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团委:激发“二课”驱动力 催化青年成长动能
01
构建“大平台”
系统设计制度体系,服务青年成长成才
02
建设“大课堂”
立足青年成长需求,抓实青年引领教育
03
搭建“大舞台”
千方百计“助才”,点燃青年成长内驱力
科研处:实施“242”科研管理模式,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
科研处立足于职业教育的本质,面向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主动走出去,落脚于1到10的创新研究。近五年,立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市级以上重点项目600余项,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完成横向技术服务、技术研发等项目190项,市级以上科研成果获奖130项;获国家专利7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实现专利转化到款额680余万元;为中小微企业为提供各类技术服务,实现技术服务到款额6000余万元。
01
实施“242”模式,深化科研管理改革
科研处始终秉持“创新驱动发展,科研服务社会”的宗旨,锚定服务端好粮食和能源“两个饭碗”,实施有组织的科研。紧密聚焦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重大需求,汇聚科学技术创新动能,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积极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多层面、广角度的协同创新,共建“科教研创”技术服务平台,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链条;构建了“242”科研管理模式,即以纵、横向项目为主线,以科研评价体系为保障、以科研团队建设为抓手、以科研创新平台为载体、以实现服务成果转移转化为目的,将科研项目写在田间和车间。
02
确立科研规范,构建科学管理制度
根据学校发展实际,积极构建全面细致的科研管理体系,制定并完善了《东营职业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东营职业学院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东营职业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试行)》《东营职业学院专利发明管理暂行办法》《东营职业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资助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定;为了进一步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与质量,搭建了“东营职业学院科技成果(专利等)大数据平台”,集成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信息,为科研人员与企业需求方搭建了便捷的对接桥梁。在此基础上,学校还成立了知识产权工作室和知识产权学院,不仅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专业教育与培训,还提供了法律咨询、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等一站式服务,为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构建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与激励机制。通过这些举措,不仅优化了科研生态,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与技术支撑。
03
共引共育,促进高层次科研人才成长
学校制订联合引进培养使用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协议书,与各县区开发区及相关主管部门、大中型企业、人才集团等第三方社会力量签订联合引进培养使用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协议书,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学校支持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结合个人专业特长,在合作方科研机构挂职锻炼,从事科技研发项目。同时组织科研能力强的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牵头成立科研团队,设立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科研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争取高端项目,申请各类高端课题,实现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合作方在科研攻关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合作方增加对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投入。支持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参加各类智库,支持博士攻读博士后,提升其科研水平,促使其成长为科研专家,增强学校科研创新活力。
04
汇聚高端人才,打造科研服务团队
对准一线,打造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发挥学校创新资源优势,围绕东营市重点产业发展布局,立足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储能等优势型未来产业和合成生物、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等潜力型未来产业,专业与产业融合,教学与研发结合,实训与生产对接,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服务区域重点产业链上企业创新发展,“把脉开方”赋能产业振兴,助力产业升级。东营职业学院的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与青岛农业大学深度合作,组建了一支由顶尖专家与学者构成的专业服务队伍,深入东营市多家企业,开展了一场精准对接、高效服务的“把脉开方”活动,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05
优化组织形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聚、转、培、孵”等组织形式,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运营、孵化加速等提供一站式、生态化服务。实施产业创新提升行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组建核心技术团队,联合高科技企业,依托科教研创平台,重点在高端化工、盐碱地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中,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试生产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共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在东营企业转移转化,为区域内的中小微企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科技的力量。积极建设新质生产力工场,通过线上AI模型数据平台串联“政产学研金服用”各方主体,围绕服务成果供需双方,引入各类专业服务机构,营造创新服务生态,逐步构建立足东营、辐射山东的国内一流产教科创平台,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培育新质生产力。
新闻宣传,大家一起来!
新闻宣传建议意见和新闻线索征集:
电子邮箱:2719850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