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意外吗?男性观众“捧场”《好东西》

体娱   2024-11-28 21:47   上海  

撰文|飞檐(北京)审核|颜巍(上海)

“我觉得这两男的身上都有我的影子。”刷了四遍《好东西》的小刘(化名,男)在接受访谈时提到


在此前的讨论声中,一度出现过一些预判,典型如--《好东西》对男性观影群体存在着一种冒犯。


但结合一些观影人群访谈,以及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这部可能正在“冒犯”男观众的电影,在男性群体中的口碑,也并非呈现一边倒的差评,并且在正式上映后,男性观众明显在增加。


本片导演邵艺辉在点映期间曾表达过对票房的担忧,但从点映之后的势头来看,《好东西》在上映第一周呈现出较为猛烈的票房上升势头,上映第二天即达到了一个小高峰,《好东西》从点映迄今已经累积2.46亿票房。而行业对《好东西》的票房预测,公映当天预测有4亿,再到26日,预测已上涨至5.8亿。


从口碑看,豆瓣开分至今,《好东西》目前已有35万观众为之打分,以9.1分的高分成为近期华语院线最高分电影。


一部电影,当然可以有人很喜欢,有人很不喜欢,但难以否认,本身集合了多个文化现象的《好东西》,在一个多方面都存在变化的节点,已经上升成为了一种可以作为”社交谈资”的文化现象。


在这样的形势下,《好东西》也正在实质上,形成讨论转化票房、口碑带动票房的双正向局面,而且打破了原本局囿于女性观影群体、女性题材的担忧。


在此基础上,有些答案,其实并不需要太多证例。但我们依然还想知道,《好东西》作为近期现象级的院线电影作品,走进影院观看它的人,不同的人群对它有着怎样的反馈,是什么让他们打出五星好评。


同时,按照一类题材起来后市场极易出现的跟风效应(《好东西》比《爱情神话》在“形”上好模仿一些),它对未来的院线电影,又意味着什么?会如一些人所说带动起女性题材电影吗?还是有其他答案?


#本文所有数据,来自于灯塔专业版#


所以,

大家到底看到了什么“好东西”?

 

开头提及的,28岁的小刘是一名艺考老师,他平时教学生一些电影课。


他认为,无论是存在着成长困惑的小马,还是懦弱又顾影自怜的前夫哥,都很真实。“他们有一意孤行的幼稚,也有无法建立关系的逃避型人格。


“男性视角里被视作庸常的事情,在女性视角里是另一种存在。”


生活在上海的王静(化名)是撰稿人,也是一位11岁女儿的妈妈,她最喜欢《好东西》里关于声音联想的片段。



小叶让茉莉猜自己录的声音是什么,茉莉想象的是一些宏大的,超出日常生活的声音,但实际上,这些都是自己的妈妈铁梅每天做各种家务的场景,搬东西上阁楼、洗菜、炒菜,日常生活被有奇思妙想地、快节奏地道出。


“这个细节放大了女性对日常美的感知能力,尊重看似渺小的,不足道的事物,充满爱意和关怀。”铁梅的日常生活和王静的一些日常生活很像,铁梅和女儿每天的互动,也是她的生活剪影。


这一片段不仅在打动本身就处在母女关系的女性,27岁的深圳大厂女孩猫猫(化名)也很喜欢,“像诗一样,很美。”


在王静看来,选择去电影观看《好东西》是因为她早先看了《爱情神话》,那种轻盈讲述故事的方式让她感到很有新意,包括上海的城市底色,她很好奇邵艺辉在《好东西》会有着怎样一个新的,关于女性的表达。


王静喜欢铁梅身上的硬朗、轻快、时髦的都市气质,同时内心有柔软、细腻的一面。



轻盈,这是邵艺辉从《爱情神话》延续到《好东西》的表达风格。餐桌戏,成了《好东西》观众高频提到的一场戏,类似的餐桌戏份在《爱情神话》里同样存在。



在《好东西》里,铁梅众人一起吃饭的这场戏,成了本片信息表达最密集的一场戏,当众人在餐桌上密集地自我表达,观点产生交锋,节奏越来越快,戏剧张力也变得更强。


铁梅的前夫和小马在餐桌上为了铁梅开始“雄竞”,展示自己作为男性的吸引力,同时也搬出了知名女性主义研究学者上野千鹤子,前夫哥代表了一些向女性主义示好,但仅仅停留在口头表达和自我表态的男性,而小马则懵懂地卷入了这一争宠环节。


“真的笑死我了,很真实啊!”对猫猫来说,这一片段让她感受到一种释放,它是娱乐性的,也是讽刺的。


她感到《好东西》里很多对话离她的生活很近,似乎在她平时的生活中,和自己的姐妹们也常常有过一些这样的对话。


猫猫同样被铁梅这一角色吸引,她说如果成为一个母亲,铁梅会是自己的偶像。


外刚内柔的铁梅,敏感善良的小叶,早熟睿智的茉莉……《好东西》的三个女性角色正在吸引着不同身份、年龄的女性观众,尤其是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女性。 



然而,《好东西》也同样面临一些观众的质疑,50岁的李想(化名)是一名文艺工作者,作为男性,他没有觉得《好东西》触及性别的议题存在剧烈的冒犯性,他的质疑主要围绕《好东西》作为电影的这一形式。


“这能算是电影吗?”在他看来,《好东西》的主创团队似乎正在通过一些“填充做题”式的方式面对观众。“金句和俏皮话太满了”,他感到这部电影更像是脱口秀。



“电影太想讨好观众了,好像特别知道观众想要什么。”这是他对《好东西》提出的质疑。


好评如潮,同样面临一些质疑,但走进影院观看《好东西》的观众数量目前为止仍在以不错的走势增长。


是真的,

男性观众“捧场”《好东西》?


《好东西》从点映开始,票房增长经历了先慢后快的趋势,经由口碑发酵,在点映结束和上映前存在一个临界点,点映积累的口碑,助力《好东西》在上映首周出现了一个小高峰的票房数据,尤其是《好东西》正式上映的第二天,当日票房突破了5000万。


原本,有预判认为《好东西》的受众群体将聚焦在一二线的女性观众,在男性观众群体、三四线城市会出现票房的颓势。


然而,从数据来看并非如此。



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影片《好东西》上映首周累计票房就达到了1.43亿,登顶上周票房榜。助力第47周大盘票房突破4.2亿,环比前一周票房上涨25%,为2024年贺岁档电影市场打开了一个较好的势头。


作为电影票房的风向标之一,灯塔专业版的数据显示,《好东西》的想看数据,一二线、25-34岁、女性观众非常突出,其中女性观众想看占比高达82%,高于《热辣滚烫》,稍低于《芭比》;一二线想看观众占比高达70.8%稍高于《芭比》;25-34岁想看观众占比高达54.1%。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使用请申请转载)


在我们的调研中,由于工作原因,小刘和王静一周都至少进一次影院,王静、小刘之所以观看《好东西》是因为邵艺辉前作《爱情神话》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大厂女孩猫猫一个月进一两次影院,选择看《好东西》是因为朋友的推荐;工作在二线城市的女孩子涵(化名)进影院的频率并不固定,只有在特别感兴趣的影片上映时才会进入影院,她选择观看是因为她比较喜欢《好东西》的演员阵容。


也就是说,在一二线城市中,观看《好东西》已经发酵成一种流行现象。观众的选择原因多见于导演的创作口碑、亲友推荐、演员阵容。


根据灯塔专业版显示,影片《好东西》购票画像中,同样也是一二线、25-34岁、女性观众占比突出。


上映首周周末,女性观众占比高达71.1%,远高于2024年电影市场女性观众占比均值的58.1%。说明《好东西》确实深受女性观众的青睐。



从城市细分来看,目前为止,上海的票房最高。《好东西》在上海的上座率,一度是其他城市的一倍,而《好东西》在上映前,也的确在上海做了地推。与品牌、商户以及业态的联动,产生很多二次传播,在小红书、抖音上传播的物料。


这也说明,《好东西》即便没有使用上海方言,但是在宣传层面,也把上海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城市。而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京的每日票房数据略低于上海。


在一二线城市中,《好东西》自上映的22日开始,连续三天呈现票房增长趋势,有趣的是,《好东西》在三四线城市的票房也有着不错的表现,上映当日,三线城市总票房达356.9万,占比38.7%,在四线城市达421.8万,占比41.4%,比起一线城市的46%的票房占比,和二线城市40.3%的票房占比,相差并不大。且上映22日开始至今,《好东西》在四线城市的每日票房均高于三线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上映前三天男性观众占比也从26.4%上涨至31.3%。


年龄上25-29岁、95后观众占比高达38.9%,同样高于均值水平的26.8%,95后是市场核心主力人群,影片也获得了核心人群的认可,高频观众比例、多刷率都远高于均值水平。





可以说,《好东西》正在成为青年男性群体的观影选择。


从事文化行业的青年男观众熊熊(化名)说,“容易‘破防’的男性群体去观看的话,也许是出于好奇,但另一方面,《好东西》中存在的流行文化和年轻人生活景象,也正在吸引着男观众一看究竟。”



之后

电影可能还会有什么“好东西”?


在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后,《好东西》也给习惯了院线电影的形态、既定认知中的观众观影需求和观影“姿态”,带来了一些冲击。


在与一些行业资深人士的交流中,大家对《好东西》是否能够带动女性题材,并不报以太高的期待。更有可能的,是叠加了新城市、新人文、新视角下小妞电影的回归。


“这跟市场环境有关系但又没关系,如果审慎一点,从商业类型的角度,女性题材没有那么好把握,而且大家整体对情绪浓度需求这么高的话,后续到底从哪个点切入,也不是说经验和精准的洞察那么简单。“


有多位人士表示,反而是”小妞电影“目前来看,会有一些被重新审视的机会。”但女性视角肯定在其中变得比以前更坦然、直白且具备主导性。“



简单来说,小妞电影就是指一种以女性为目标观众的电影类型,以幽默轻松的方式探讨现代女性面临的问题,其中不乏浪漫爱情故事。


在过往的国内院线中,像是《北京遇上西雅图》《失恋33天》都可以被称作小妞电影,曾经这些影片在院线有过不错的市场表现:《北京遇上西雅图》以2800万成本赢得了5.2亿票房,《失恋33天》以不到千万的成本揽获了3.02亿票房。


按照一种简单粗暴的分类,《好东西》可以被视作小妞电影,然而在2024的当下,《好东西》又不是那么典型的小妞电影,就像小刘会想起《弗朗西斯·哈》,又或者观看时有些观众也会想到伍迪·艾伦。



《好东西》中,存在着区别于小妞电影的痛点,它以一种犀利又幽默的方式直指当代人的生存困境,最终更靠近一种轻喜剧,与伍迪·艾伦的电影类似的是,它试图通过对特定城市的生活气质的捕捉,来讲述当代爱情,也颇有“话唠电影”的风格。



另一方面,《好东西》的展开方式和其他小妞电影也存在着一些不同。


就像前文访谈的李想所说,他认为《好东西》很像邵艺辉的脱口秀,他不太能认同《好东西》在形式上的呈现。


脱口秀往往存在着三个核心,即“解构”“夺权”“共情”,“解构”是对权力和权威的反叛和挑战,“夺权”是一种表态,而“共情”就是通过表达触及观众的内心。这样的核心与《好东西》的展开方式很相似。


从内容上看,以铁梅为例,铁梅作为单身妈妈的情感选择上,她的做法正在反叛着传统价值观的枷锁,并且表达了新女性的态度,而她作为单身妈妈的生活处境,和她存在着职业遗憾、情感抉择、亲子关系困惑的个人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触及着好东西的目标受众:一二线城市的都市女青年。



而形式上,《好东西》的台词表达,的确有着"脱口秀"的意味。其中关于当代男女情感问题、女性处境、性别议题、现代生活的表态都是直接而赤裸的,且与角色在电影中发生的情节息息相关,涉及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情感动态、和职业困境等等。


这些表态密集而犀利,嵌套在角色之间的日常互动中,环环相扣。所以,《好东西》表现出的解构式风格,也面临着“好像看了一篇10万+文章”的争议。


面对《好东西》,为它打出五星的猫猫也提到觉得像导演的个人脱口秀,但是她对此的态度完全不同。


猫猫说,“我在想,舞台可以表演戏剧、歌剧、音乐会,也可以讲脱口秀,那为什么电影不能是这样呢?这只是一种形式。”


也就是说,《好东西》的票房成功一方面引发了对电影本体的两种不同声音的讨论,但也提出了一个可能参考的路径:电影作为载体可能需要融入更多的形式来吸引观众。



另外,《好东西》中存在的“上野千鹤子”"女性主义""性取向“”平遥电影节“”乐队“等本身在其特定语境下严肃的要素,实质上在中国汹涌的社交媒体讨论下已然具备了流行文化的形态,而电影如果能够选择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展开探讨,也说明了院线电影在流行文化层面,作为媒介与观众产生共鸣的可行性。


有观点可能觉得,不是一直有吗?


当然,客观上,《好东西》这样的创作放置到整个电影创作”历史长河“的角度,不是稀缺的。


但能够赶在一个文化风潮变化的时间点,又能做到像《好东西》这样根植于新的本土城市人文生态,用一种又较真但又不沉重的调性输出出来,时机上、完成度上还是挺稀缺的。


《好东西》之后,未来院线电影也许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好东西“了。也许没有,谁知道呢?

 





Hello!

我们在为更加闭环、更加高效的服务模式做准备

欢迎加入限定白名单

与我们一探索



东西文娱
“Glocal”视角的文娱研究与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