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书本,怎样办一场“言传身教”的农业培训?

企业   2024-11-23 20:42   安徽  

农民需要怎样的农业培训?在全国各地从事过近20年乡村工作的老六(黄国良)有话说。


在他看来,想要了解农业培训,首先要回答农民需要怎样的知识体系。农学出身的他却认为,目前学校的科学体系,并不一定适用于农民和乡村问题。而“言传身教”则是农民传承知识的另一套体系,却往往被忽略。


为了实践“言传身教”的方式,老六已经做过许多尝试。此前,他和搭档,高级农技师罗立双曾在广西合作开展过多次生态农业培训,积累了一批生态农友学员。


在陪伴广西生态农友走过多年之后,老六对他们有怎样的观察?对投身于生态农业的新农友又有什么建议?


本文由“食日谈”播客内容整理而成,略有删减。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点击下图收听本期播客音频。

- 扫码收听 -

食通社也将于今年12月2-4日,邀请老六和罗立双老师,以及两位生态农友“小老师”,在广州郊区举办一场为期3天的 “生态农业在地系统共建共学营”。本周日11月24日报名和奖学金申请截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海报查看详情。


1

两套知识体系的对话


自从生态农业的各种流派及理念引入中国,我们曾经做过很多农业培训,试图教会农民如何用一套方法来种地,但是发现这些培训并不容易在当地落地生根。


究其原因之一,乡土社会的经验传承和现代的知识传承是两套系统。现代的知识是通过文字传递的,落在书本上。而在乡土社会中,知识不一定通过文字传递,而是更多通过言传身教来传承。虽然当下的现代知识系统是一套很成熟的专业体系,但它还是无法完全回应乡土社会的真实问题。


不通过文字传递的乡土经验与智慧,可以通过非文字系统传递,很完整地传递下来。为什么现在一些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的乡土智慧更多?就是因为非文字系统的运作受文字系统的影响较少。但是当这套传承系统的现实生活基础消失后,再去谈文化保育,或者想要重新唤醒传统是很困难的。


现代科学体系背后的逻辑是专业化,而且越分越细,学什么专业就干什么工作,是为了培养” 螺丝钉”,而不是培养人。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视频,一位硕士研究生说他的师兄在实验室里,没有办法把土地里的所有微生物做好分类,所以就会质疑农民自制的菌肥是否合理。可见在这套系统培养出来的思维是非常单一的。而生态农业需要综合性的知识,在农业里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是没办法用特定数据去描述的。


但这并不是说不需要文字系统了,而是去尝试寻找将两套系统打通的通道。


所以我们后来调整做生态农业的培训的思路,就是想试试看,通过“言传身教”把经验积累下来,走另外一条路,从一小群人里孵化一套传承的系统。先把这一步做好,再慢慢考虑如何把地方经验和文字相结合。


老六和搭档罗立双在培训中尽量把授课和实践联系在一起,力求让参与的农友都能学得会用得上。


2

生态农业和常规农业


办培训的时候,很多参加学习的农友原来都是做常规种植的,使用农药化肥种植果树。刚开始他们也觉得很奇怪,居然讲的不是用农药化肥,也没有讲修剪技术。但他们也跟着学习下来了,有一部分农友也成功转型。


一方面,我们讲农药、化肥、除草剂的替代方法。不光是替代方法,还要学会如何离开这些化学品来思考。另一方面,我们还想给他们传递生态农业“适地适种”的原则。很多农友为什么做了那么多无用功?就是因为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选择的作物不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那便需要投入很多外力(比如农药、化肥)去协助它。当大家接受了这些观点,接下来,我们再跟农友讲保护地方品种,农友就很容易接受。


推进农友的保种育种工作,在广西建立农友之间的交流网络,也是老六之前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


所有这些都需要让农民信服你,让他觉得老师讲的东西是可靠的,而且自己可以去做的,他才有可能听得见下一句话。最后,才想要通过培训去达到“想法跳一跳”的效果,


当然,培训结束之后,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把生态农业做下去,还存在现实困难。首先就是生态农业的市场问题。


生态农产品应该卖多少钱?受众是哪些群体?在印象中,很多朋友认为生态农产品应该是成本高、价格高的,这是比较主流的观念。现在一提生态农产品,大家就在谈城市居民的消费力。


但如果方法用对的话,生态农业成本是可控的,价格也是有竞争力的。比如广西有些农友尝试在本地县城售卖自己的产品,不一定要卖到大城市,或者卖得很贵,价格只比同类产品高一点,但在当地也是有竞争优势的。


就像我的搭档罗立双说的:我们选择生态农业,是因为它是更有优势的生产方式。


作为资深的一线农业工作者、备受农友信赖的导师和朋友,老六的搭档罗立双曾也参与食日谈节目的录制,分享他对于当前农业和农民的看法。点击链接阅读文字整理稿《多讲原理,少谈农法:农民需要怎样的培训?》


我自己刚做生态农业的时候,有很强的使命感,认为这就是农业的出路。这些年与农友聊天会发现,他们也有很深的执念。但现在我觉得,这种执念太强并不好。生态农业跟常规农业之间不应该是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关系。农业背后的原理是相通的,不管是生态农业还是常规农业,都需要关注土壤的情况、生物的性状以及病虫害发生的机制条件等。这是从事两种农业路径的农民都需要去学习的,而不是仅仅一句,“我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其他的都不管。


农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劳动力投入,更需要人去学习、思考、思辨,慢慢积累。


很多人遇到问题后,不做深入地思考。比如上课学习技术,讲了做堆肥、做酵素,那么自己就回去照着做。至于为什么做堆肥、做酵素?什么时候用?有些农友其实没有更多的思考,只是为了做而做,并没有去消化里面的原理,也没有思考自己的状态——作物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土壤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我需要在这几年的生产中达到一个怎样的平衡状态?


因此,我们之前的培训想给农友传递一个观念:来参加学习,是为了自主地取得农业技术上的突破,不只是听了课回去照做就行,而是需要回到自己的农场再观察、思考,继续学习。


农友在培训中分享。“教学相长”一直是老六举办的农友培训的特色,导师和农友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3

新一代农民:

身心都能返乡吗?


今年年初,食通社和我一起发布“生态农业培训摸底调研”,访谈了很多农友,也与一些伙伴做了电话沟通。最初是想了解技术需求,也后来有一些其他的发现。


我们发现,进入生态农业的新一辈人,其实还没有想好为什么要做生态农业。为什么要做农业?做好了当农民的准备了没有?如果把农场当作企业去运营,当成创业项目,而未结合起生活、生产的需求,进入者就会遇到身心割裂的一种状态。


“新农人”返乡做农业的时候,自己有没有明确的定位和规划?还是时刻准备着离开农业,换一个行业赚钱。换句话说:身体是“返乡”了,但心有没有回去?这种状态是很微妙的,潜意识中的想法会影响我们的决定。


如果心回去了,对农业的价值衡量就会不一样。有些农友的目标很清晰,比如在小县城周边或村里种地,一年有4万的盈余就可以了。为了这个目标去规划生产,考虑农场计划种什么品种、种多少,他就不会有太大压力。


如果心没有回去,那么你对自己未来的想象还是以一种“功成名就”的状态。曾经有人对我说,希望自己一个月挣8000 块钱,并且在指望农场里种半亩地就能获得这8000块。你用资本的逻辑来给自己定价,然后就必须用资本的逻辑去完成农场的生产规划,但土地不一定能满足你的收益期望。


2012 年,我在重庆做打平伙社区食堂的时候,就与合作的农户就谈过:生态农业是一种生活化的生产,而不是工厂化的生产。在农场里,需要多少钱?能挣多少钱?在此基础上规划生产,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安排。


四川的唐亮(左图左一),广西的韦光海(右图)都是老六眼中规划清晰,生活状态也较好的返乡青年。唐亮今年在食通社的分享请看《返乡12年,初代留守儿童用一座生态农场重聚一个家|食日谈Vol.32》


新农人现在也面临着“新三座大山”:养老、育儿、医疗。但农业和农村的问题从来就不是只在农业农村里面可以解决,把这些压力只压到农民的头上是很不公平的。指望生态农业能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其实就把压力转嫁到了生产上,那生产也会变成负担。


未来乡村的发展是往前走还是往后走?我不是经济学家,也没有办法去预判。


今年夏天我也去了浙江、上海,看到了和广西完全不一样的乡村;广西也有新村民或创客加入村庄的苗头。这些新趋势都是有可能的,但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发展。城里的人想换一个生活的轨迹,但在农村里不会种地,这时候村庄就会出现新的需求,出现新的合作空间,村庄的活力就有可能重新被激发。


我们现在去探索生态农业,不应该只是讨论技术,而是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关于个人的、家庭的、社会层面的思考。虽然大多数农友目前还在解决生存方面的需求,但这并不耽误我们想得更远,把火种埋下去。


现在那些对自身定位清晰的生态小农都活得很好,证明这条路是走得通的,而且他们也开始考虑如何一步一步吸引更多的人来到乡村,走上生态农业的道路。


我常跟以前的同事说,我们的工作是做在未来的,即使现在看不到什么成效。就像过去我们和别人谈老品种保护,人家好像没什么概念,但未来这些问题会变得更加重要,埋下的这些种子在 20 年或 30 年以后就可能生根发芽。


- 这是食通社第 659 篇原创 -



食通社

作者

老六

本名黄国良,广西合浦人,2005年开始从事乡建工作,先后参与创建晏阳初乡建学院生态农业工作室、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重庆国仁打平伙社区食堂和南宁都市农墟,创办广西国仁农村扶贫与发展中心,并发起广西地方品种在地保护平台。目前主要扎根广西,以自由身份参与生态农业相关工作。

整理:陈慧英

编辑:王昊

版式:明林


  扫码打赏,支持原创知食  


点击图片,阅读相关文章


点击关键词,进入更多文章合集

种子农技政策发酵营养水果渔业外卖活动招聘菜市场畜牧业食日谈分享会读书会丰年庆小农故事气候变化乡村发展合作经济都市农耕食品安全生物多样性疫情与食物虚假解决方案生态农业实习计划


北京河北上海广东广西云南河南四川江西新疆陕西香港重庆浙江江苏贵州台湾内蒙古菲律宾加拿大俄罗斯墨西哥意大利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泰国瑞典日本



「点赞」「转发」「在看」「留言」

扩散美味知食 

食通社Foodthink
一个关于可持续食物的知识和信息平台,集结国内外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传播和倡导更加可持续的农业和食物系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