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家训十四则,家风传承200年!

文摘   2024-12-05 23:30   河南  

点上面氏网加入潘氏家族!

潘氏网 微信公众号:panshicn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潘氏网”,再点击“关注”,即可成功加入中华潘氏大家庭。“搭建寻根平台、服务潘氏宗亲”,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潘氏文化,传播氏正能量。

潘氏宗祠门厅屏风正面阴刻着“玉树滋兰”,玉树即指潘安。

“龙岗罗,淡水古,唔受葵涌一下潘。”“龙岗一斗刁,坪地一管萧,落到葵涌改信潘。”在深圳,这两则流传了200多年的民谣里的“潘”,说的就是晚清民国深圳大鹏半岛上的望族——葵涌潘氏。

早在200多年前,不足百人的潘氏在当地已是声名显赫。经历岁月的洗礼,葵涌潘氏家族至今保留的三处客家围屋——白水塘(潘氏宗祠)、福田世居和油榨村见证着家族的兴旺和家风的传承。靠勤劳诚信发展起来的葵涌潘氏,其后人谨记家族祖训,将良好家风代代传承,不但有勤劳、智慧的品德,更有从善重教、敦睦乡谊的精神,这些都成为潘氏族人绵延传承的血脉。


200多年前勤劳致富成葵涌望族

位于葵涌上禾塘(白水塘)的潘氏宗祠是白水塘、福田围、油榨围三个村潘氏的总祠。开基立村的始祖为潘氏梅县南口开基祖潘处士的八世孙邑源三子潘琼儒,琼儒公于清乾隆年间“托笔外游”,设帐于惠州淡水,始落基葵涌。祖宗往上还可追溯到粤东、粤北大部分地区潘姓客家人的开基始祖潘琴万十郎。繁衍至今200余年,已有十余代人。

祖先潘琼儒初到葵涌时,先后卖麻糖,做过担脚工,艰苦创业。潘琼儒和长子潘奉乾后来到沙鱼涌和葵涌开了“二合”店,家族开始兴旺。潘氏先祖发家第一桶金便源于勤劳。据记载,一年寒冬,鱼贩都不肯出门,奉乾却一早来到沙鱼涌打鱼,结果卖了好价钱,有了把生意做大的资本。后来,潘家便建造了规模宏伟的白水塘潘氏围堡,再后来又建了围屋——福田世居。潘家又扩大经营范围,开设榨油工厂,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手工工商业村落——油榨村。

《潘氏家训十四则》从善重教代代传

潘氏家族对文教的重视、重教的传统,对潘氏家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立基祖琼儒公教书出身,几乎代代都涌现出一批从事教育的人才。其中,潘氏第七世的潘冠良,在宝安县志里有记载,是当地教育界一个很出名的人物,潘氏八世的潘鸣东(恩启)在大鹏城培新学校当校长时,校董会专门为其颁发了“教育有方”的牌匾。

潘氏后人热心公益事业,并且修路架桥,为乡里造福。坪山在清乾隆以后已经是龙岗、淡水之间一个比较重要的圩镇,葵涌沙鱼涌是当时这一带的重要通商口岸。葵涌潘氏因为生意关系经常往来于葵涌沙鱼涌与坪山,中间途经荒山野岭,潘氏便出资修建了一条葵涌至坪山的卵石道路。据清嘉庆《新安县志》记载,“济安桥,在葵涌,监生潘光大建。”潘光大即潘奉乾,济安桥的建立,也解决了乡民出行淌水过葵涌河的问题。

潘氏家风影响一代又一代潘氏族人敬祖爱乡、踏实做人。“潘家的孩子,无论男女都有书读。”潘志峰说,以前办学堂是当地最大规模的,为了让后人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族人设立了固定的“征偿田”,作为公共资金除了用于祭祖、做善事,更多的开支用在了请老师、办学堂上。至今当地人仍有“潘家的小姐都会认字”的说法。

潘氏家族修筑的古道。



编制族谱激励后人传承祖训

如今,潘氏族人已走向世界各地,但每年大年初一、初二和重阳开始的第一个星期,都会回到故里,在祠堂举行祭祖仪式。

潘氏有尊祖重考的传统,至少60年修族谱一次就是其表现之一。葵涌潘氏至今能寻根追源到潘氏始祖季孙公。近年来,潘必富一直忙着参与编制《从南口到葵涌》一书,这本书也是潘氏的族谱,详细记载了葵涌潘氏的人文源流和家族历史。“我们想用几年的时间进一步完善族谱,通过族谱让更多的潘氏后人能更好地传承祖训和家族精神。”他坦言,一个家族的强大,并不仅仅在于有多少围屋,有多少田地,围屋和田地会因为岁月而磨灭,而良好家风的传承,重视文教、从善、寻根的传统,才是家族传承的根本。

联系我们

传播潘氏文化!弘扬潘氏正能量!欢迎潘氏宗亲们积极投稿,潘氏相关的:寻根、家谱、联谊、公益、文学、摄像、书法等均可投递。

投稿邮箱:panshicn@qq.com

或者加微信pantt6联系!

点下面“阅读原文查阅更多潘氏信息!

潘氏网
天下潘氏一家亲!团结潘氏宗亲!弘扬潘氏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