非常大。
《琅琊榜》里有一个朝堂论礼的情节,看过的都应该有印象,直接斗倒了礼部尚书。在依靠纲常伦理而非法制进行统治的情况下,上至君王,下至黎民,都不敢随意乱了“礼”。
礼部还是科举取士的主要机构,科举的主考官通常就是礼部主官担任,参加考试的人、尤其是考上的人,都是主考官的学生。
上面刚说过,古代重礼,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这些士子考上之后,与礼部官员之间常常形成裙带关系,因此礼部实际上掌握着很大的人事权,决定着士子的前途,权力就远在其他五部之上。
古今中外,人事权都是最重要的权力,所以皇帝也不傻,甚至亲自做主考官,因而有殿试。
参加殿试的都被称为天子门生,以后任职地方,权力就从天子而来,而天子的权力授自于天,由此便将人事权抓在自己手里。
礼部在古代还掌管外交,不过因为古代外交没有现代这么重要,所以礼部的权力,主要就来自掌管着礼仪权和科举人事权。
说回到现在的教育部门,就只留下了非常单一的职能,尤其是基层的区县级教育部门,连中考、高考等稍微重大的考试都没有决定权,就剩下一些具体的事务性、程序性的职权,所以在体制内的话语权非常小。
掌管人事权的上级党委,要想培养某个有潜力的人,通常不会把他放在教育部门去。
换句话说,把你放在教育部门,也就意味着你未来几十年都大概率就待在那里了。
应部分读者要求,建了一个体制内交流群,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工作、链接关系、获取信息、互通资源的渠道,进群门票29.9元,有需要的请加微信:wzr901010(注:进群专用号,确定付费进群才加,否则不必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