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7位年轻的书法博士,曹宝麟、黄惇等热情表达“批评之爱”!
文化
2024-10-27 21:29
河南
“首届新时代艺术学(书法)博士学术交流与展览系列活动”举办期间,10月19日晚,“批评之爱”博士专场在张海书法艺术馆四楼会议室举行。“批评之爱”是书法界的一个品牌,由当代书法篆刻院发起、河南省张海书法发展基金会倾力支持。截至2019年10月,这个活动做了十回,反响良好。时隔数年,再次重启。本次活动从全国书法博士群体中遴选出7位优秀代表,邀请中国书协副主席兼教育委员会主任潘善助先生担任学术主持,5位知名专家、博导对他们的创作理念与审美追求进行评析与探讨。马升龙:广东肇庆学院教师、蒙古国立文化艺术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奕彤: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京都大学文学部访问研究员博士研究生马升龙首先分享了他在草书创作方面的一些感悟,表达了更偏向于拙朴的审美倾向。孟庆星教授在点评时强调心态放松和技法熟练对艺术创作的关键作用。技法熟练有助于艺术家更有效地控制创作,特别在细节处理和注意力分配上。有效注意力分配提升作品质量,而对速度的适当控制则需根据不同创作阶段灵活调整。激情与放松心态在草书创作中尤为关键,能激发灵感。他指出,“心闲”和“激情”不是矛盾的概念,对马升龙“集中火力寻求突破”的创作模式表示肯定,同时提出“要将底盘打的更宽一些”的建议。
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杜立在发言中阐释其“篆隶为基,书贵于通”的书写理念。她以正体为主要学习对象,篆书融合金文、汉篆,隶书汉隶融入简帛,楷书以颜体为主。李彤教授在点评中表示,作品是对书法认识的体现,对创作有一定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并且学养的建立对于书法博士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融合”的理念还需要讨论,“欲变应知如何变”仍值得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奕彤,她历经暨南大学本硕七年的学习,后又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深造,书法风格深受地域影响。她梳理了从文本命题创作到受黄庭坚、苏轼影响的行书作品,以及博士学习期间,通过双钩练习与古今对比的结合,尝试前秦《广武将军碑》与西周《兮甲盘》风格创作,展现个人艺术探索。虞晓勇教授建议作者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首先要回归书法经典,反对同质化。其次要有自己的定位,并加深对帖学一路的研习,能够高效地解决现阶段的困惑。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河北大学教师袁文甲分享了学术与艺术创作历程,从侧重书写到后期转向理论研究,展示了在艺术领域中的多元尝试和挑战。特别提到了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尤其是对秦文印、陶文印的偏好,并在创作中探索行书线条和篆书笔触的结合。黄惇教授认为可以不必过于追求碑帖杂糅,传统与个人创新需要寻求一个平衡点,他肯定了“书法篆刻不分家”的观点和整体艺术感受,另外可以多关注书写材料的选择,以期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中国美术学院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师高帅博士的大篆作品尝试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风格创新,形式上也借鉴了这一时期带有“亚”字形族徽标识的特征。其隶书作品尝试落款与正文墨色对比。楷书创作追求“圆融古雅”之趣,以东魏、北齐时期横画宽结的墓志作为取法方向。李彤教授他认为其每一幅作品的独特理念有待考虑。章法和字形虽有想法,但是风格未得到确立。一直过分强调个性和创新,是时代的偏见,也应考虑到艺术在社会上的认可,平衡好个性与社会接受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颉江泊在参与展览中认识到对书法理解的误区,因此回到校园,由非科班转攻书法专业,先后考入郑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学习书法。他认为秦汉简牍自然率性的精神实质比它的书写语言更为重要,因此在艺术表达上转向了对作品精神实质的追求。曹宝麟教授认为处于风格探索时期的作品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章法和字形结构不太和谐得体;二是未从临帖、入古寻求突破;三是作品内容的常识性问题需要厘清,对古代文献的内容含义需进一步考究。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鞠云停回忆了二十载本硕博求学路,理论研究方向聚焦在书法教育。楷书求稳,行草书求变,篆书创作主要取法清代小篆,但是还未确定自身的学习方向,作品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孟庆星教授指出,小篆想要进一步提升需要追求更加干净的线条和气质,行草书的创作呈现“浅熟”的状态,仍显学生气,总是以一种简单的用笔进行书写表达,总体较平,应往经典深处挖掘。作品点评结束后,专家们进行了追问点评。对书法作品形式、文字错误、书法材料等问题做了深入讨论。七位博士作者的作品都各有特色、各有专攻,五位专家的莅会就书法批评存在的价值这一角度,与七位博士作者展开学术探讨。专家指出,作品的形式与内容都应重视,正是基于对七位参评博士作者的充分尊重与期待,才会对他们的作品进行高标准的苛求。在座的专家学者、博士、观众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品评活动开始之前,当代书法篆刻院张建才院长简单介绍了活动背景与筹备情况。最后,主持人潘善助副主席对本场品评会进行了总结,博士书家应与社会书家拉开差距,应梳理清晰的学理来指导个人的书学实践,找到内心的审美追求,保持新锐的探索精神。李彤教授补充,高校不应被动跟随展赛风潮,而应引导时风,不能成为流行书风的推手。我们倡导健康的批评,我们需要引导书坛风尚的批评。批评,是一种爱护。书法批评的首要任务,是说真话和求真理,也许真话并不悦耳,真理时见尖刻,但这也恰好是“批评之爱”活动的意义所在,“批评之爱”旨在向人们宣示这些参评作品哪些是好的,哪些有瑕疵,好在何处,瑕疵又在何处,通过“书法批评”这一途径来推动当代书坛的进步,最后将导向书法未来该如何发展。“批评之爱”活动旨在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书法批评氛围,打造一个当代书法批评的“学术品牌”,我们这个时代同样也不缺乏挚爱书法的品读者,但基于受审美观的局限,很多书法读者常常在做解读时会出现偏差。这些书坛实况,需要健康书法批评的介入来推进书法创作与审美走向正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