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城两边是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幕。该展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内蒙古博物院联合主办,展出精选自内蒙古长城沿线的珍贵文物10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40件(套)。
内蒙古自治区历代长城分布图
以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等为代表的北方草原文明在此不断与中原文明碰撞融合,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
此次展览正是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农牧结合的早期形态、长城的修建与多民族交融、长城沿线多元文化的汇聚”三个部分,系统展示北方长城地带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交融的脉络, 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岩画
进入展厅,迎面而来的是长城四季美景。多媒体互动屏高悬屋顶,整个冷色调的大厅没有安置任何遮挡,一览无余的开阔视野让人慢慢从喧嚣中沉静下来。在民族风格的展陈设计下,连呼吸间都似乎悄然生出了草原的味道。
“展览不是展品的堆积,而应当是流动着具有生命力的。相较于传统分隔的展厅,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往往更加放松,思考也会更清晰深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陈列展览部副研究员张宁说。
作为策展人,张宁更注重在展陈与文物中展示个体与历史的关系,以增强观展人现场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因此内蒙古文物菁华展虽已成功展出多次,张宁仍琢磨着不同表现形式。
此次展览大胆打破传统展览的空间惯性,采用以长城城墙为灵感的设计,将展厅内部设计成多元、连续且相接交错的结构。观展时,人们仿佛置身于长城烽火台中,能够在一望无尽中穿越展台与展品。
“我们想通过人与长城城墙的结合,探讨关于故乡、时空、岁月与文化传承的理解。比如多媒体互动屏中有一轮月亮,在阴晴圆缺不断轮替变化着,象征着历史与时间就在此刻不断穿梭交汇。”张宁解释道,“当下社会更注重个性与特色,展览内容和表现形式、策划搭配都需要精心设计,此次展览的不同主题环节都是根据各自特色展开的,我们也尝试着打造更加随性的观展路线,以便观众在任意部分都能更快进入展陈情境。”
布展时,张宁还将部分文物也融入到城墙设计里,不经意就能发现的惊喜使观众在寻路和观展的过程中产生新鲜感与互动感。这种仿若探索迷宫一般的展陈设计,也激发了观众更浓厚的探索欲望。
本次展览是秦陵博物院继“西藏文物珍品展”“新疆丝路文物精品展”之后,举办的又一边疆文物展览。张宁表示希望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展陈方式,为观众带来更多新颖独特的参观体验。
灰陶蛇纹鬲·西周
人、兽纹铺首衔环青铜壶·春秋
“单于和亲”瓦当·西汉
王逆修墓志·唐
宋辽金西夏时期,虽然互相之间时有征伐,但是沟通和联系并没有淹没在狼烟之中,北方民族仿照中原王朝建制、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
元朝建立之后,中央政府采行汉法、实行行省制度,推行尊孔重儒、开科取士、畅行驿路、鼓励经贸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还对许多长城关隘险处加以修缮并设兵把守,有效促进民族融合与社会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的内蒙古地区,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开始推广,畜牧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和科技成就亮眼,各民族间交往频繁,东西方文化交流通畅,草原丝绸之路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汉白玉螭首·元
“富民县”铭铜钹·金
为保边境安全,明朝修筑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长城,并在沿线先后设置九个边镇,长城防御体系空前完备。随着蒙古各部统一,长城边关开启了定期互市贸易,为各民族和平交往交流奠定基础。
清朝推行与蒙古诸部会盟、联姻的政策,在北方地区实行盟旗制。至清末,晋陕冀豫等地大批民众来到长城地带从事农业生产,推动了长城区域各民族的融合发展。
内蒙古地区还是万里茶道的重要通道,中蒙俄之间茶叶贸易商道的开通兴旺,促进了草原地区城镇的兴起与多元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长城地带民族融合与社会变革。
鄂尔多斯右翼中旗札萨克银印·清
铃首青铜剑
兽纹青铜雕饰
小黑石沟遗址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遗址,代表了中国古代北方长城地带草原青铜文明的最高水平。青铜雕饰整体呈八字形,顶端饰两只兽,下端为两只镂空铃铛,铃内现仅存一颗石球。
带鞘青铜短剑
鸟形青铜带扣
西夏文书
“元贞元年大都路造”铜权
黑釉弦纹“葡萄酒瓶”
影青人物洗·元
内蒙古博物院
来源:文物陕西
责 编 | 王越美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