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养育成本报告

文摘   2024-11-23 08:57   甘肃  

导读

2024年,养育孩子已成为众多家庭面临的重大挑战,其成本之高令人瞩目。本报告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养育成本的实际状况、对家庭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这对于35-65岁、处于职业倦怠期且面临家庭和事业多重压力,但又对养育成本高度关注并渴望寻求突破和改变的中年人群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养育成本现状

财务成本

从怀孕到孩子成长各阶段的支出
孕期与分娩费用:怀孕期间的成本包括办卡建档、营养品、产前检查以及备孕用品等,平均支出约1万元。分娩和坐月子费用因生产方式和选择的服务不同而有所差异,平均在1.5万元左右,如果选择月子中心,费用则会更高。
0-2岁婴幼儿养育成本:婴幼儿时期,虽无需烟酒和通信等支出,但奶粉、尿布等费用较高。假设其与人均消费支出相同,平均每年为24538元,三年总计73614元。
3-5岁幼儿养育成本:在人均消费支出基础上,加上平均每月1000元(每年12000元)的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支出,平均每年养育成本达36538元,三年共109614元。
6-17岁子女养育成本:教育成本在这一阶段显著增加。以2022年为例,6-14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在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已含部分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基础上,再加一项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469元,平均每年为27007元,九年共243063元。15-17岁高中阶段,考虑到非义务教育且部分学生住校,每年在6-14岁成本基础上再加2000元,平均每年29007元,三年共87021元。

不同地区、收入水平和孩次家庭养育成本差异

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和北京,家庭0-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分别高达101万元和93.6万元;而相对欠发达地区如西藏和青海,分别只有34.9万元和37.9万元。这主要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以及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密切相关。
收入水平差异:高收入组家庭0-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约为131.5万元,低收入组家庭仅约12.6万元。中间偏下收入组家庭约为28.2万元,中间收入组家庭约为44.7万元,中间偏上收入组家庭约为69.2万元。收入水平直接影响了家庭在孩子养育方面的投入能力和资源分配。
孩次差异:城镇一孩0-17岁平均养育成本为66.7万元,二孩为52.5万元,三孩为39.9万元;农村一孩平均养育成本为46.3万元,二孩为36.5万元,三孩为27.7万元。随着孩次增加,家庭在孩子养育上的边际成本呈现递减趋势,主要是由于部分资源可共享以及家庭在经济规划上的调整。

时间成本

女性生育后的工作时间减少:从孩子0岁至3岁,女性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分别减少15小时、12.5小时、5小时、7小时,4岁后逐渐恢复,但高中及以下学历女性在孩子出生后第一年每周工作时间减少达20小时,大学学历及以上女性每周减少10小时且持续时间更长。总体而言,女性照料孩子0-4岁减少的工作时间合计为2106小时,按每小时工资30元计算,约为6.3万元。
辅导孩子作业时间增加:从2010年到2018年,小学生家长每周辅导作业时长从3.67小时增加到5.88小时,初中生家长从1.56小时增加到3.03小时。这不仅增加了家长的时间投入,也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闲暇时间减少:一孩家庭中,孩子处于0-6岁、7-12岁和13-18岁时,母亲每周闲暇时间分别减少12.6小时、7.7小时、5.0小时;二孩家庭相应年龄段母亲每周闲暇时间分别减少14.0小时、9.1小时、8.6小时。一孩家庭父亲在孩子相应年龄段每周闲暇时间分别减少8.8小时、5.5小时、2.8小时;二孩家庭父亲分别减少10.5小时、7.5小时、4.1小时。

机会成本

职业发展受限:女职工休产假可能导致与职场脱节,技能下降,影响返岗后的竞争力。在职场中,婚育女性还可能面临调岗、降薪或失去晋升机会等不公平待遇。部分女性为照顾孩子放弃工作,回归职场时困难重重,与企业文化和岗位内容脱节,与职场新人竞争处于劣势。
就业几率下降:与生育前相比,生育一个孩子使妻子就业几率下降约6.6%,生育第二个孩子时再次下降9.3%,而生育行为对丈夫就业几率影响不显著。

“养育成本”影响几何


▍降低家庭生育意愿

生育意愿降低:高昂的养育成本成为育龄家庭生育决策的重要阻碍,导致中国平均生育意愿远低于其他多数国家,理想子女数也持续走低。许多家庭因经济压力和精力有限,对生育更多孩子望而却步。
家庭经济压力增大:养育成本的增加使家庭在经济上承受巨大负担,尤其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来说,可能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其他方面的发展规划,如教育、养老等。
家庭关系与个人发展面临挑战: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夫妻双方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和冲突。同时,女性往往承担更多养育责任,职业发展受限,个人价值实现受到影响,可能导致家庭角色失衡和个人幸福感下降。

老龄化加剧、经济活力下降

人口老龄化加剧:低生育率使得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劳动力人口相对减少,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对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压力。
创新能力与经济活力受影响:年轻人口数量的减少可能导致创新人才储备不足,影响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活力。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

专家建议

政策层面

现金和税收补贴:对于高收入家庭,通过孩子人头抵税方式减免个人所得税;对于低收入家庭,直接发放现金补贴。例如,二孩家庭的每个孩子每月给予1000元现金补贴,多孩家庭的每个孩子每月2000元,直至孩子18或20岁。同时,二孩家庭所得税和社保减半,三孩家庭全免除(设定封顶补贴上限)。
资金来源可考虑从财政预算中专项拨款,或通过调整税收结构等方式筹集。补贴的发放和管理可由相关部门如民政、税务等协同负责,确保公平、公正、透明,精准惠及有需要的家庭。
购房补贴:实施按揭利息返还或房价打折补贴政策。如返还二孩家庭房贷利息的50%,三孩家庭房贷利息全部返还;或在高房价地区,实行一孩房价九折、二孩房价七折、三孩房价五折(不超过封顶补贴上限)。
政府可通过增加人口流入地区和大城市的住房土地供应来平衡补贴成本。同时,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防止房价因补贴政策出现不合理波动,确保政策实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增建托儿所:政府直接或牵头兴建至少十万个幼托中心,将3岁以下孩子的入托率提高到50%左右。按每个儿童补贴20000元营运费用计算,每年需约4000亿财政补贴,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一定比例分担。
加强对幼托中心的规范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估体系,保障幼托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让家长放心将孩子送入托育机构。

社会支持层面

提供男女平等的育产假:出台男女相对平等的育产假政策,确保女性产假不少于现有水平,同时增加男性陪产假和父母育儿假。例如,瑞典父母共480天带薪育儿假,父母双方各90天不可转让,我国可借鉴类似模式,鼓励父母共同承担育儿责任。
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方式,承担企业在员工育产假期间的部分用工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消除企业对招聘育龄女性的顾虑,保障女性就业权益,促进家庭与职业的平衡发展。
引进包括外国保姆在内的外国劳工(谨慎推进):可在部分发达地区或有需求的城市试点引进外国保姆,如参考香港经验,引进一定数量的外籍保姆,以满足部分家庭对家政服务的需求,降低家庭养育成本。
加强对外籍劳工的管理,包括签证审批、工作许可、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确保其合法合规就业,同时避免对国内劳动力市场造成冲击,维护社会稳定。

工作模式创新层面

推广灵活办公:鼓励企业推行混合办公制度,如“3+2”模式(每周三天在办公室,两天在家远程办公)。企业应完善相关工作流程和管理机制,确保工作效率不受影响,同时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培训。
加强对远程办公的监管和评估,防止出现工作懈怠等问题。通过灵活办公模式,让家长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缓解育儿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教育改革层面

教育体制改革:从长远来看,应逐步探索教育体制改革,如普及大学教育、推迟普职分流至大学阶段、取消中考、淡化高考为进大学资格考试,强化大学毕业考(考研)筛选功能。这将减轻学生和家长在中学阶段的升学压力,缩短学制,使学生提前步入社会或进入研究生院,增加个人发展的时间和机会。
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分阶段、稳步推进。在改革过程中,注重教育公平,保障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孩子的受教育权益,确保教育质量不下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未来趋势


中国养育成本过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实施上述政策建议和社会措施,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育成本压力,提高家庭生育意愿,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然而,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家庭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和支持;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配合政策调整;家庭自身也应合理规划,积极应对养育挑战。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养育环境将逐步得到改善,为家庭幸福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本文数据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往期好文推荐:


CDC信息站
关注疾控动态,传递疾控信息,专业介绍传染病与地方病、计划免疫、结核病、慢性病、性“艾”病、职业病等疾病的防控知识,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推送养生保健科普文章.欢迎关注,转发,投稿。 投稿邮箱:654952351@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