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马晓媛 颜之宏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半月谈”(ID:banyuetan-weixin),原文首发于2024年12月3日,原标题为《“无陪护”病房,推广难不难》。
1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病区 马晓媛 摄
2
——护理员队伍是否可承接。“无陪护”病房所需的医疗护理员,已被列入我国职业分类大典,但目前这一群体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需求。福建省卫健委发布的一份针对护理员的调研报告显示,福建在岗的医疗护理员平均年龄为5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占比为93.3%,学历低、年龄大等因素制约着行业整体技术能力的提升。
泰心康护山西分公司相关负责人闫晓刚说,与需求激增相比,愿意做护理员的人甚至有减少的趋势。“目前护理员的主体仍然是‘4050’人员,年轻一代多嫌护理员挣得少、干活脏、不体面,这些年招工一年比一年难。”
——服务质量是否能保障。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无陪护”护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有患者表示满意,也有院方坦言针对护理员的投诉较多。有医院管理人士表示,目前对于“无陪护”病房管理模式不同,服务质量也没有统一标准;一些医院无力管理或不知道怎么管理护理员,又对第三方公司缺乏约束手段。此外,由于家属对医疗过程参与少,一旦发生意外,还容易发生医疗纠纷。
——成本分担机制是否可持续。多位受访者表示,“无陪护”病房的费用由谁来负担,是这项服务能否持续和推广的关键。一些医院与第三方陪护公司签署入驻协议,陪护费由患者直接支付给公司。一些医院则是向第三方公司购买服务,再向患者收取费用。福建一医院就曾因“无陪护”项目投入大,一度亏损800多万元,目前仍是“收支紧平衡”。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地确定的“小组式”陪护费少则每天五六十元,多则每天一两百元,只有少数地区将部分陪护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对于经济不宽裕的家庭来说,这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考虑到当前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国家医保局近日明确,现阶段“免陪照护服务”仅适用于特级、Ⅰ级护理患者,且暂不纳入医保。
3
首先要加强护理员队伍建设。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护理部主任张颖惠表示,护理员是开展“无陪护”服务的主要力量,应当加强护理员队伍建设,推动其更加规范化、专业化。有陪护公司负责人建议,不断完善护理员的薪酬待遇,强化护理员职业价值的激励导向,让更多人愿意从事这一工作。
一位护士在病房照护患者 赵启瑞 摄
其次要强化质量管控,完善陪护标准。不论采取何种管理方式,陪护服务质量始终是根本。业内人士建议有关部门组织相关行业协会,尽快制订更加细化的陪护服务行业标准。要完善对护理员队伍的管理监督机制,避免出现虚假服务、敷衍服务等乱象,真正保障患者权益。
最后要持续探索完善“无陪护”费用分担机制。要建立合理的分担机制,既要保障护理员的合理收入,又要让患者能负担,还要让医院和第三方公司能维持运营。各地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探索。
此外,推行“无陪护”病房还要注意尊重患者和家属意愿。照护生病亲人是亲情或孝道的体现,加之部分家庭会有经济压力方面的考虑,因此推行“无陪护”病房还需遵循自愿原则,不宜成为所有患者的“必选项”。
欢迎关注瞭望智库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