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石头给上博的胡可敏又捐了,这次是美国

文摘   文化   2024-03-08 08:58   陕西  
美国国家植物园盆景与盆栽博物馆中国展区入口
2022年10月,在美国国家植物园盆景与盆栽博物馆 (the National Bonsai & Penjing Museum at the U.S. National Arboretum)有一个中国供石展,值得注意的是其展品均来自胡可敏女士的112件供石捐赠。这是继胡可敏2018年将70余件精选藏石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上博在2020年举办“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之后,又一重要的赏石捐赠。无疑将继续在海外推动人们对供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欣赏。
胡可敏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1982年起旅居美国。其父胡兆康曾是沪上知名的收藏家,1994年将珍藏的76件供石捐赠给上海南翔古猗园。胡可敏受父亲影响开始供石的收藏与研究,在美国已出版多部赏石书籍,对赏石、藏石在美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胡可敏在父亲胡兆康肖像前

The Spirit of Gongshi: Chinese Scholar’s Rocks, 1998.

Scholars’ Rocks in Ancient China:The Suyuan Stone Catalogue, 2002.

Modern Chinese Scholars’ Rocks: A Guide for Collectors, 2006.

The Romance of Scholars’ Stones: Adventures in Appreciation, 2011.

Spirit Stones: The Ancient Art of the Scholar’s Rock, 2014.

胡可敏认为,中国古今玩石的趣味大不相同。以前把石头叫供石,现在叫奇石、观赏石,因为在过去人们欣赏石头并非只是出于好看,有些甚至是精神层面的,比如米芾拜石,其中不乏对自然造化的崇敬之情。现在的玩石群体多了,不限于过去所谓的文人群体,对于一些新入门者,可能看的只是外观或是追求象形,并没有太深层的赏玩趣味和境界。

 气壮山河,八音石

顽石挺立,灵璧石
如果单从观赏而论,胡可敏认为中国的石头不一定是最优秀的,比如日本就有很好的景观石,有不少山形都极其出色,而中国好多山形都是动过手的。中国石头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其丰厚的历史积淀,以及当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这是我们应该注重和挖掘的。

花中君子,菊花石

分久必合,英石
比如,中国历朝历代的玩石历史中,胡可敏特别推崇宋代的风尚。宋朝玩石人数虽比不上明代,但收藏水平较高,特别是米芾提出了“瘦、皱、漏、透”四大标准,而这四个字在对其它艺术门类的形容中是没有的。再就是苏轼提出的“石文而丑”的概念,为什么会用“丑”来形容它呢?胡可敏认为“丑”其实就是超出人们的想象,是一种大巧若拙的状态。这种东方人的审美哲学,西方人大概是很难理解的。
上古建筑,武陵石
胡可敏在国外每两年会办一次中国赏石学习班,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该班大都由教授和医生等文化群体组成,分别来自于美、加、德、法、西等国。
碧山藏翠,孔雀石
石头奇绝的天然之美,对很多人都是有着极强感染力的,特别是文人群体,即使他们所处的阶层不同,有富有贫。
花王,牡丹石
威尼斯一座艺术馆的馆长曾问胡可敏:为什么中国瓷器在海外大量散播,石头却相对很少呢。胡可敏认为这是由于石头乃中国文人个人喜好之物,他们从石农手里购得,每一块都是自然天成、独一无二的,随后配上底座,就成了一件属于自己的玩物。这些石头,是天造地设而出,无法批量生产,自然也就无法大量流传至海外,只有个别喜好之人才会带到国外去。
祥云石,昆石
正因为石头是天然的、独特的,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想象。石有千相,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可以洞见出不同的美学意境石头的美跟观赏者自身的灵气有关,所以玩石之“灵性”主要是藏石者应当具备的审美眼光,善于发现赏石具象或抽象的美学特点以及文化内涵,也就是把形式和内容相统一。
·END·

国石文化出品

玩石迷
悟石德而养性,通石理而修身。关注我,和对的人玩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