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TOL 能否成为下一个“爆款”?

财富   2024-08-23 17:00   上海  



作者:曾庆平(中国投资咨询)


低空经济的火热,正在由概念走向产品。


3月20日,罗永浩直播带货亿航“空中的士”并成交;6月16日,小鹏汇天“旅航者X2”飞行汽车完成京津冀地区首飞;6月23日,吉利科技集团沃飞长空完成“AE200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首次公开飞行。


一系列具有消费属性的产品以具体可感的形式飞入大众视野。虽然商品名五花八门,但它们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学名”:eVTOL。


eVTOL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简称,顾名思义,指以电力作为飞行动力来源,并具备垂直起降功能的飞行器。早在20世纪就有原型机的eVTOL并不是新生事物,但近年来交通领域的电动化、智能化升级,以及近期火爆的低空经济市场,让它以崭新的姿态“高调回归”。


然而,坐拥政策助力与新能源技术“光环”的eVTOL,消费端仰望者多,买单者屈指可数;市场化研究机构研判eVTOL应用场景不清晰,商业模式未形成完整闭环。一言以蔽之,eVTOL离一个激活市场的“爆款”仍有距离。


从概念导入,到监管过关,再到场景与产品的设计,eVTOL尚需磨砺,才能崭露头角。


01

导入尚需“好翻译”


无论是eVTOL这一简称,还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这个全名,都十分拗口且“不接地气”。故而在产品宣传、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经常使用“飞行汽车”“无人机”代指eVTOL。


将eVTOL称为“飞行汽车”,能基于城市通勤的“堵车”痛点,向市场强调eVTOL的实用性与科技感。但是,由于eVTOL并不能在陆地行驶,与强调“空地一体”的飞行汽车不完全一致,而且伴随低空经济的成熟,eVTOL未来将不继续强调陆地交通属性;此外,飞行汽车转向eVTOL路线,主要是受制于陆地与空中交通产品需求的矛盾与监管的复杂性,空地一体化才是飞行汽车最初与最终的追求。


可见,将eVTOL称为“飞行汽车”,只是两者发展历程中的一次短暂相逢。


而将eVTOL称作“无人机”,则可以基于部分产品在形态上的相似,方便地向投资方导入概念。但是,eVTOL有很多载人应用场景,而且目前需要配备地面人员控制,绝非无人机。


显而易见,将eVTOL称作“无人机”是一种误读。借力无人机的成熟概念与消费级产品,导入与其大相径庭的eVTOL,误导了投资方,更模糊了eVTOL的优势,不利于eVTOL的未来发展。


以上两种“转译”的流行,既形成了eVTOL概念导入的障碍,也反映出当下eVTOL产品的无奈:短期内难以提供成熟的价值主张。客观上看,eVTOL具备安全可靠、运营经济、绿色环保三大优势,但这些优势却难以打动消费者。


安全性上,对空难个案的毁灭性印象远强于对飞行器整体安全性的认知;经济性上,eVTOL尚需仰仗未来供应链的成熟带来规模效应;绿色环保的优势则难以形成直击消费者痛点的叙事。


综上所述,eVTOL需要探索和展现出特色,才能真正导入自己的概念。目前eVTOL首先要在监管验证中形成可靠的方案,然后在场景落地时循序渐进地改良自身,最后响应消费者需求,才能推出具有成熟价值主张的“爆款”,届时再为eVTOL寻一个“好翻译”,才是水到渠成。



02

监管必须“过三关”


eVTOL的监管验证,远景光明,道路曲折。


远景光明在政策持续推动。中央层面,从2021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国家规划以来,低空经济的重要性被反复提及,民航局《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低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指出积极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地方层面,包括北京在内的多省市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并出台低空基建、放宽空域等配套政策。中央及各地政策的连绵推进无疑为eVTOL的规模化商用铺设了光明的前路。


而道路曲折在,即使有政策铺路,eVTOL依然需要大量的时间、资源以及实践来“过三关”:


第一关是适航审定关。民用航空器只有通过民航局适航审定合格才能够进入中国民航市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民用航空产品和零部件合格审定规定》,适航审定分为三个阶段:型号合格证(TC)、适航证(AC)、生产许可证(PC),这意味着一款能够面市的eVTOL至少需要“三证齐全”。


且不说“考证”的难度,适航认证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成本,亿航智能EH216-S从立项到取得TC历经10年,所需投入可想而知。而且,eVTOL的适航审定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尚需具体情况具体验证,更增加了“考证”的不确定性。


第二关是空域管理关。尽管《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的出台意味着我国原则上启动了低空空域放开,但是从原则放开到产品落地,还有很多空域管理难题需要解决。


首先,飞行调度谁来负责?民航有着一整套成熟的集中调度系统,但数量更多、航线更灵活的eVTOL是否能够沿用集中调度模式,又该由谁来负责调度,都是亟待回答的问题。


其次,“空中交规”如何制定?交通从二维转向三维,意味着管理思路与实践挑战的全面更新。车道与禁飞区、安全避让距离、高层建筑区穿越方式,以及这些规定该如何执行到位,都是一片空白,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时间来探索完善。


最后,如何保证通信稳定?当eVTOL穿行在高楼大厦、崇山峻岭之间,如何保证它们不会失联?显而易见,eVTOL的管理问题还需要厂商与城市管理方共同探索,完善相关制度。


第三关是补能效率关。为了保障系统安全,eVTOL采用多电池分布式部署,但也因此暂时无法实现单口快充。根据机构实验,亿航216机型单次续航时长约25分钟,预计安全充电时长或超10分钟,在客运场景下这意味着长时间等待和低设备利用率,这个数据消费者和运营商都难以满意。所以,eVTOL想要“出爆款”,还必须过补能这一关。


以上三关可谓关关难过,但“过关”进度也比较乐观。


适航审定方面,厂商“考证”明显提速。亿航EH216-S获得了全球首张eVTOL航空器型号合格证,已经三证齐全;峰飞航空、时的科技、沃飞长空、小鹏汇天等2024年纷纷提交“考证申请”,多款产品成功获得TC。初创公司与智能车企纷纷加入,丰富的参与者生态正在助推eVTOL适航审定的成熟。


空域管理方面,本土落地如火如荼。技术层面,以莱斯信息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在空管系统研发、部署等领域成果斐然,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实践层面,“低空(新)基建”“低空服务”等关键词出现在多地低空经济配套规划中,深圳的规划落地情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良好的样板。


目前,深圳已实施全国首部关于低空经济的地方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成立低空产业发展服务有限公司,由政府主导负责低空运行监管平台的统筹和飞行安排,并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的服务网,包括空中航路、空联网和地面设施。管理审批等层面的深化改革,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探索道路。


补能效率方面,换电模式引起关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温不火”的换电模式,在eVTOL领域展现出了突出的优势。


第一,eVTOL换电效率更高。德国厂商Volocopter面向城市交通的首款商用eVTOL VoloCity宣称其全部电池5分钟内可完成更换,实现市内30km短途空中交通,周转效率和运营经济性明显高于充电;


第二,换电更能保障电气安全。eVTOL电池安全比新能源汽车还要关键,相关标准更加严格,换电站恰好可以整合电池检修与维保功能,有效提升飞行安全性;


第三,换电更契合eVTOL出行模式。空中交通点对点直达的特性让换电站的规划布局更加容易,而空中交通发展初期航线必然相对固定,更能进一步提升换电站利用效率。


另外,eVTOL的快充路线也并没有被放弃,将充电速度控制在上下客时长之内,或者打造“机车通用”快充站,也都是国内外eVTOL厂商追求与探索的目标。


综上所述,eVTOL在监管验证方面虽然还有难关,但发展并未放缓。当下,在部分场景先行先试的过程中,持续完善eVTOL产品及其运营管理模式,是产品方与监管方都着力推进的方向。而实践中总结的真知、获得的真情实感,也在拉近eVTOL与消费者之间、与“爆款”之间的距离。



03

三大场景待激活


低空经济可谓包罗万象。国家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低空经济参考》曾刊文指出,低空经济涉及民用、警用和军用等多个领域,横贯一、二、三产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五花八门的应用场景中,eVTOL先试水哪些场景,才能更好地展现出相对于其他交通工具的优势,离消费者眼中的“爆款”更进一步?


综合eVTOL的产品形态、监管要求与消费热点,不难看出现阶段在人口密集地区的低空领域进行点对点运输是eVTOL最能脱颖而出的领域。进而,结合消费者对低空经济的期待,我们可以先关注以下3个场景:


首先是景区旅游场景。从监管视点看,旅游场景相对于复杂都市场景更易于监测,适合先行先试;从产业视点看,旅游场景消费属性强,适合产品推广;从消费视点看,在风景区以飞代步有较强的吸引力;从技术发展看,旅游场景航程要求较低,适合技术验证和产品改良。


实践落地上,旅游场景下的eVTOL初期可以聚焦于景区物品配送,进而尝试代步、空中游览等载人短途飞行服务,充分验证后则可以在奇境游、海岛游、山岳游等场景铺开,提供独特游览体验,进一步挖掘产品价值。


之后是公共服务场景。在空域资源有限、管理机制尚需完善的背景下,当eVTOL走出文旅玩乐场景,开始落地生活服务场景时,需要先在应急救援、医疗转运、警用安防等重要公共服务领域落地,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这些领域看似离消费者日常生活更远,但是对eVTOL的性能要求、调度要求也更高,为eVTOL提供了更好的技术验证环境与制度探索平台。


此外,eVTOL若能在公共服务中崭露头角,广大群众对其安全性的认知和对空中生活的接受度也会提升,随之释放的是更大的市场需求和商业潜力。在公共服务场景中锻炼成熟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成熟,eVTOL的应用将顺理成章地扩展到其他领域。


最后是城市客运场景。城市客运、特别是通勤场景,承载着众多潜在消费者对低空经济的期待,是eVTOL厂商与运营商的“必争之地”。但是,城市客运也是eVTOL将要面对的负荷最高、环境最复杂、管理要求最严的场景之一,实践落地势必分步推进,谨慎验证。


eVTOL在城市客运场景的落地可以首先在“水城”“山城”等地理阻隔显著影响交通便利的地区进行,运行时间相对较短,但对乘客体验的改善明显;之后,eVTOL可以在科学规划站点和线路的前提下进入公共交通领域,在交通枢纽、产业园区等交通热线发挥作用、累积运营经验;最后,在产品技术更成熟、低空基建更完善、管理制度更明确的前提下,eVTOL将更全面地进入城市出行领域,提供城市出租车等交通服务,形成城市立体分层交通格局。


总而言之,eVTOL的场景化落地初期可能依赖于旅游市场,随后逐步拓展到公共服务领域,最后再大幅拓展至城市客运场景。这个过程中,eVTOL的技术、产品、管理以及配套基建都要持续承压,在经验乃至教训的积累中不断进行自我更新,方能孕育出面向消费者的成熟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必须对消费者的痛点进行回应,才有成为“爆款”的可能。



04

“灵魂三问”要回答


任何一个“爆款”都需要通过消费者的“拷问”。在竞争白热化的智能手机与新能源汽车行业,早已流传着“消费者会用显微镜挑你任何一点点毛病”的说法;而新兴的eVTOL虽然不必面对如此的市场环境,但也必须回答消费者对产品的“灵魂三问”:


第一,安全吗?在eVTOL的安全性方面,所有厂商都可以拍着胸脯说:通过适航的,就是安全的。但是,这里厂商所言的“安全”和消费者的关注点并不完全相同:消费者更多关心自己的载具如何做到主动安全,而厂商所宣传的设计标准安全和系统安全,在消费者视角下显得悬浮。


在宣传安全性时,eVTOL厂商必须认识到:哪怕是对于极低概率空难的想象,都会严重影响消费者决策;机毁人亡只要一次,就足以葬送品牌的商业前景。


所以,在回答消费者对于安全性的追问时,厂商必须将自己代入乘客视角,对最坏的情景做出有力的回复——用各种“硬核”术语堆砌的安全印象,永远无法像一句“系统异常时飞机会选择对乘客影响最小的地点降落”这样打动人心。


第二,用得起吗?前文所述“三证齐全”的亿航EH216-S,官方在淘宝标价239万元。结合目前低空空域资源少、管控严格的现实,短期内eVTOL产品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放眼未来,eVTOL绝非“坐不起”的,甚至还可能成为买得起的,原因有两点:其一,eVTOL在低空经济领域有经济性优势。相对于无人机、直升机等低空飞行器,eVTOL功能更多、生产力更强,故而经济性更明显;而根据头豹研究院研究,eVTOL购置成本与豪华轿车相当,但不需要建设道路,所以哪怕相对于汽车而言,eVTOL在道路基建成本上也具有优势,运营经济性可以期待。


其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溢出效应利好eVTOL发展。eVTOL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度重叠,我国在三电技术、产业规模等方面的领先,有助于国产eVTOL进一步降本。加之小鹏、吉利、广汽等多家车企纷纷布局eVTOL,“年轻人的第一架飞机”在成熟的产业链和多元的参与者助推下,或许并不遥远。


第三,能改善生活吗?如果这里的“改善生活”指的是旅游等特殊场景下的体验提升,那么在观光体验领域已经开始规模落地的eVTOL很快就会给消费者一张答卷。如果“改善生活”指的是人民群众对于规避堵车、缩短通勤时间的期待,那么仅凭eVTOL自己,还给不出一个确定的答复。


首先,在技术方面,目前的eVTOL续航上力有未逮。已经上市的EH216-S官方续航参数为30公里,这个数据对于最想缩短通勤时间的极端通勤人群而言杯水车薪,而20公里内的通勤场景下,与不堵车的轨道交通和相对经济的地面自驾相比,eVTOL还不是刚需。


其次,如前文所述,eVTOL真正进入城市客运场景需要基建与制度的持续更新和大量的实践验证,需要多方共同长期努力。所以,eVTOL能不能改善生活,不是厂商用一款产品就可以回答的问题。



05

前路漫漫亦灿灿


综上,从概念导入、到监管合规、再到场景落地,最后触达消费者,eVTOL面对许多关卡和挑战,商业化和产品化仍需进一步突破创新,离“爆款”还有不短的距离。


但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eVTOL的未来保持乐观,特别是对中国eVTOL产业的未来保持乐观。


政策方面,eVTOL是低空经济领域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还能带动城市更新,政策扶持力度大;人口地理特征方面,我国人口密集、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城市交通压力较重,对eVTOL有着多样化的需求;产业发展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成熟为eVTOL带来了先进的硬件技术、充足的人才供给和多元化的参与方。


总的来说,eVTOL在我国政策支持力度大,市场需求场景多,产业自主能力强,发展正当其时。假以时日,eVTOL不仅能够推出“爆款”,更有望成为中国制造的又一张全球名片。


本文作者曾庆平,现就职于中国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投资咨询立场。


中国投资咨询
致力于分享有深度的行业观察和研究。
 最新文章