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高度评价大国工匠,多次强调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对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更高要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大国工匠郑志明的故事。
“以前刚毕业的时候,真的难以想象,我一个职高生竟然能成长为高级工程师,能成为柳州工匠、广西工匠,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2024年6月5日,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钳工、首席技能专家郑志明,到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宣讲。他的朴实亲切的话语和个人成长经历,吸引和打动了现场1000多名师生。
郑志明现场宣讲 来源: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扎根车间,练就看家本领
1977年,郑志明出生在广西柳州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小时候,村里大人们汗流浃背、勤劳致富的身影在郑志明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家人的引导下,郑志明对劳动充满热爱,也对技术充满好奇。怀着学门手艺、找个好工作的朴素想法,年轻的郑志明开始学习钳工技术。
在职高学习期间,学校安排了一位高级技师给郑志明当师傅。这位师傅经验丰富、技艺高超,很多其他人束手无策的维修难题,他都能处理得很好,深受大家的尊重和敬佩。这让郑志明感受到,只要有真才实学,哪怕是职高毕业,在最普通的岗位上也可以做出成绩,赢得人们的尊重。从此,他对钳工这个职业的认识有了很大改观,更加努力地学习各项技能。20岁那年,从职高毕业的郑志明进入了广西汽车集团。在工作中,他从来不怕脏、苦、累,从零件的拧紧到设备的操作,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磨砺自己,积累知识与经验。
工作中的郑志明 来源:新华社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与钢铁“对话”,郑志明的技艺越来越精湛。手工锉削零件平面,他可将尺寸误差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手工划线钻孔,他可将孔的位置误差控制在0.05毫米以内。这些看似微小的数值,却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
勇挑重任,破解制造难题
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多年,郑志明不仅将钳工技术练到出神入化,遇到问题,更是走在前面,敢于创新。
2017年,广西汽车集团所属车桥厂需要制造一条后桥壳自动化焊接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由多种复杂设备组成,零部件有成千上万个,工艺非常复杂,再加上当时国内还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整个公司没有人敢接下这个项目。
郑志明正在生产车间进行设备调试 来源:工人日报
这个时候,郑志明挑起了大梁。他带领团队,从生产的整体布局到每个环节的设计,以及零配件加工装配,逐一攻关。通过多次评审、优化、讨论、验证,最终他们拿出了自动化生产线的整体方案,顺利完成了这项艰巨任务。这条生产线投产后,实现了80%的自动化,可以兼容3种不同产品,每年节约人工成本30多万元,产量提升近12%,成为目前唯一一条国内自主研发的微车后桥自动化后焊接生产线,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
“只有不断学习各种技能,掌握更多先进技术,才能与这个时代同行,推动中国智能制造走向世界。”郑志明表示。
匠心传承,培育后起之秀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端技能人才,高端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郑志明知道,在实现汽车强国梦的征途上,必须培育出更多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2014年,郑志明工作室挂牌成立。他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把技能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10年来,郑志明带领团队自主研制完成工艺装备900多项,参与设计制造自动化生产线10多条。工作室也从最初的22人,发展到现在的80多人,培养高级技工、高级技师、公司特聘专家等9人。工作室成员在技能大赛中屡屡获奖,其中有32人次获得省部级技能大赛名次,11人次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名次。
郑志明走进高校讲授思政课 来源:人民网
郑志明还是广西“劳模工匠进学校 思政教师进企业”活动讲师团成员、广西工会劳模工匠宣讲团成员,时常走进企业和学校,分享自己的奋斗经历和广西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引导更多一线工人、青年学生学好一技之长,争当新时代奋斗者。
“我希望大家能意识到,成为技能人才,照样能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郑志明说。
(作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 李冰之)
来源:时事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