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一 | 寒衣节

民生   2024-11-01 16:04   青海  

 寒 
 衣 
 节 
十月初一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这一天,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敬意,其中最具特色的习俗便是“送寒衣”。在这个渐入寒冬的时刻,让我们一起走进寒衣节,了解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历史沿革
周代

相传寒衣节起源于周代,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节日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间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寒衣节标志着严冬的到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节
寄相思

北宋

北宋时期,寒衣节的习俗主要有两个方面:授衣烧衣。所谓授衣,即皇帝向文武官员赏赐棉衣,以示关怀。

吕希哲的《岁时杂记》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烧衣即为逝者备好御寒的衣物,拿到坟前烧掉。


南宋

南宋时期,民间开始兴起在十月朔日扫墓,并焚烧衣物。《析津志辑佚·岁纪》:“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


明代

到了明代,送寒衣的习俗进一步发展,寒衣也更加丰富多彩。人们不仅会为逝去的亲人准备衣物,还会在衣物上写上故人的名字和辈分。此外,送寒衣时还有一定的规矩,如亡故较久者的寒衣用五色纸剪成,新亡者的寒衣则需用白纸裁剪。



清代

清代的寒衣节基本上沿用了明代的旧俗,但在规模和所送物品上却更为讲究。人们不仅会送衣物,还会送钞票等物品,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和敬意。



节日习俗
送寒衣

送寒衣是寒衣节最为核心的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准备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或冥币,剪成衣物形状,在坟前或家中的祖先牌位前焚烧,以此象征为逝去的亲人送去御寒的衣物。

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傍晚到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意为救济些无人祭祀的绝户摹嚷,以免送给亲人的寒衣等物被他们抢去。这一习俗既体现了对逝去亲人的关爱,也寄托了生者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寒衣节
寄相思
祭祀

除了送寒衣外,人们还会在寒衣节这一天举行各种祭祀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上坟扫墓、烧香点烛、祭拜祖先等。

在山东地区,人们会在寒衣节这天将自己秋收的物品为死去的亲人供上,向祖先报告一年的丰收成果。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其他习俗

中国一些地方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

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节日意义

寒衣节作为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承载了中国人对祖先的敬仰思念缅怀之情,更是一个回顾历史传承文化缅怀先辈珍惜生活珍视亲情的日子。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铭记先人的恩情和教诲,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关爱身边的人,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十月一

寒衣节

愿我们所爱之人

天冷心暖

勿忘添衣

温暖如昔

也愿我们都能不负爱与情意


END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互助虹桥信息网
找信息 看虹桥 做广告 找虹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