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基层治理,也把社区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经常有人说:以前居委会大妈几个人能解决小区的所有问题,现在一个社区二三十号人也办不了什么事。
工作中,面对居民们的不满与投诉,我时常陷入沉思:居民对社区工作不满意,究竟是因为什么?
以前是温饱的年代,家家户户都忙于生计,结构相对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较为统一;现在,社会发展迅速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对社区工作的期望与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少居民对社区工作产生不满情绪。
核心的问题在于居民的部分需求已超出了社区的职权范围。
一、社区职权与居民期望不匹配
社区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区工作者,既是居民生活的服务员,也是社区矛盾的调解员。其职权范围主要集中在基础信息、公共服务、协调邻里关系、组织文化活动等方面,对于一些超出其管理能力和资源范围的需求,居民们投诉服务不满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需求已超出了社区的职权范围。
居民对社区的需求广泛而复杂,从基本的物业服务、环境卫生、安全保障,到更高层次的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居民们希望社区能够解决小区停车难、物业管理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确实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但我们社区工作者并非万能,往往力不从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涉及到城市规划、物业管理法规等多个层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协同解决。这种供需不匹配,是导致居民不满的直接原因。
二、机制欠缺导致的矛盾深化
居民对社区职权范围的理解有限,加之实际遇到的琐事繁多,导致居民对社区产生极大的误解,认为所有问题都应由社区解决,解决不了就是不作为。
如今,社区治理体系在资源配置、权限划分上仍存在不足,社区往往缺乏专业的人、有效的资源和可调动的资金,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三、急需开辟和谐共生的新发展路径
1.明细权责划分与基层扶持:政府应明确细化社区和各职能部门的职权边界,同时给予基层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财政倾斜,鼓励社区开拓创新服务模式,共同提升服务效能。
2.构建多元为主体的共治格局:建立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各企业、各类党员居民等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通过合作共治,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鼓励居民成立自治组织,开展“圆桌会议”等方式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3.畅通沟通渠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社区APP、微信公众号等,搭建高效便捷的沟通平台,及时发布社区工作动态,收集居民意见,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定期召开居民大会,就社区重大事项进行公开讨论,增进理解信任。
4.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大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完善社区工作者的薪酬福利体系,拓宽晋升渠道,使基层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治理的新要求。
总之,面对居民需求与社区职权之间的不平衡,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一现象,以平缓的语言和务实的行动,努力化解矛盾,我们需要从制度、机制、文化和人文角度等多环节入手,促进居民需求与社区服务的有效衔接,通过构建更加开放、包容、高效的社区治理体系,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心中的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