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安大先后“出手”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离不开“人”,人才可以看做是串起这个链条最灵活的“线”。
11月25日,安徽大学成立省内首个智能学部。什么是智能学部?它的成立有什么样的意义?
“‘学部’是超越学院层次的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的一种开放式跨学科组织。”安徽大学校长孙长银介绍,智能学部着眼人工智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紧迫需求,立足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优势,整合学校人工智能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互联网学院等教学与科研机构学科属性相近及具有交叉融合潜力的相关学科组成。
建设这样一个学部,非一日之功。安徽大学在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研究起步较早。
早在1958年12月,安大就自行设计制造了一台拉普拉斯方程模拟计算机,并成功应用在磨子潭水库大坝。
上世纪80年代,安大教授张玲与清华大学院士张钹共同提出人工智能原创性理论“商空间理论”。
2020年底,安大对接安徽十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调整组建人工智能学院。
有了学部,也就更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孙长银表示,学部的成立能更好的统筹智能学科领域的资源,构建学术共同体,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支撑,助力安徽“三地一区”建设和区域产业创新升级。
无独有偶。今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人形机器人研究院,研究院的成立不仅是要在材料传感、小脑(运动控制)以及大脑(具身智能)等方向争取技术突破,还将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和普及。
高校院所是汇聚人才的宝库。两所高校都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发力建设,以部、院集聚人才 ,加速产学研合作,让科技成果更快走进现实场景。
适配性布局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是具身智能。
安大自主无人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晓也有类似的观点,在她看来,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现阶段,必然出现的一个趋势。
“具身智能,强调机器人或者是机器通过跟物理环境的交互,在执行实际任务的过程中衍生出来新的行为智能。”王晓介绍,具身智能是和离身智能相对的概念,离身智能比较典型的代表是大模型。
简单来说,具身智能就是给能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AI“头脑”,加上一个“身体”,而这个“身体”可以是各种形态,比如机械臂、汽车、人形机器人等。
在发展具身智能方面,安徽正在积淀优势资源。
算力是人工智能的底座,今年9月,安徽智能算力超过1.4万P,并建成国内首个支撑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的万卡国产算力平台“飞星一号”。大模型领域,讯飞星火4.0 Turbo在七大能力上全面超过GPT-4 Turbo,数学能力、代码能力超过GPT-4o,综合性能领跑全国,并已与人形机器人开展适配。
同时,安徽在机器人领域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拥有以井松智能、赛摩雄鹰等系统集成企业为引领,埃夫特、欣奕华等整机企业为支撑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有科大讯飞教育机器人、三联护理机器人、赛为特种机器人等。
“智能学部成立的前夕,学校揭牌成立具身智能研究院,研究院是学部具体落实和运营的实体。”王晓告诉记者,研究院成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支撑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车辆、无人机等设备的研发,让它们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物理环境,同时,也期望能在这个平台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技术理论。
“技术是向善的”
发展具身智能,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它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王晓介绍,具身智能在一些人类身体难以适应的工作场景中有着重要作用,比如矿山、深海探测、深空探测等。智能机器进入这类环境中,一方面可以做感知探测,另一方面可以挖掘新物质,反向支撑产业发展。此外,像低空经济、未来工厂等智能化场景都需要具身智能的机器和设备做进一步支撑。
有了场景,人工智能才能更好的落地应用。在场景方面,安徽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全域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建设,会同地市和行业部门释放场景机会近300项,讯飞晓医、AI心理伙伴、“玄视”电力等垂域应用相继落地,在教育、医疗、工业、科学研究等领域形成一批场景示范。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典型代表之一,前不久,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先后发布了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启江一号”和“启江二号”。
在该中心公布的宣传片中,工作人员向机器人发出指令。“小江,在一盘果篮中挑选热量最低的水果、维生素C含量最高的水果送过来。”随后,“启江一号”灵巧地抓取物品,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未来,这种人形机器人可以服务于工业生产和养老服务场景,相当于有了一个“机器工人”和“机器家政保姆”。
可以想象,那些曾经只在科幻作品中出现的机器人,正在陆续叩开现实世界的大门。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技术是向善的,它的出现让人们生活更加高效、便捷。”王晓说。
不过,在他看来,越是对技术持乐观态度的时候,越要保持警惕,防范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没有任何一场一劳永逸的进步。甚至有时候,进步与挑战会螺旋上升,具身人工智能自然也是这样。
但这并不足以阻止人们拥抱变革、投身变革。
往期回顾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