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以来,临沧地区人才辈出。如,曾被朱德称之为“护国之神”的滇军名将赵又新;在班洪事件中奋起抵抗外国侵略的佤族领袖讲忠、胡忠华;翻译《马克思传》及托尔斯泰、高尔基等名家名作的罗稷南(陈强华,号小航);在凤庆试种推广大叶茶,后成为该地大产业的琦磷;在文化教育上贡献甚大的彭桂萼等。群星闪耀,各呈异彩。
仅以彭桂萼(1908~1952年)而言,他的一生主要从事教育,而1936至1945年又是他最光辉的10年。其间,他在边疆教育、文化研究、诗歌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彭桂萼出生于书香之家,父祖两代均以教育为业。清末民初,云南的边疆一线,常受帝国主义国家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侵略。边地教育的呼声,随边地问题之严重而升起。“推行边疆教育,实为国家当务之急”,“为树立国防,筹维边务之先决前提。”(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语,1935年6月)同年8月,教育部拨给云南9万元作边疆教育补助费,其中的三分之一用作扩充师范教育。同时,1928至1940的10多年中,云南政局较稳,主政者龙云任命的教育厅厅长龚自知是内行,他们将特捐及卷烟税扣作教育专款使用,逐年有所增加,教育经费较充裕,从而使云南教育进入民国的兴旺时期。在此背景下,1935年李文林受教育厅委派筹建双江简易师范,1936年4月省政府又任命李为双江县长,政教双兼。彭桂萼被聘为双江简师的教员兼编辑室主任,并受器重。1936年8月,彭桂萼撰写的《从边地问题说到边地教育》主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办学:固定校址办学与巡回教学相结合;全日二部与半日二部或间日二部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教国语语文,让学生能看、读、写、作、说;以“公民教育,晓以世界轮廓,国家情况,过去光荣,未来趋势,以激起爱护祖国的信念”;从“科学教育,潜移默化,以扭转其宇宙观与人生观”;以“健康教育,使他们能清洁卫生,防疫免病”;以“生产教育,使他们能利用天然富源,以供物质生活之需”;在生源上要“男女并重,长幼兼顾”;在学费上,实行“供费教育,以收其心,以济其困”。这些主张陆续在双江简师实践:布置学生社会调查,增加对现状的了解;多方努力,收回外国传教士侵占的象山作简师校址,从斗争中为学生及民众进行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编写校歌,凝聚师生,团结奋斗,“修励品学,造成社会栋梁”;编写“云南省立双江简师边地丛书”10种,提供边地的资料,代边地百姓作诚恳而积极的呼吁,希望政府当局酌予采择施行,此项成果在全省同类学校中最为突出。同时,还编辑了校刊,《训一班毕业专号》《旅行特辑》《毕业特辑》《天海歌声》等,为本校师生提供了习作园地。
1940年,省教育厅调整师范布局,将双江简师升格为缅云师范;移至缅宁(今临沧),以县立中学校校址进行护建,任命彭桂萼为校长,承担“缅云顺昌景镇沧澜等十一县局的师训”重担,建设“沿边的文化堡垒”。彭桂萼继承和发扬双江简师所开创的优良传统,根据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形势,强调教育应服务于抗战建国的大业,推进边疆民族文化的建设。学生应注意品格修养,求取真知特识,读书与运动并重,学问与体格同增。他作《云南省立缅云师范学校校歌》,勉励大家“竖起文化长城,开发那万里边疆,掀起澜沧江涛,吼出胜利的歌唱,复兴民族,固我金汤。”体现了时代精神,边疆人民的希望。学校将校内读书、校外宣传抗日,课堂教学与学生朗诵、演剧、办壁报等课外活动相结合,将学校办得生机勃勃。他们继续编印丛刊,已刊《走向边疆》(师一班毕业纪念册)、《满园桃李》(何杏农先生纪念集)、《拓荒的园丁》(师二班实习经验)等。由于抗战形势严峻、经费拮据,计划中的丛刊未能全部出版。通过多方努力,缅云师范为边疆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提升临沧地区的文化水平贡献了力量。彭桂萼也成了“拓荒园丁”的领头人。
彭桂萼还认为,作为边地的学校,“应把研究边疆的责任置上双肩”。他在《献给训练班同学的三色礼物》(1936年5月4日)、《边城丛书总序》(1937年秋)文章中指出:过去,“朝野人士对边地过于忽略,不加重视,故一旦边地发生事件,即慌作一团,无从应付;谈起边地问题来,反要向外国人书中求参考,要言开发,亦茫无所措,根据全无,这不是大可惭痛的事吗?”为此,在校长李文林的支持下,彭桂萼编辑“边地丛书”10种。其中,彭桂萼著有《双江一瞥》《西南边城缅宁》《边地之边地》等。这些著作吸收了时人和前人调查研究的成果,加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采录了清末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间许多鲜活的材料,呈现了当地自然环境、民族分布、历史源流、社会建设等等方面的实情,对当地的优长、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对当地建设提出了恳切的建议。有学术研究价值和较强的实践价值。以《双江一瞥》为例,其资料来源:一为该校学生百余份调查报告;二为县政府的文卷与族祖彭伯常先生编的《云南通志双江材料》;三为自己的观察与探究。全书六章四十二节,结构井然有序。在“结语”中提出10条建议:行政须特定标准;相处应精诚团结;促使局所健全;力谋武备充实;奠定省县教育;扫除库勐瘴毒;开发天然富源;完成各地交通;改进生产方法;革新生活式样,均紧扣实际,为睿智之思,务实之策。《双江一瞥》既汇集了该县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又对某些问题进行评述,对双江的建设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把它当作调查报告看,似更恰切。从这一意义上说,彭桂萼先生是上个世纪临沧地区,对边地实情调查研究成绩卓著的人物之一。他的这批著作,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未完待续)
来源:《云南政协报》(2011年04月08日第06版)
作者:余嘉华
编辑:何健美
校对:杨泽琰
二审:欧阳文军
终审: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