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宋美杰,院务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8月始在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从事教师工作,曾获福建省三八红旗手、福建青年五四奖章、闽江科学传播学者。
初来乍到时的快乐时光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毕业的宋美杰初次踏进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当时,教师公寓与传播学院分别在学校的两端,于是每天骑着自行车上班成了她的彼时日常。从京城中关村来到“东南一隅”的星雨湖,全新的际遇让她倍感陌生。
同样让她感到陌生的,还有课程教学与自身研究方向的冲突。刘泓老师调任后,原本由刘泓老师负责的《文化创意产业》这门课便由宋美杰接上。作为广告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且涉及福建的地方文化特色,如何上好这门课让博士期间主攻传播学研究的宋美杰花了很大的精力备课。“当时我跟我之前的同窗开玩笑说,我是学传播的,但是我在新闻系,然后给广告学专业上课,他们都说我可以成为跨媒介的复合型人才。”宋美杰笑着说。
来到学院后,宋美杰先后担任了院工会女工委员、院新传党支部宣传委员、新闻系副主任、新闻系主任、院务委员。在一次次的工会活动、支部活动、学术会议中,相处融洽的同事也转变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宋美杰就这样迅速地融入了传播学院的大家庭。
传播学院院工会活动
(第二排左二为宋美杰)
“传帮带”泛起的涟漪
宋美杰入职之时恰逢传播学院成立十周年,这样的契机让她在建院十周年的活动中见到了许多优秀校友。“我觉得在那个时候的教学条件、教学资源之下,能够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人才,我们传播学院的老师肯定是非常厉害的。”宋美杰说。而建立有组织的科研团队,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直是传播学院学科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传播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素有“导师制”的传统,每位新老师入职后学院都会分配一位“导师”,在工作上对新老师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宋美杰的指导老师是张梅老师。张梅老师对宋美杰说,新入职的老师正处在科研的活跃期和定型期,鼓励她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张梅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宋美杰顶住教学压力,将自己当时的博士论文进行修改,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成功立项。“对于一个刚入职的新人,指导老师能让你不只看到眼前的道路,更重要的是形成一个更大更长远的发展方向。”
“传播学院风格和底色,其实就是一个人去带领另外一个人,一群人去带动另外一群人。”宋美杰如是说。初到学院的时候,丛春华教授担任新闻系的系主任,她对于新闻专业的热爱以及在授课过程中的精益求精、对学生细致指导与关怀成为宋美杰教学中的榜样与旗帜。每位新老师就像一滴水,当他们感受到了这种团结、友爱的氛围,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感染和包围,最后融入传播学院这条奔涌的河流。从前她的指导老师是张梅老师,如今她也成了李宁老师和钟方琦老师的指导老师。传帮带的精神在一代代传院人手中不断传递,泛起一圈又一圈涟漪。
丛春华教授荣休新闻系合影
(左二为宋美杰)
新办专业回应时代需要
面对新媒体的转型,学院调整成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更符合当下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也有利于完善学院新闻传播的学科建设。
于是2021年,由谢宗贵院长、张梅副院长分别带队,学院的老师们前往全国各个有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调研。宋美杰与谢宗贵院长、谭雪芳老师一队,主要负责调研东南沿海地区,他们前往广州大学、深圳大学和暨南大学,考察这些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和专业建设方向。
谢宗贵院长一行前往广州大学调研
(左一为宋美杰)
谢宗贵院长一行前往深圳大学调研
(右一为宋美杰)
调研回来后,连水兴教授牵头,根据调研收集的大量素材和数据,拟定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莫莉、宋美杰两位老师一同参与了专业的教学大纲设置。但同时,新的困难也接踵而至。
网络与新媒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有其核心主干课程,设立新专业,就意味着学院有一部分老师要大量备新课,对老师教学的转变和挑战都非常大。例如叶凤琴、黄果、张培枫、曾莹等几位老师之前负责的广告学专业课,全部要根据新专业进行调整和变更,这给她们增加了极大的备课和教学压力。
宋美杰坦言自己和学院的各位老师们对广告学专业很有感情,但为了学院在学科建设上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大家都做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和努力。“一门课程持续打磨优化了那么多年,突然要调整成其他课程,老师们付出的辛苦和个人层面的牺牲可想而知,非常值得我们敬佩。”
高强度付出方有高回报
传播学院在服务社会需求和打造学科特色方面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作为福建省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单位,传播学院与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联合共建了福建省网络舆情研究基地,不仅为学院师生提供了新闻舆论工作的实践平台,更汇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等学院的优质师生资源,为提升福建文化影响力、展现福建新形象提供有效助力。
部校共建机制也是推进学界业界交流合作的典型案例。宋美杰表示,许多老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基于部校共建的机制,传播学院每年都会选派1—2名老师前往福建日报社、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等省内的主要新闻媒体单位挂职交流。“当时我去了福建日报的总编室,在了解业界媒体的运作机制之后,我在指导学生时也有更多的底气。”宋美杰如是说。除了前往省内媒体单位挂职交流,她与张梅、吴鼎铭等老师,还在福建省记协所属的新闻评议小组参加新闻评议工作,对福建省的新闻报道进行监督和评价。
省属高校应当拥有明确的学科特色和发展优势,宋美杰认为,传播学院在全国同类型的新闻院校中,对台传播是重要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我们要抓住对台传播的福建区域优势,推动闽台融合发展,这是我们学院学科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基于这样的认识,学院汇聚涉台研究的师资力量,与福建省台办和平潭融媒体中心等单位合作成立了两岸融合发展和国际传播研究智库,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的同时,擦亮了传播学院的智库品牌。
宋美杰主持两岸融合发展海峡影视季活动
(左一为宋美杰)
一篇篇文章、一项项报告、一次次合作,离不开传播学院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我觉得我们传播学院的老师,其实都是抱着这种‘爱拼敢赢’的精神去做的。”宋美杰笑着说。
今年10月19日,传播学院承办了2024年度全国师范院校新闻传播专业联盟年会暨“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期刊主编研讨会,宋美杰带着几位新入职的老师和学院的研究生团队,从前期策划、专家邀请到会务接待,全身心投入会议筹办各项工作中。宋美杰表示,办会不仅是“干活”,更是“练兵”。“可以充分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在办会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时也去多接触其他院校的资源。”正是一代代传院人接续努力,“拼”来了新发展,“赢”来了新成就。
学院青年教师组织会务活动
(右二为宋美杰)
结语
宋美杰总说,自己是一个不善于说“故事”的人。她的讲述中很少提到自己,主语总是“我们”“学院”“大家”。回顾学院的发展历程,她表示,学院的任何发展和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前辈们长久的积淀让我们走到了今天”。她眼中的传播学院是一株向日葵,永远向阳、永远朝气蓬勃,每一颗种子都紧密团结,每一次播种都收获满满。
|传播学院20周年院庆工作组出品|
策划:郑文灿 谢宗贵
采访:欧阳丹娜
撰稿:薛之睿
拍摄:魏卓成 刘国华
剪辑:刘国华
视觉:缪诗洁 林政赫
编辑:傅心悦
指导老师:欧阳丹娜 施蕾 魏倩怡
初审:薛之睿 魏卓成 刘国华 缪诗洁 林政赫
复审:林欣莹 钟莹 傅心悦
终审:魏倩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