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辞职而对原同事产生的误会,终于澄清了

文化   2024-06-03 10:06   甘肃  


去年年底12月初,在公众号上,我写了一篇文章,讲述自己提交辞职报告之后,一位同事给我打电话说,他和他的爱人也想辞职,从此浪迹天涯。结果,我辞职了,他却没有辞职。

我是这样写的:

二月下旬,我提交辞职报告之后,在随时可以撤回的半个月犹豫期内,他突然在某个晚上主动打电话给我,说他也打算辞职了,他的爱人表示支持他,愿意和他一起辞职,一起浪迹天涯,做闲云野鹤。

我知道,他说的话,肯定是假的。我相信,他极其特殊的个人情况,足以让几乎所有人断定,在那个时候,他根本不可能有勇气和决心辞职告别体制。

我心里十分清楚,和暗暗巴望着我主动“跳海”好看笑话的多数人一样,他也想看笑话。但是,他比别人更进了一步:担心我突然反悔不辞职了,决定主动联系我,给我一个电话,用自己假辞职的消息,加固我真辞职的决心。

这篇文章推送之后,我把这个前同事的微信拉黑了。

文章的阅读竟然达到10万+。辞职之前工作的那所高校的很多同事,都读到了这篇文章,并且猜测或纷纷问我说的是谁。

我如实相告了。

几天之后,我把文章删除了。然后,就出国到泰国和柬埔寨旅居了两个月。

三月初,我回国之后,和几个前同事,在我家附近的一家餐馆吃饭喝酒聊天。席间,其中一位前同事帮助这位同事传话说,我的那篇文章可能误解他的意思了。

转述传话的大意是,当时他是看到我去意已决,而且已经提交报告了,几辆马车都拉不回头了,干脆就顺势说,自己也已经早就厌倦了这份工作,也想和爱人一起辞职出去游荡。他纯粹是希望,他的这番话,可以让我不必为前方的路途感到过于彷徨。既然已经辞职,就勇敢地拥抱明天吧。

这位同事的转述,我一听觉得,这种解释,在逻辑和常理上,似乎也说得通。

于是,我开始释怀了。

十天前的下午,我还在拉萨的时候,突然听到嘟嘟嘟的声音,收到一条短信。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发短信了。短信一般都是广告或宣传,所以,一开始,我没太注意。

几分钟之后,我点开一看,是这位同事发给我的。

在短信中,他说:“仲哥,微信被你删除了,我非常难过。无论如何,我都非常喜欢你这种直率的性格。”

在中国,有一句“鸡汤”在网络上被广为传播,并且非常受认可:“如果你被误会了,不用解释,保持沉默吧。

在我看来,没有比这句话更毒的鸡汤。它真不知道戕害了多少国人的认知和行为。相比之下,西方人提倡,有话一定要直说出来。

人与人之间,长期相处,偶尔产生误会是在所难免的。误会一旦发现,保持沉默不解释,才是对彼此关系和感情最大的伤害。

只要你是真的被误会,而且有足够的事实或逻辑澄清真相,那就一定要直接或间接地解释一下。

对方接受不接受,那是对方的事。主动解释本身,就传递了一种积极的态度。

坚决不解释,只会让彼此的误会永久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因为一个误会而慢慢衍生出更多误会,从而导致矛盾不断发酵恶化,直至不可收拾。

当然,主动解释的前提是自己真的被误会。如果自己明明有错,主动“解释”的时候,却死不认账,而且撒一堆严重违背常理和逻辑的谎言,这种“解释”还不如不要,因为它毫无诚意,甚至有可能让关系更加恶化。歉。

那一天,在拉萨的酒店,看到短信之后,我马上把这位同事的微信加了回来,并且表示,实在不好意思,去年年底的那一天,自己写的文章,实在太冲动了,言辞太激烈了,希望将来彼此还能一起散步、聊天、喝茶。

在我辞职之前,尽管同事之间难免存在各种隐性利益冲突,但是,这位同事和我一直处得不错。我们经常一起散步、聊天,一起到食堂吃饭。

如今,我已经离开那所高校,同事之间已经毫无利益冲突了,曾经和同事领导之间的恩恩怨怨,都已经逐渐淡化了。

再怎么说,那是我几十年人生中职场的最后一站。只要我一回头,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在那所高校教书的九年时光。


这江苏女人给我打赏近两万元,我却拉黑她,并骂她“坏逼”

叫虱
浙大毕业不工作博士,50岁辞大学教职;超越左右,独立思考;不婚不育,闲云野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