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S公益慈善领军人才研修班将通过匠人精神(Mastering)、人文素养(Philosophy)和科学品格(Science)三方面开展书院式全人教育,致力于挖掘具有“仁者爱人之性情、公益天下之胸怀、脚踏实地之坚韧、服务群伦之才干、历史担当之勇气”的人道主义行动者,培养能够系统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社会创变者。
在一年半的学制里,除十二门核心课程外,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6个月内完成基于理想、事业、生命等方向的行动研究作品。
本文主要介绍广州公益慈善书院的行动研究、过往学人的行动研究作品及部分导师。
行动研究是什么?
行动研究是广州公益慈善书院MPS教育非常推崇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能有效促进公益慈善行业实务工作者的领导力发展。基于书院的教育理念,每位学员都可以是自己实践的研究者。
正如台湾辅仁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原院长、心理系原主任夏林清教授所说,每个行动者在日常生活中都携带着隐含的知识,并且置身于特定历史脉络和复杂情境中。
在公益慈善行业,行动研究特别有价值。实务工作者在持续实施项目时,能有意识在实践中通过系统反思来持续优化实践,就能持续改善自己及组织的成效。
例如,通过观察自己在社区服务中的具体行动,系统收集资料,科学分析数据,实务工作者可以调整行动策略,以更有效地达到公益慈善目的。
在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古学斌看来,这个过程是实践和研究的融合,确保了行动的持续改进以及经验的提炼、积累和传递。
行动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它对行动者行动策略的关注,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行动研究中心杨静老师强调,其核心内容是研究行动者采取的行动策略是否有效,以及采用什么样的行动策略去促进目标达成和产生改变的效果。
因此,这种研究方式不仅关注行动本身,还注重行动背后的思考和策略调整,以达到更有效的社会创变。
值得强调的是,行动研究在公益慈善行业的有效开展和积累,有助于为整个行业贡献有温度的知识和有效的经验。
总之,行动研究是踏上知行合一征程的邀请,对于持续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实务工作者而言,它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种实现生命成长和突破,以及持续探索社会创变的意义学习和实践。
MPS学人行动研究作品节选
广州公益慈善书院MPS学人们大多是来自一线实务工作者,他们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人生经验、实践经验和公益慈善经验,通过MPS18个月的学习旅程,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与自己的生命经验进行持续地对话,并在对话的过程中产生人生和事业的洞察。
以下是四位学人的行动研究作品,承载着他们满满的生命和职业温度,它们被创作出来,被分享出来,是一份份促进公益慈善行业发展真诚又积极的力量。
【2.1】《城市隐者》
王连权
MPS2016级学员
现任广州市鼎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
《城市隐者》聚焦的是无家可归者群体,由王连权根据长期从事无家可归者救助服务一线的社工经历,创作而成。
这本书的特色在于,分别从无家可归者和社工志愿者不同视角来看待,来讲述,来定义城市无家可归这种现象。这要比相对抽象而间接化的学术分析,或者新闻报道,更可能真实地反映现象本身。
如书中所描述的,无家可归者并没有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长期、一贯在臭烘烘、肮脏不堪的环境中生活。
他们、她们中一些人也有自己对于生活的讲究,他们、她们甚至会在捡到一些别人不要的书籍后,如获至宝地保存下来,在寂静的夜晚一遍遍地趁着城市绚丽的夜灯色彩,在精神世界中寻求乐趣与满足。
【2.2】《震醒》
刘剑峰
MPS2018级学员
现任四川原点公益慈善中心法人代表、理事长
身边朋友称他为刘队,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普通人,通过自己的行动研究写下了14万字的励志之作(详见下图目录)。
他的故事,不是典型的心灵鸡汤,而是一个从卑微到内心强大的真实记录。刘队从未想过要成为一个作家,直到在北川的长期生活中,他逐渐萌生了记录自己所思所感的想法。
尽管对自己的写作能力缺乏信心,但在广州公益慈善书院的学习和朱老师的鼓励下,刘队开始相信即使是平凡人也能书写有价值的人生故事。
【2.3】《关于大学生志愿者的青年成长研究》
陈彩娇
MPS2020级学员
现任蓝信封助理总干事
她在行动研究中感悟到“我希望自己不仅是一线的行动者,还拥有如何在行动中思考的能力。保持初心、勇于实践、反思追问、创新迭代,这是我理解的行动研究精神。MPS整体学习输送我底蕴以公益为志业,行动研究实践启迪我明确期待以志愿者工作为实践的主载体。因此特别期待一边继续志愿者工作,一边以此为试验田去提升研究和思考能力,不断提升未来持续推进志愿者工作的能力底蕴,基于更大的志愿者平台或更深的志愿者议题”。
【2.4】《社会应急力量救灾协调机制建设的行动研究——从个人2008-2022年参与救灾的经历进行探讨》
王海波
MPS2021级学员
现任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
他在《中国慈善家》2023年度人物的获奖感言说到“从2008年到现在,一直有一个神秘的组织叫社会应急力量,他们来自民间,自掏腰包,甚至是把生命留在了救援现场。当我们一起代表国家参与土耳其地震中应急救援时,看到伊斯坦布尔的上空一直滚动播放着的中国救援队的画面,那一刻我流泪了。在此我要向全国近4000支义务的、自发的民间救援队以及背后支持他们的家人们致敬,中国社会应急救援力量需要大家支持。灾害无情,人间有爱。”
他的行动研究作品是基于2008年以来,亲身参与以及对社会应急力量发展历程的观察和反思而来,主要梳理了社会应急力量的“协同”脉络和联动机制,以及相关的政策如何促进社会应急力量的有序发展和参与。对于政府和社会应急力量之间关于“协调机制”的共识、制定和发展有积极的参考性。
MPS行动研究导师(部分)介绍
(按首字母拼音排序)
景燕春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海外华人、公益慈善、社会组织与社区发展等。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柯倩婷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任教和研究的领域是英语文学,性别研究,文化研究、跨艺术研究。参与发起社区戏剧教育、生命故事写作营等项目。
陆德泉
云南连心社区公益基金会和云南连心社区照顾中心专家。当前植根于云南,通过行动研究开发发展型社会工作模式,致力于开拓发展型社会工作、社会创新与社会事业等策略,应用于流动人口、少数民族农村扶贫与发展、留守与困境儿童服务、乡镇(街道)社工站、离乡进城-离城返乡人口循环流动、文化与生态保育、灾后社区重建、文化创新与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开发。
武洹宇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后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武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近现代文化史、文化遗产、公益慈善等,近年主要进行中国近代公益史的相关研究。曾担任中央电视台获奖纪录片《中国人丁龙》的学术顾问。
杨静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北京市朝阳区近邻社会服务中心理事长。
教授个案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验室、妇女社会工作、自我认识与成长小组等主要社会工作课程;研究方向为性别视角的妇女问题和妇女工作,以及农村工作,研究领域包括妇女参政、农转居新型社区工作、社会工作教育、行动研究等。
著有《政治理想与现实冲突——女领导干部生命故事研究》;编著《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等四部著作。在国家核心期刊以及其他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张和清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系主任、社会工作专业负责人。香港理工大学哲学博士。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倡导并践行日常生活化的城乡合作社会运动及行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为本整合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农村社会工作、灾害社会工作。
朱健刚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
研究方向:公益慈善与中国社会转型、NGO研究、社区发展等。主要著作:《国与家之间:关于上海邻里的民族志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行动的力量:对民间志愿组织的实践逻辑的个案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
2024MPS公益慈善领军人才研修班
正在火热招生中!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更多
关于我们
广州公益慈善书院是中国首家以公益慈善教育与文化研究为主旨的书院,由广州市慈善会、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原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三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
书院沉淀 20 年公益人才培育经验,依托国际学术网络,汇聚全国一流公益教师,开展公益人才教育。
猜你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